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的办学经历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基地班的人才培养实践,论述了发挥传统优势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相关新专业(石油工程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海洋科学与工程专业、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成功拓展,并就如何依托资源类传统优势专业的办学实践与成果来高效创办新专业,使之尽快健康发展并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途径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无论是针对新专业的开发,还是针对老专业的修订,通常离不开“加减、调整和参照”的传统做法,原因就在于制订主体观念上始终没有根本性变革。同时,在 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培养目标的确定,仅用“参照文件”的传统做法达不到预定目标,必须“解构和重构”--彻底打破“务虚”模式,重构“务实”模式。  相似文献   

3.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学质量评价是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的重要途径,前端工程师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个新兴职业。在分析新工科建设内涵及重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应用型院校课程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前端工程师岗位需求现状,以太原工业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提出采用“案例驱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课程考核方案,构建面向前端工程师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结构,探索适合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课程建设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4.
杨丽  张耀军 《教育技术导刊》2009,19(10):247-250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管理服务智能化正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通过梳理信息协同与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研究中的相关逻辑关系,总结归纳高职院校在校园网络建设、数据平台建设、信息公开与共享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信息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保障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传统专业升级改造使其达到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是新工科建设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入手,以光电信息与科学专业为例,通过对个人素养与个人能力相互影响效能分析,厘定出新工科人才需具备的核心素养,构建了"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型+项目型"知识与能力培养逐层递进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构建了以工程项目为牵引,教学体系与...  相似文献   

6.
面对地质教育发展形势和地质工作对高技能地质人才的要求,仅采用现行的本科和中专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地质人才的需要。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以学院地质工程公司为依托,联合地勘单位,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能力本位要求,以项目为导向,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了“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加速进行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迫使我国工程教育发生变革以适应 新挑战,新工科研究与建设应运而生。传统工科在专业设置的契合性、人才质量标准的针对性、专业 建设的开放性、课程体系的交叉复合性、教师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的满足性等 方面, 都不能确保新工科人才培养和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新工科专业质量建设内 涵,尽快制定科学有效的新工科专业评估方案,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切实有效质量保障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针对目前地方高校专业评估面临的问题,指出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评估思路与目标,最后提出“评估+ 认证”模式的新工科专业评估方案。通过在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初步实践,为新工科专业评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是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聚焦于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新工科建设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加注重理念引领;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不断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未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不断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发展,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实现专业基础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满足民族地区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结合实验室优势(L)与学生需求(S),提出了基于SL-CDIO理念的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5个模块+3个层次+3类实践"(5·3·3)教学体系.基于课程知识模块与应用方向,通过"5...  相似文献   

10.
专业建设是新工科与实践的关键问题。而对于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路径和培养模式的认识,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本文系统分析了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路径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从源头探索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把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为科学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介绍了重庆大学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前期探索。  相似文献   

11.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适切性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本文从我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出发,对构建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阐释,希望能给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的院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医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校医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帮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与主张,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基于“帮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分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新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发现不同层次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互重叠,培养规格的表述与培养目标不匹配,课程体系构架与“五育并举”不对称,课程设置面向智能制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支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不尽如人意,以年级为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指导同年级不同生源学生的教学需要。采取局部优化与整体优化相结合的策略,探索了人才培养目标从模糊到分级分层分类定位,培养规格从“知识、能力、素质”到“德智体美劳”分类分级表述,课程体系从“公专二分”到“五育并举”,课程编排从“过程式”到“平行式、交替式和螺旋式”,方案构成从“培养方案”到“范式方案+班计划”,方案执行评价从主观评价到模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我国该如何培养人工智能本科人才是目前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与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后发现,这3所世界一流大学分别采取了不同的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麻省理工学院的通用型人才,斯坦福大学的通专融合型人才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专业型人才。通过对这三种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该研究将为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家提出“新工科建设”这一思路,人工智能作为新工科专业中的代表,对于适应其产业发展的人才有着全新的要求,主要表现有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前瞻眼光。为培养出具备较强工程理论能力、胜任工程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路径需从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展开,以期抓住新工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叠加的历史机遇,借助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分析,讨论目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所处的困境,介绍了新工科背景下三阶段迭代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教学安排上分3阶段实施:在教学目标上迭代式推进,在实践教学上以项目为核心,在教学组织上以课程群模式展开。该模式践行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思想,在模式拓展上支持“本硕一体”的自然延伸,并在实际人才培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健康大数据是与行业、企业结合度很高的新兴产业,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直接决定该专业办学的成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健康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面向人工智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人工智能的新工科人才逐渐成为企业迫切需求的人才。为了改善人工智能热潮中新工科人才短缺的局面,提出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工智能的兴起及兴起过程中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等内容进行探索与研究,从学校、企业与政府角度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以实际案例为参考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现有的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体系培养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著名高校工业工程硕士的培养体系,发现有必要重新对工业工程专业型硕士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性规划与设计。基于OBE教育模式,通过明确人才培养要求:空间复合型和纵深应用型,针对性地提出新增“互联网+”新课、优化集成传统课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三元体系,突出体系的两个核心驱动:理论课程和产业实践,推出一体化评价模式,构建“一体两核三翼”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课证融通”高职课程标准融合了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坚持校企合作的理念,它对于高职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也是对高职“双证书制”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丰富。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为例,以“课证融通”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工学结合的关键、“课证融通”强化了高职课程标准的职业性特征、“课证融通”是实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论据阐述了构建“课证融通”高职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