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及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改变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教师素质不高及由此导致的教师职业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我国教师教育的范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由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观念转变;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素质型人才转变;由强调共性化的教育向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2.
从俄罗斯高教立法看人才培养模式的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以来,随着俄罗斯教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步走向深化,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体现为向规格多元化转变;从专业设置上看,向培养宽口径人才转变;从课程设置上看,向培养通才型人才转变;从质量评估上看,人才质量评估体系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人才作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民族强盛复兴的第一资源。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以及教育方式面临的困境是制约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直面这些问题,高校要担负起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以科教融合、学科交叉、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引,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将重组课程资源、拓展自主学习空间、强化实践育人向课程化项目化基地化方向转变、打造产学研多元主体深度融合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自主培育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凸现知识的应用性和复合性,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专业创新能力,要有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且这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基于此,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要重新审视和改革高职教育观,创新教育从共性层面向分层分类转变,教育价值从制器向育人转变,教育质量从就业导向向生涯发展转变,教学上从知识技术的模仿、被动接受到继承、批判与创新转变,教育主体从师道尊严向以生为本转变,人才成长从“拔苗助长”向自然生长转变。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高校课程应从传授型课程向创造型课程转变,从专业化课程向综合化课程转变,从单一化课程向多样化课程转变。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应由简单的文化传承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转变,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备相应的新知识和能力,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处在教育前沿的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因此,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薪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转变传统观念,构建创新机制与氛围;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构建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培养的创新型管理模式;培养健全人格,完善新品质;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自主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树立以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创新意识为重点的继续教育观念 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当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实现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和教师说了算,向民主、平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顺良 《教育探索》2000,(12):22-22
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创造力和适应力的人才的竞争。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才身上。目前,高等学校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使教育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知识创新转变;从课堂教学向产、学、研相结合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终极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但作为素质教育主体的学生对此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是认识上有偏差:有的认为素质的高低对他并不重要,他有硬关系就能找到好工作;有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读几本书;有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唱唱跳跳,…  相似文献   

10.
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适应远洋渔业现代化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行业和用人单位需求,从文凭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从校园封闭教育向社会化开放教育转变,强化实践教育,引进企业和社会参与教育教学,培养解决实际生产和技术问题的远洋渔业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职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宿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其主旨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研究作风、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本文认为,探究型教学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更适合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改革要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实现从"以教师为核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转变教学目标,实现从"使学生获取一定量的知识"到"学会学习"的转变;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从"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转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从"重基本知识考核"到"重应用知识能力"的转变;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现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重心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培养目标上,那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此,高职教育的教学重心应向以下几方面转变;1、从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转变;2、从注重理论教学向注重实践教学转变;3、从学科的单一化向学科的综合化转变;4、从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教育相融合转变;5、从单一的教学中心技术传播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14.
如何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创新性人才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文章以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就如何形成良好的培养机制,培育创新性人才进行了探讨.文中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与高水平的学科建设相结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要抓住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核心问题——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15.
高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对策贾志兰邵守先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预示着21世纪的竞争更为激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同时,我国提出了跨世纪发展经济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任务,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  相似文献   

16.
考试制度与高校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进 《江苏高教》2002,(3):42-43
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存在许多弊端,难以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作用。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要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适应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实现考试目的从保证知识掌握向促进创新素质形成的转变;实现考试内容从知识素质向考核创新素质的转变;实现考试内容从知识素质向考核创新素质的转变;实现考试方式从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实现考试结果评价从以百分制为主向以等级制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王前新、伊季冬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撰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目标上,那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此,高职教育的教学重心应向以下几方面转变:①从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转变;②从注重理论教学向注重实践教学转变;③从学科的单一化向学科的综合化转变;④从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⑤从单一的教学中心向技术传播中心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重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学型大学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学型大学是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全日制大学。它以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为主体,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即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少量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可招收一定数量的专科生。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的教学型大学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社会适应性强;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区域化优势明显;办学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覃军  李传瑛 《考试周刊》2015,(40):159-160
新形势下,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在高度竞争的就业市场中获得先机,同时把握机遇,就必须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在培养对策上,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培养创业型人才,以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为核心,以继承发挥学前教育学科特色为基石,科学改革课程构建体系,建设多样化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更将成为工作岗位创造者。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教育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将转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将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探索型学习、研究型学习、问题解决式的学习将逐步取代单纯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学生将在丰富的教育资源环境中,自主、自觉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将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以及人格力量的示范者;职业教育、业余学习、岗位培训将得到发展,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观念将得到落实。以上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持和参与。为了找到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