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一、合理的划分层次   分层教学的前提是恰当、合理的划分学生的层次。这有一个标准问题,因为划分得不合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损伤他们的积极性,与分层教学的初衷相悖。我们习惯上把学生分为优生、一般、差生三大类,这种分法本身就不科学,有片面化、绝对化之嫌。我以为对学生层次间的称呼应换一种叫法,以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的做法是不叫他们优生、一般生、差生,而是称:"红队"、"粉队"、"黄队",这样,避免了形容词"优"、"差"的出现,不使差生背上包袱,也不觉得人格受到污辱。对学生的分层,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标准,他…  相似文献   

2.
刘玲芳 《甘肃教育》2014,(24):53-53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我们的新课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以致于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改革也只停留在表面。那么,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3.
提问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提问是多向式的,除了师生互动,还包括生生互动。我们知道,仅仅是"师问生",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能导致出现"牵牛式"的不良教学现象;而仅仅是"生问师"或"生问生",则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容易出现"放羊式"的不良教学现象。现在的问题是,这几种提问方式该如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如果在知识"完成"之后,能引导学生对刚刚学习的过程来个回顾,就可能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方法的感悟,获得丰富而深刻的体验,进而悟出一些关于学习乃至人生的大道理,让学生"鱼""渔"兼得。一关注"情感态度",发现错误的价值回眸之问: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出错的学生)?刘德武老师在教学五年级"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是这样处理的。生1:(指0.37+0.73)第一题等于1。生:错!  相似文献   

5.
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疑"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疑"则会提出问题,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以疑诱思"激活学生的思维。案例:片断一:设置情景,画图感知。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直线,谁来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生1:直线没有端点。生2: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可靠措施避免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分化。笔者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链教学法"在避免产生数困生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每位一线教师都会遇到"问题生",在对待"问题生"时,有些教师常会出现以下"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但不利于"问题生"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加重教师的"病情"。一、用"屡教不改"评判学生给学生贴上"屡教不改"的标签时,不知这些教师是否想过,假如自己"屡教"了,可学生依然"不改",那自己对待学生的观念对了吗?自己"教"的方式正确了吗?  相似文献   

8.
问题展现: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全体上下正努力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总的来说学 生的思想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仍不可 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人数不多, 但也相当典型,请看以下材料: 材料1: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只要……就 ……"说一句话? 生1:…… 生2:…… 生3:只要当了官,就会有钱。 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有点惊讶,一个 三年级的学生怎么会造出这种思想内容 的句子呢?!当时,我没有继续下一个环 节的内容,而是针对这句话对全班48人 进行了讨论与统计。得出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振兴 《考试周刊》2013,(68):174-174
如果"生本教育"能结实地筑在现代教育的基座上,那么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健康的。回首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我们看到是糟粕与精华并存。就在磕磕绊绊的前行中,教育事业走到了今天。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们感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成了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当我们青睐于一小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时,一个学校里就避免不了产生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厌学,率性而为,抵触对抗,甚而无端寻衅,扰乱秩序。我们  相似文献   

10.
许多老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课堂上丢出一个问题,学生并非"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手直举,小手如林,而是像一块石头扔在地上,没有任何反响,激不起丝毫浪花。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启而不发"。这种情况相信好多老师都有类似经历,面对学生的"启而不发"我们应该反思:一、学生为什么会启而不发;二、如何化解这种尴尬的局面;三、如何避免启而不发的情况出现。本文将从如何避免数学课堂上的"启而不发"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从2013年7月,我们开始持续探讨"问题生教育"。在2014年1月,我们满怀忐忑和热忱地推出"问题生教育"的最后一次集中探讨。"偷窃成性的学生","冲动攻击性强的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学生"是我们这次关注的焦点。六个月的时间,从抽象的理念到具体的策略再到可见的方法,从行为问题到情绪问题再到学习问题,因为问题的复杂多变,我们在编辑时常有"有心无力""黔驴技穷"之叹,只有一再提醒自己,别忘了我们做这个专题的最初梦想——帮助被问题学生击败的老师,进而帮助到被"绝望"教师放弃的孩子。于是,希望在2014年的1月,我们的最后一次讨论,能给予你们,陪伴问题学生一路走来的老师们,  相似文献   

12.
正在问题生转化工作实践中,我们用爱滋润学生心田,成功地做好了问题生工作,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对问题生给予良好的期望教师对学生良好的期望是问题生转化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只有从内心相信自己的学生能够变好,才能给问题生一个正面的心理暗示,促使他向好的方面转化。2003年的秋季学期开学后,我校学生宿舍出现大面积学生财物失盗现象,根据学生报送的信息,我们在蹲守过程中抓住了事件的制造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问题生"教育培养中出现的"马太效应",会诱发"问题生"与"非问题生"的矛盾对抗,"问题生"与教育工作者的矛盾对抗,"问题生"与家长的矛盾对抗,"问题生"与社会的矛盾对抗。而辩证地看待问题、同类问题平等处理、及时抓大暂时放小、耐心期待、自我教育等方法,是克服"马太效应",建构良好的学生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方法,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郁澄 《快乐阅读》2011,(10):101-102
生本教育是一个崭新的教育观念。本文试从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师过度关注预设而忽视生成的问题出发,以生本教育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入手,透过代表性的案例,从四方面展开对生成性美术生本课堂构建策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我们教师之所以研究"教",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学生"学"的有效性。现在课堂应用的"大问题"教学方法和"生本"模式比较广泛,所谓"大问题"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以求能够最大程度地突破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的问题。"生本"就是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无论是"大问题"还是"生本"他们共同的目的都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  相似文献   

16.
现在很多学生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学生都只是单纯地记忆课本上给出的知识,很难做到科学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我们应该"走出去学科学"。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文寓意较深,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本着"淡化分析、避免说教、尊重学生个生体验与理解"的原则,以"谈话聊天"式进行学文悟理.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无意识地让学生在聚光灯下遭遇难堪,不仅伤害了学生,伤害了师生间的情感,也影响了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策略,克服"聚光灯效应",释放学生在课堂中的正能量,尽可能避免学生出现学习"冷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导致一些不遵守校规校纪,品德、行为或心理有偏颇的"问题学生"出现。而家庭教育在"问题学生"的转化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败关乎"问题学生"的命运。因此,只有对"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转化策略,为"问题学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提供依据,避免盲目性,最终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20.
<正>要实现中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在写作教学中首先需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不只是简单的强调"怎么写"的问题。当我们分析作文题,往往会出现不知道写些什么的情况。如何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成为分析写作技巧环节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通过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观察和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同时将作文写作技巧有效地融汇,最终实现作文构思的完整性。一、阅读教学对学生写作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