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与传统的解释“から”表示主观原因,而“ので”表示客观原因的观点不同,重新论证出“から”在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愿望的同时更是为了说服听话人;而““ので”则是表示郑重的语意,也可与愿望、推量等句式相呼应。  相似文献   

2.
周慰 《上海教育》2008,(22):30-35
从“帮助成功”到“尝试成功” “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这“三个相信”是刘京海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3.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曦 《四川教育》2009,(10):28-28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沙粒因为执著的愿望才变成了美珠。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真诚的愿望变成了珍珠。这里的珍珠,有三层意思:一是变成的美丽的珍珠;二是指情感串成的“珍珠”;三是指分的“珍珠”。接下来,我分别说说这三颗我理想中的珍珠。  相似文献   

5.
本在李晓琪(1994)章的基础上,讨论了3个问题,一是关于“给”“替”歧义句以及“为”引进给予对象的问题;二是关于“给”“为”“替”三词与二价不及物动词共现的问题;三是“给”、“为”、“替”三词互换时的语用区别。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的“本”字,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是树木的根部所在。金文“本”下面变成了三个小黑点,意思一样,上为“木”,下面为根。小篆的“本”字下面是一条线,同样是指事符号,表示根部。楷书的“本”更明确,就是“木”下加一横。由此可见,“本”是个指事字。后世把“根”“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复音词,叫作“根本”。  相似文献   

7.
当当和丁丁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俩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见一见“神奇三侠”。这不,刚刚放暑假,两人就前往了日月山。  相似文献   

8.
陈沛先 《广西教育》2014,(2):90-90,102
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落实“双基,’,应注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三方面的“三忌”,提倡教学“四要”。  相似文献   

9.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是“三个代表”的最高价值主体和最高评价主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最高价值标准,因此,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当代汉语小说语料库”和“汉语复句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汉语中三个同音词——“各各”、“各个”和“个个”进行了定量考察,并借助搜集的语料比较了三个词语的异同,总结了其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时代的思想家郭象在其理论上提出的“足性逍遥”说,是一种带有多元性质的思想观念。它看到了人类想要超越、逍遥、自由的愿望,必须在世俗生活中才可能实现,并且唯有这样的超越才有意义。而陶渊明的出现,既一般地印证、又完美地发展了这一点,因为其“人生一一选译诗化”正体现了“人”类逍遥的最高境界的“性分”。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三大本质特征:一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缜密的科学性;二是与时俱进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三是体现与满足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这三大本质特征,使之成为指导实践的锐利武器和胜利前进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宗守云 《学语文》2005,(3):43-43
“公汽”、“公车”、“巴士”,都可以用来指公共汽车,它们都是“公共汽车”这个概念在向双音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们有时候可以互相替换,如“我喜欢在公车上看风景或想事情……”“公车”如果换成“公汽”或“巴士”.都是可以说得通的。这样看来。“公汽”、“公车”和“巴士”这三个词语应该是完全等义的,是绝对等义词。  相似文献   

15.
程业清 《考试周刊》2009,(29):52-53
本文从汉语的三个助词:“的”“地”“得”的理论背景出发,明确了三个助词的语法功能和实际使用情况.同时也将三个助词每两个之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说明.最后提出了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纯诗”理论的提倡者们如穆木天、王独清都曾试图指出他们的“纯诗”主张与自“五四”以来的“国民文学”理念并无矛盾。他们的这种辩解固然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反映了他们跻身“新文学”主流、获得“合法性”的强烈愿望,但是,“纯诗”与“国民文学”在语言取向、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具有难以规避的深层张力与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17.
刘晓龙 《语文知识》2006,(11):26-26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后来演变为成语,形容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但“三令”是哪三“令”,“五申”是哪五“申”呢?宋代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内容,它们原本是古代将士在军事行动中的守则。  相似文献   

18.
徐强 《现代语文》2008,(1):127-127
本文对“佚事”“轶事”和“逸事”由于意义相近而通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以为这三个词语都不同程度地与“失”字相关,并都能解释为“散失”义,故能通用。对个别不能通用的情况,本文也特别指出并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9.
“巳”“已”“己”是三个常用字,同学们在运用中常犯错,主要原因是对这几个字的音、形、义混淆不清,教学中不妨这样来区别:  相似文献   

20.
成语“三令五申”的“三”、“五”沿用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指三次、五次,比喻多次。“三令五申”谓多次命令,反复说明,即再三告诫的意思。 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一般只用数词表示动量。数词表示动量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