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语文学习》2013年第5期发表了杨继利老师的《从鲁迅"立群"到"立人"的教育观说起》,对鲁迅"立人"的教育观的发展及其特征进行了简洁的阐述。文章认为鲁迅的"立人"教育观体现了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深刻认识",是一种生命本位的教育观,并由此引申出"教育,应该把人的生命尊严置于核心位置"的主题,认为教育应该尊重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随着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转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使人们在多元价值理念的判断与取舍中,迷失了生命价值,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的冲击,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应具有的自由、价值和差异."大一统"的道德约束和规训化教育使人精神贫瘠,甚至选择了对生命"自我"的放弃.教师教育应该重视生命化教育,应该帮助个体成全健全的生命,使个体发展的可能转化为现实;使个体有尊严地活着,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成就个体最大的幸福感,使生命在润泽中成长.  相似文献   

3.
"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生命,主张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实现和谐的生命教育境界,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有政治觉悟、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的人为目标。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继承中国传统德育精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给青少年自身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对学生生命尊严教育的缺乏。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事件一次次发生,这告诉我们加强生命尊严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已是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案件,展开对生命尊严教育重要性的讨论,从生命的珍贵性、有限性、平等性三个角度对教育内容进行探讨,最后从法治教育、体验教育、叙事教育、教师素质四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生命的关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的必然,也是当今越来越关注个体生命、关注个体人生、凸显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唤。在今天做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与生命世界对话和交往的参与者,必须跳出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单纯的知识性、机械性、教条性灌输的偏狭认识的误区,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生命鲜活的生命意义,回应生命的追问。  相似文献   

7.
实施尊重的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要尊重生命,把儿童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需要、有独特个性、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要尊重学科规律,积极探索高效的教育教学,以实现教育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内容1.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则构成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重要的是要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生命情怀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  相似文献   

9.
杨东 《教育论坛》2009,(5):48-49
教育的首要目标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经验,更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学生是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有自己的见解,获得知识是为了使生命的质量更高,使生命更有尊严。教育是一个长远的计划,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教育不仅仅是为升学、就业做准备,更是为整个人的一生做准备。  相似文献   

10.
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关于死亡的话题,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个体尤其是未成年人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和态度,容易采取极端的言行。在当前,要重视生命教育,开展死亡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课程目标的确定死亡教育意图指导个体透过思考人生的终点——死亡来反观整个人生历程,树立敬畏、尊重、珍惜、热爱生命的态度,维护生死尊严、丰富生死智慧、强化生命追求。初中阶段的死亡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于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内涵的理解还没有形成共识。有学者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1〕也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学说首先是用于修身,维护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其次才是治理国家。世界的残酷和无道使生存成为人们的最高理想;庄子哲学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庄子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老庄哲学开启了中国人的人格自尊观念。  相似文献   

13.
在生命和尊严之间,丑小鸭选择了尊严;在生命和美之间,丑小鸭选择了美。丑小鸭坚决逃离群体对它的同化,逃向他生命本能中的精神桃花源。于是,逃亡的过程成为了不断寻觅和成就自我的过程。丑小鸭的个体生命因此而得以走向自身的完满。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是一门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生命学科,她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人格,健康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的生命个体。作为教者,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尊重每一个有活力、有尊严的生命个体,珍视学生富有生命价值的学习活动,让语文课堂成为追求生命精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是一门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生命学科,她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人格,健康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的生命个体。作为教者,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尊重每一个有活力、有尊严的生命个体,珍视学生富有生命价值的学习活动,让语文课堂成为追求生命精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最具有生命性的事业。个体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是"因生命而生"、"为生命而成"的活动。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基准,使教育回归生命的原点,同时,它也使得教育的目标从生存转向生活,教育的立场从社会转向个体。生命化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一种应然追求,而且,更是"以人为本"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整个生命。整个生命意味着不仅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更要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可是过去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与发展。新课程标准呼唤教学改革,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由于现代社会理性和科技文化的过度张扬,现代学校教育也随之全方位受到科学化和技术理性化的影响,教师职业被简化为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背离了教师对惬意与幸福的应然追求,无法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所本应体验到的个体尊严和幸福。教师如何过上一种有尊严的幸福教育生活?需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存在哪些可能的路径,有尊严的幸福教育生活才能成为现实?显然,这需要重构教师的教育生活,让"人真正成为教育的目的",给教师创造"自由和正义"的学校制度环境,还教师以全面丰富的生命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9.
常丽华 《山东教育》2003,(13):12-16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教育能为每一个有尊严的个性提供发展的空间吗?教育如何让生命之间展开对话?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由每一天的生活质量决定的,教育能决定师生的生命质量吗?常丽华老师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她的日记,留下了她对生命教育思考的轨迹。也愿我们有更多的老师能像她这样,做一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教育实践者。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所谓生命教育,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