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楚红 《青年记者》2017,(18):82-83
美国学者爱德华·索亚从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异形地质学”和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中汲取养分,形成了关于第三空间的确切概念.本文就空间与影视的关联,以李安及其电影作品为研究范本,分析第三空间中的“他者”创作,第三空间在电影中的存在范式及其承载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谢振宇  林徐 《东南传播》2016,(7):146-149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场景化营销的概念步入视野,对于场景化营销的讨论日渐增多。但是目前学界和业界对于场景化营销中重要概念的探讨却较为分散,讨论的深度也较为表层。文章从场景化营销赢得关注的趋势出发,借用列斐伏尔关于"空间"和布尔迪厄关于"场域"、"惯习"的研究成果,对场景化营销中的"场景"概念,场景构建元素以及场景中的信息作用机制做了细致分析,以期从学理上理清场景化营销中重要概念的科学内涵,进而为国内营销业实际运用场景化营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消费社会进行批判肇始于巴特在《神话学》中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揭露,德波以列斐伏尔符号文化社会学为起点在《景观社会》中剖析了景观对人的深层异化与奴役,鲍德里亚则在《物体系》与《消费社会》中借用符号学的成果揭开“超现实”的面具。微妙的是三位法国学者都将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进行分析,对揭示资本团体通过符号奴役大众的意识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赛博朋克”作为科技高度发达图景下对人类未来生存的一种预想,它以创造性破坏的影像形式出现,用肉身的残缺来质疑主体的存在;而以元宇宙概念为代表的身体以“数字孪生”的拟像形态出现,虽然回避了肉身问题,但元宇宙中的主体皆面临着来自“虚体”的威胁。总之,从“赛博朋克”到“元宇宙”呈现出的新变表明殖民的焦虑从领土不断向肉体转移。从“影像”到“拟像”时代,规训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列斐伏尔用差异打败同质的呼吁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陆续出现了一些与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截然不同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其中主要包括以卢卡奇、葛兰西、柯尔什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先驱,以霍克海默、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和以列斐伏尔、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空间”是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赋予了“空间”生命活力,提出“空间”具有生产性和社会性,其“空间生产”理念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本文从空间生产视角出发阐述了图书馆空间的变迁,并从功能空间转变和空间特性转变分析了图书馆空间的转型,进而探讨了一直伴随着图书馆“空间生产”的空间服务转型。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诸多国外空间理论与都市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被系统地译介引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从2001年至今,陆续推出“都市与文化丛刊”与“都市与文化译丛”两个系列,先后出版了《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三辑丛刊,对列斐伏尔、福柯、索亚等空间理论予以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8.
2022年年底,一款派对游戏《Goose Goose Duck》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亚洲区玩家的眼球,这也正是网络游戏开发者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媒介空间生产的一次成功探索。研究发现,与传统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相比,这类新型派对游戏迅速爆火的背后是游戏设计者与玩家作为媒介空间生产的共同主体“双向规训”的关系建构逻辑。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探寻新型派对游戏中蕴藏的空间权力结构及其暗含的“权力幻觉”,有益于对深度媒介化时代现实社会关系建构方式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不仅赋予“空间”生产性和社会性,更是将空间资源以生产过程及其存在形式呈现出来,为空间建设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基于此,文章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切入点,从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和表征性空间三个维度对晋江市党史方志文献馆建设过程进行了个案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Vlog(视频博客)作为一种流行的短视频艺术,在进行实体内容呈现的同时也进行着虚拟空间的生产,真实和虚拟的叠加带给受众独特的视觉与情感体验。本文试图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剖析Vlog的生产特性和媒介空间性,进而依据物质存在、符号构建、互动涵化三条路径分析Vlog的空间生产类型,以期说明Vlog是一种存在与想象并存的新型空间媒介。  相似文献   

11.
回归生活世界,凸显现实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丛书”,是中国学术界第一套日常生活批判丛书。这套丛书对日常生活批判做了比较全面的和多视角的探讨。其中,笔者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试图提供日常生活批判的最基本的理论框架;《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作为《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的姊妹篇,是运用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民众茶园作为民众活动的中心场所普遍存在于城市和乡村,政府在其中推行民众教育和引导民众阅读,着力将其建构成“公共阅读空间”。本文以空间社会学中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性空间”的视角来审视民众茶园,民众茶园由政府主导建立,围绕民众阅读需求进行建设,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其物质空间。同时,在民众茶园物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制定茶园规章制度、阅读制度以及开展诸多阅读推广活动生产出了民众茶园的“公共阅读空间”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长松 《今传媒》2014,(7):9-10
本文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分析了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及影响,认为融合媒介在物理空间上具有媒介使用空间的私人性特点,在精神空间方面表现出公私空间的融合性特征,在社会空间上主体具有自由转换与主体间性特征。相应地,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对媒介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即媒介阅读空间的私人化转型,媒介内容产制的公私融合化趋势,媒介社会空间的实践性愈趋强化。  相似文献   

