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当》2015,(4):5
李文奎,1960年6月生,山东省淄博人,陈小旺先生入室弟子、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现任淄博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淄博陈小旺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自幼酷爱武术,从十四岁开始,先后拜多位知名武术大家为师,习练过低攻拳、少林拳、形意拳、太极拳,及刀、剑、棍、杖等多种拳法和器械。四十余年来,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最终积淀为非凡的武学业绩,曾获山东省武术太李文奎先生极拳锦标赛及全国多个武术比赛冠军,在《中华武术》、《精武》、《搏击》等著名武术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2.
李锦荣 《精武》2010,(8):10-10
何敏驹先生,1958年出生,广东省高要县人。自幼喜爱武术,秉承父学(父亲何国泰乃洪拳一代宗师林世荣之传人),习练洪拳。1968年拜太极拳宗师郑天熊为师,乃郑宗师之人室弟子,四十多年拳不离手,醉心钻研太极拳,深谙吴家太极拳既可养生也可自卫防身之精奥。  相似文献   

3.
周英南 《武当》2011,(6):13-14
杨振基先生是杨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次子,为杨家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宗师5岁从父学拳,后又跟随其兄守中(振铭)一起练拳传拳。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老家河北邯郸。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应邀并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太极拳专职教练,开始了他的教拳生涯。杨振基先生幼承庭训,矢志太极,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习练拳术技艺,扎根传统,较为完整地继承了杨氏家传太极拳之精要。在教拳中,  相似文献   

4.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5.
钟德祥     
《武当》2015,(1):55
钟德祥,男,1946年生,浙江省浦江县古城乡人。德祥先生自幼习武,于1972年叩拜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钟士焕为师,开始系统习练杨式太极拳剑刀。此后历经三十多年的刻苦磨砺,学而善思,思则求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大胆创新,终于创出了一套融入自己风格的钟氏太极拳法,并于2007年被浙江省武术协会命名为钟氏太极拳。他现为钟氏太极拳研究会会  相似文献   

6.
杜怀津 《武当》2015,(1):31
日前,合肥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韩氏阴阳双合拳"作为唯一的武术传统项目入录,传承人为合肥市著名武术老师韩荣春先生。韩荣春先生自幼习练家传阴阳双合拳,后师从合肥著名武术名家余化龙(余文烈),精通各种拳术及兵器,多次参加国内国际武术太极拳比赛,荣获众多奖牌,曾被授予"安徽省十佳拳师"、"安徽省荣誉武术师"和"一级武术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李长洪 《武当》2011,(9):23
1985年秋,我拜王海洲先生为师,走上了习练赵堡太极拳之路。恩师师承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张鸿道先生。是赵堡太极拳的十二代正宗传人。在二十余载赵堡太极拳修炼中,我时常为恩师探究太极拳真源的无畏精神所感动,被恩师纯正的太极拳功夫所折服。为恩师著书立说无私阐秘的大师风范而赞叹。这些年,王海洲老师先后被评  相似文献   

8.
《武当》2003,(3)
武当赵堡第11代传人、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原宝山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2月7日7时加分在西安逝世,享年74岁。 原宝山先生早年于西安拜赵堡太极拳第10代宗师郑悟清为师习练太极拳,在几十年的拳艺实践中,不断探索、体悟,于晚年不断发表文章,出版专著和教学vCD光盘,为发展弘扬太极拳事业做出了很大责献。 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2003年2月s日原宝山先生逝世$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相似文献   

9.
柯超 《武当》2015,(2):4
2014年12月28日上午,河北保定市卓正国际酒店一楼宴会厅张灯结彩,高朋满座,来自保定市及周边县区的200余名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友欢聚一堂,喜庆保定府内太极拳协会暨春宝太极养生馆成立一周年。杨式太极宗师杨澄甫嫡孙杨志芳、玄岳三丰太极文化研究院院长邓元富、绍兴市道教协会会长孔云鹏等多位武术名家及保定市体育局、民政局的主要领导到会祝贺。杨式府内太极拳始自杨式太极拳祖杨露禅,由杨露禅在清王府内传富周,富周传富英,富英传萧  相似文献   

10.
张全亮     
《武当》2015,(2):43
张全亮,1941年10月生,北京大兴人,回族,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自幼习武,先后练过弹腿、查滑拳、八极拳、通背拳、八卦掌、太极拳等,是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先生和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的入室弟子。八卦掌、吴式太极拳(北派)第四代传人,中国武术八段。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传统武术擂台赛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13,(8):2
李应宏汉族,1949年7月生,山东蓬莱人。"武当百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国"群众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现任山东省聊城市永年太极拳社社长兼总教练。自幼习武,尤爱太极。师从民间武术家刘学道先生(姜公容樵之弟子)等,习练形意、八卦、太极、迷踪艺及国家统一的长拳竞赛系列套路等等。后来又跟从著名武术家、杨式太极拳衣钵传人王志远先生习练正宗杨式太极拳。1986年由军队开始义务教授传统杨  相似文献   

