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百年苏诗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苏诗研究与苏轼研究特别是宋诗研究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最终肯定的曲折历程。苏诗研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文献基础特别是诗学理论方面仍应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2.
苏轼和李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风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李白诗歌对苏轼诗词有不少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诗与白诗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多主观激情;苏诗在句式上比白诗更散体化  相似文献   

3.
宋代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属苏轼。苏轼诗歌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精诚实践、对道家文化的个性诠释以及对北宋书画文化的彰显,由此形成了苏诗的文化底蕴特点。  相似文献   

4.
对苏诗的研究,向来众多,而从叙事角度对苏诗进行分析,却很少见。本文试对苏轼《芙蓉城》诗的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叙事的角度初步探求苏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古与考订,诗注与诗评结合,针对性强,表现出了与宋人注苏的不同面貌;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侧重于艺术分析,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比较研究是经常运用的方法。清人注释、评点苏诗繁荣的原因在于:首先,清人标举、学习宋诗,风气日渐浓厚;其次,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再次,清代注苏诗的学学问淹博,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6.
苏轼及其诗歌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影响深远。其中,越南阮朝诗人裴文禩在诗歌技法和人格力量方面,受到了苏轼的深远影响。他将苏轼在古风创作上的特点归纳为“逸宕”,且在汉文诗歌创作中追步苏轼,包括袭用苏诗字面、追次苏诗之韵、摹仿苏轼古体诗风格。基于对苏诗的感受和模拟,裴文禩对苏轼的接受渐入人格精神层面,汲取并继承了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故此,他在诗歌创作、人生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得力于苏轼,是为遗留海外的苏轼及其诗歌的后世嗣响。  相似文献   

7.
苏轼诗中的"病兽"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的诗中存在着大量的以“病马”、“瘦马”为代表的“病兽”意象。这类意象作为苏轼审美情趣的凝结,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对苏诗中的“病兽”意象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这类意象的审美内涵及苏轼钟爱这类意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集大成者,历来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对其诗歌的研究与编译也经久不衰。在中国传统文学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同时,苏轼其人、其诗也受到海外世界尤其是英语世界汉学家的重视,各类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中选编苏诗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在20世纪末期出版的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便选入较多的苏诗,从诗歌编排、诗歌体裁与诗歌内容三个层面去分析其不同于国内的编选标准,有利于认识英译选集对苏轼其人、其诗的另类解读与多元化呈现。  相似文献   

9.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10.
对苏轼作品的研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其成名及以后的作品,然而,苏轼的灵感火花并非是偶然间点燃的,其许多名作的奠基内含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本文试图从苏轼的“南行诗”入手,着重分析“南行诗”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对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探究“南行诗”作为苏诗创作发蒙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南行诗”创作经验为苏诗发展提供的必然性价值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苏轼贬寓惠州后的思想、人格和业绩都要比韩愈贬寓潮州强。可是,韩愈贬潮后的影响却比苏轼贬惠后的影响大得多。原因是什么?文章从苏轼对韩愈的推崇、遭贬后的地位、韩愈维护正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后世历代官员对文物的保护和宣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事实的结论和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苏轼美学思想的特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游”。苏轼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真正体现了“游”的理想,而且他的“游”带有十分明显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游”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将其推向高峰的是苏轼。苏轼将“游”看作是审美的必要方式。所谓“游”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动”,即游动的意思;二是“戏”,即游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本是对苏轼黄州时期咏花诗的审美解读。黄州贬谪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非常重要时期。他的感情,他的人格操守,他的内在精神,通过咏梅花、海棠、老枳等得以寄寓。章从三方面对其黄州咏花诗予以赏解,指出咏梅诗是其精神格调的映射;咏海棠诗是其灵魂道德的投影;咏老枳诗是其美学情趣的展现。由此也能看出苏轼对诗品与人品、物与我等关系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元明戏曲、小说作品中,苏轼是重点描写和歌咏的对象之一。文人笔下的苏轼形象凸现了辛酸落魄、放浪疏狂、冷静旷达和耿直敢言等个性特征,与历史上的苏轼有一定差异。元明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对苏轼的重塑是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复古与尚俗两种文学风潮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苏轼浩繁复杂的散体文章中,论说散文是一大类,而在其论说散文集群中有关历史人物论又是一类抢眼的文章。苏轼一生先后有四篇文章专门议论评价管仲,其议论评价的重点及表现手法都有差异。比较这些文章的差异,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显示出苏轼早期论说散文与后期论说散文审美价值演变的一些特征。这些演变特征是其人生阅历磨励的结果,是其文学思想的新变与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从“有为而作”到“以意为主”、从“有所师法”到“苏氏法门”的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16.
在多型化视野中对苏词的复雅进行考察,我们发现,苏词复雅的本质意义就是以苏轼为代表的雅词化对以柳永为代表的俗词化的改造和修正,它们之间是渗透与反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米芾交往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芾是与苏轼有着长达二十年交往的宋代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和学家,他以为人疏狂,不合流俗称,但对苏轼十分尊敬,师事之甚谨,是苏门的成员之一,本根据有关资料,对米芾的出生年代,定居地点,仕途经历作了辩证,对西园雅集的真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分析了苏轼与米芾关系密切和感情深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苏轼仕宦40余年,仕途坎坷。终其一生,酷爱自然美,并创作了大量讴歌大自然的诗文,寄托着他丰富、生动、深刻的情感。从比德、禅悦、怡情三方面来分析,苏轼的情感追求无不给现代人以昭示。  相似文献   

19.
苏轼豪放旷达的词风为历代所称颂,为什么苏轼能打破词自产生以来一直延续的婉约缠绵的传统,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呢?文章从词本身发展的规律,苏轼所生活的社会时代和他的个性与修养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苏轼诗歌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苏诗材料的整理、选译,苏轼的生平、思想研究,苏轼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研究。日本学者的苏轼诗歌研究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审视自身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手段提供了反省之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