14.
刘涛 《当代传播》2013,(3):13-16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是当代社会批判思潮"空间转向"的标志性起点。社会化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征吻合了现代社会本身的碎片化趋势及其空间实践,空间生产呈现出一种新的生产逻辑和空间体验,本质上体现为对碎片化的缝隙空间的社会化生产。缝隙空间中的社会意义和资本意义之所以能被发现和激活,不能不提到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碎片空间所"承受"的普遍而深刻的规训实践。与其它现代性碎片不同的是,空间碎片不仅诠释了现代性所呈现的文化特征,同时还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结构特征,这无疑成为现代性批评的又一个起点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黄璐 《新闻战线》2015,(7):140-141
互联网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媒介营销唯有融入到客户思维意识中,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结合近两年来互联网商业领域风行的新概念、新思维、新实践,诸如“大数据”“流量为王”“故事化”“私人定制”“娱乐宝”“快时尚”等,可以进一步理解媒介营销“新常态”与客户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沉浸式演艺中的个体在空间中表现为“沉浸在场”这一新型在场方式,基于其形式、内容和作用特征,沉浸式演艺的复合媒介、叙事文本和互动体验这三大要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介质空间、叙事空间和应答空间“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机制,在个体与空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沉浸式演艺的空间价值,通过场景塑造、合理应用科技激发空间效能,内容表达、彰显空间的文化价值,主题IP培育、构建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这三方面实现沉浸式演艺的价值表达。  相似文献   

17.
电视民生新闻实践长时间“矛盾性”存在是现实的学术难题.要想合理探究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需要正确认知民生新闻的本质规定性.本文认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但可以填补民生新闻实践和民生新闻认知的缺失,而且可以为民生新闻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日常生活批判视阈下重新审思民生新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化新闻传播方式,让其拥有了基于社会转型的、“人之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释了中国电视文化的日常生活表征流变,认为其经历了试探/压制——“入场”/超越——发现/回归三个时期.1980年以前,在革命与政治的宏大主题下,日常生活被遮蔽与放逐,偶有“试探”,也被纠错与批判;20世纪80年代精英文化时期,日常生活只是抵达更具普遍意义的“入口”,是需要被提高与超越的对象,隐含着文化精英审美化、改良化的企图;20世纪90年代世俗时代以后,日常生活才真正回归现场,成为电视最重要的文化表征,日常生活剧、“新纪录片”、平民谈话节目、民生新闻等共同开启了“日常生活转向”.针对当下日常生活表征的粗鄙化倾向,要坚守精神与意义的向度,防止“另一种危机”产生.  相似文献   

19.
药琦  谢紫怡 《新闻记者》2023,(4):3-13+96
为了理解网民对媒体的非正式批评及其文化背景,本研究从世俗媒体批评概念入手,借助巴特的意指化序列概念,考察刘学州事件中涌现的批评。研究发现,批评言辞利用话题与审查的技术形式,运用“黑历史”的叙述形式,调用既往资源与道德标准,将人们对媒体的不满又一次凝结成“心惊暴”迷思。这种针对事件的道德判断,为《新京报》赋予了道德有罪的形象。世俗批评以恒定的道德观念替代争议焦点,简化包括媒体形象在内的现实,缺乏现实批判潜力。  相似文献   

20.
吴薇 《文化遗产》2017,(5):103-109
厕所,作为现代家庭空间里必不可少的存在,一直受到刻意的回避。然而,厕所是基于人生物性的意向性空间设计,其空间的变化不仅渗透着个人的体验、家庭的关系,也与人类文明进程、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许茨的常识构想理论出发,以列斐伏尔、福柯等人的空间理论作为理论参考,以个人在现代家庭厕所空间中的日常身体感知和空间体验为基础,阐释厕所空间在联结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表征作用,探究厕所空间如何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体验和生活观念,从而论证微观的日常生活秩序与社会文化体系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