12.
朱江 《武当》2014,(7):35-38
自幼酷爱武术的他,13岁那年拜师江西舞狮人习练岳家拳、杨家拳;19岁,他为寻求武术的更高境界,辞别恩师投奔河南嵩山少林寺。一年后,他来到武当山寻师,从此结缘扎根武当,成为三丰派一代宗师。目前,作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传人钟云龙,耗费大半生心智,将其悉心挖整的武当太极拳28式与武当太极拳108式的详细练法,编纂成《武当太极拳》对外发行。那么,他是如何结缘武当武术的?又有着哪些传奇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3.
《武当》2011,(4):2
钟德祥,男,1946年生,浙江省浦江县古城乡人。自幼习武,1972年正式拜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钟士焕为师,开始系统习练杨式太极拳剑刀。此后,经过30多年的不断刻苦磨砺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众多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目的。如今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数,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人都练习太极拳,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很显然,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流派,有着自身深厚的理论根基,今习练太极拳者多为年老者或一些青少年,其习练的出发点为强身健体,大多数习练者都只是停留在架势上,有的青少年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对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及其内涵从无追究,这就导致了许多拳友练习的非常空洞,同时也影响了学拳的兴趣。古有拳谚:"拳无理不明,理无拳不精",这足以说明习练拳者不仅仅是要会练,而且需要练习者明明白白的练。正如太极拳泰斗吴图南说的"要科学的练太极"。  相似文献   

15.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习练太极拳人群主要以健康、健身、防病、治病为目的。60岁以上老人占7成,平均拳龄8.1年,每周习练3次以上者为100%;拳式主要以简式、杨式和吴式为多;患有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者习练太极拳后,病情有不同程度好转;大部分人已不用药或停止治疗。表明,太极拳练习能促进中老年人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李真顺先生生于1952年,是莱州市朱桥镇人,李先生是尹派八卦掌传人,同时又是意拳在莱州的一支传人。莱州是武术之乡,吴氏太极拳,尹派八卦在莱州遍地开花。李先生自十几岁开始拜尹派八卦拳师张玉庆为师学习八卦掌,并得到八卦名师潘太枫,王景山先生的指点,李先生在掌握八卦掌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八极拳和太极拳,并经常出去拜师访友。上世纪90年代初,李先生到嘉祥购买树苗,碰到了意拳二代弟子孔庆海先生。孔先生的功夫让先生很折服。在孔先生处逗留了二十几天,孔先生对先生的评价:你身上已  相似文献   

18.
小九天     
李正 《武当》2001,(9):30-33
杨式太极府内派,是杨露禅当年在北京端王府内所传,其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小九天》是十套拳中第六套。  相似文献   

19.
戴兴海 《武当》2012,(4):25-26
武当顾式太极拳由明末清初顾殿一道长传至河北邯郸,至今已流传了三百多年。期间,该拳未作一丝一毫的改动和删减,完全保留了其初创时的风貌。如能揭示出该拳初创时在套路编排、拳式命名、动作招式等方面所遵循的规律,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顾式太极拳,也就能更好的继承和传播顾式太极拳。笔者师从顾式太极拳第九代掌门人刘登信先生习练顾式太极拳多年,在师傅指导下,试着对顾式太极拳的拳式名称、拳式动作及拳式衔接、套路编排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总结如下,以期对广大顾式太极拳习练者有些许的启迪和帮助,更好地促进顾式太极拳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林俊岸 《武当》2015,(1):20-22
长期以来,有关杨式太极拳的传承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意推出本文,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承问题作一略要分析,以有利于辨清其传承之谜。一、杨式太极府内派才是杨禄禅所传太极拳原貌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主要是杨澄甫定型的大架。然此大架是否就是杨禄禅所传太极拳的原貌呢?答案是否定的。杨禄禅当年在北京号称杨无敌,罕遇敌手,仅靠一套大架太极拳那是不可能的。杨禄禅初到京城,在端王府教授太极拳,自不敢藏私,后班侯进京助父教拳,对父亲外传全部太极大为不满,要求众门生以后专攻大架,意为"收拳"。当时,王府管家富周不肯改拳,并向班侯保证,所学技艺绝不外传。王兰亭也不肯改拳,遂与班侯闹翻了脸,后来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