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人民主体"思想经过理性思辨的积淀、科学实践的廓清、价值方向的回归得以生成,将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历史过程相结合的过程,既是对人们思想的成功祛魅,又为唯物史观确立社会关系本体论的内核."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线索与内容,从理论层面厘清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为何存在、为谁存在、如何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以唯物史观为主要内容和方法论指导,在教育实践过程凸显"人民主体"思想.在二者现实互构的过程中,要把准从历史主义思维到历史意识培育的方向,把握"主体"的律动性与系统性,用问题导向黏合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一个教育命题的现象学反思探讨教育的实践本性,以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严格科学态度追问教育是什么的本体论意蕴.以"实践一意义"取向回到教育本身,在直观体验中直接把握教育的"前概念之真",以纠科学主义笼罩下的教育理论之偏,脚踏实地,践履亲证,在实践中展开证明.实践现象学之思以哲学活动的当下生成维持着"思"之活力,它本身就可以直接体验为一种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者的意识敏感性和体知能力,使教育实践充盈而有活力.实践现象学是一种直接将方法性融入活动性之中的体知之学,它不过多地纠缠于概念、范畴的确定性和现象学理论的建构,而直接投入到行动之中不断生成、不断显现,从而阐释和守护世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生命力表现为研究主体精神生命的创造性冲动,经社会实践建构生成的、反映教育规律的实践力,推动教育理论质性增长的活力。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具有创新力、理论和实践影响力以及具有主流价值取向、影响时间久远等特征。其始于主体对解决问题的思考,成于社会实践建构的生成。在社会实践多主体的横向建构中,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吸纳多方面的生命源泉;在"实践理论——中层理论——基本理论"的纵向生成路径中,实现其理论"上天"与实践"入地"有机结合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育主体观存在着二元思维、抽象思维、直观思维的共同思维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认为,活动主体是在其交往实践关系中获得规定的,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以教学活动为中介的特殊的交往实践关系.教育主体的规定具有实践性、交往性、相关性、发展性、差异性等特征.教育主体结构是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教学活动-学生"的总体架构,即"主-主"结构.研究教育主体必须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是内驱动力,即主体个体通过调动其内在的需要和潜能来提升自己的主体品质;二是外驱动力,即在"主一客一主"的交往结构中对教育主体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理论走进实践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以主体教育实验为例,演绎性理论走进实践,其基本流程的核心环节有三个,即选择、组织有价值的"长线"理论,以实践的逻辑让实践者明了理论,反思生成的归纳性理论修正、补充演绎性理论。在理论走进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应思考如下核心命题:变"指导者"心态为"接受检测"的虔诚态度;走向实践的理论需以实践的逻辑进行加工与改造;理论走向实践是解放实践者而不是束缚实践者;理论与实践是双向转化、共生滋养的关系,不是单向的"指导或给予"关系。  相似文献   

6.
教育理论者与教育实践者生活在各自不同的意义世界,并以其不同的意义世界感知、理解、思考、建构和言说着教育。教育理论者话语表达"内容关怀"的"强或弱"、言说方式"可理解性"的"好或差"及其整体现实"可操作性"的"难或易",教育实践者视域要求"学识素养"的"具备或不具备"、践行视域"关照度"的"狭小或广阔"及其实践主体"积极参与"的"是或否",就有可能造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离、脱节甚或隔绝。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融通,既需要理论者调整其话语关怀,也需要实践者拓展其视域。  相似文献   

7.
已有城市化研究普遍缺失教育尺度,或者关注教育问题的视角是经济学视角,遵循的是"经济逻辑",为单向式、割裂式和等级式思维。我们需要在城市化发展中渗透教育尺度和教育眼光,具体表现为三种意识(教育意识、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两种思维方式(逆向式思维和关系式思维)以及内含了教育要求的评价标准。在通过教育尺度构建"教育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基于"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创建和发展"城市教育学"。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师教育主要的理念就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而这一理念是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但是,教育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之间及教育实践与技术实践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因此,教育理论的价值不是指导教育实践,而是作为实践主体"理解"的一个文本。据此,教师教育应该从观念到具体教育措施上都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教师的专业化需要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中的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师范院校中,以教育实习为主的教育实践课程是其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实践临床学习"的特点,是师范教育师范性的最突出的体现.然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应当顺应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整合式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课程"的课程综合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是主体在思想与行为上为达成共同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协商与对话活动。主体间性分为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内主体间性使个体理论不断生成、理性水平不断提升,而外主体间性促成了主体间共识的达成。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教育主体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不断达成与层次不断提升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不同层面上互动的结果。因此。要使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面前彰显其生命力,则必须借助教育主体阅历与学习、探索与反思、叙事与创作、实践与思考在不同层面上达成主体间性。使教育理论在主体间性的达成中动态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性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势与政策"主体性教育模式是从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出发,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实践活动形式.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形势政策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文章结合相应的实践探索,具体总结了这一教育模式的运作规程.  相似文献   

12.
教育原理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表现方式,是教育学科的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原理或理论研究习惯于把"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等"关系"性问题作为研究的主体内容,而忽视教育本体自身的问题,从而引发教育理论研究的种种危机。教育理论研究必须超越"关系"情结,从教育这一人类"引导活动"入手,对历史和现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思维逻辑分析,形成高度概括化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从"口头说教为主"深化为"重视行为习惯养成与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践行",是我国价值观教育必须直面的复杂问题.实践养成提倡主体自觉、强调深度参与和注重持续发展,有助于走出价值观教育已有困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杜威行动哲学和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为价值观实践养成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使价值观实践养成得以可行,需要推进基于价值观教育的学校治理、为了价值观教育的学校治理和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学校治理;注重班级管理与价值观教育同构同化;将价值观教育整合到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等环节.  相似文献   

14.
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道德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与道德主体意识构成要素来看,"跟进式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跟进式教育"必须在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大学生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大学生道德实践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无法逾越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教育实践者,现实的路径只能是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者的教育力量.这里所谓教育力量是由教育实践者的教育价值信念、教育思维及教育行为规则有机合成的.因此,教育理论只有转化为教育实践者的教育价值信念、教育思维和教育行为规则才能最终走进实践.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强烈要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教会选择".为此,高校价值观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价值教育"引导观"和"选择观",通过外在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认知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在实践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失败后,陶行知意识到,任何一种教育有其生活基础,教育改革并不是一种教育与另一种教育之间的对抗,而是一种生活向另一种生活的转型.要改变一种教育,其实就是要改变这种教育所赖下生存的生活基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困难,根本上是因为应试教育有其生活基础,即以跳过现在的生活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其实质是应试的生活在左右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借鉴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重建教育改革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对话式教育"何以可能?--关于对话式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生成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本质上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才是生成的最根本最深刻意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生成是与现成或预成相对应的,它是一种非现成,也就是未完成的,未完成就意味着永远处于生成变化的过程之中.马克思认为,"世界从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的东西,是某种东西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云南省在从幼儿到大学生的"三生教育"的核心就在于生成性.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今天,智慧教育立足于技术变革,正逐渐让技术从教育服务工具转变成具有一定能动性和实践性的教育主体.面对这一变化,教育需要坚持和发展自身的品格性格,形成具有独特逻辑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认知,即教育智慧.从客观来看,智慧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技术革新在教育领域的现实应用.从主观来看,教育智慧表现为主体意识觉醒下、主流价值引导下、实践生成检验下的智慧.之所以要推动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有机结合,源于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智慧的契合性与解构性.因此,应当探索加速推进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共生融合的现实途径,以生活为切入点使智慧教育更接地气,以理解为出发点让教育智慧便于解读,以沟通为着力点让教育智慧深度传播,以重构为落脚点让智慧教育改变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