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前期准备不充分,过程把握不严密,政府投入不到位,学校转型不及时。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存在的上述问题,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尽快构建起一整套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因地制宜,控制发展速度;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营造社会各个层面对高等教育的参与和支持;高校自身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杨清溪 《现代教育科学》2010,(1):99-102,118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发展要经历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高校招生制度在招生政策、选拔形式、录取标准三个方面各有特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但高校招生制度依然延续着精英化阶段的运行方式。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切性策略,对我国高校招生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前,高校教学质量普遍存在着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管理手段落后;师资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生师比过高;专业、学科建设滞后,局部上还存在重复、交叉、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教学质量保障应从四个方面,即规范化、标准化、多样化和国际化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学质量得到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主要面临着跨越式发展与经费不足、多元社会需求与高教结构单一、大众教育平等与精英教育特权等方面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国做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的选择,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现阶段的大众化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针对大众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从高校管理体系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够得以健康、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高校管理者应从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如何保障高校教育质量加以思考,以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这样,才能对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如何保障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汉聪 《教育科学》2007,23(6):25-31
自1999年实行高校大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大众化进程迅速加快,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广泛议论。本文首先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事实出发,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动力机制和实现方式三个维度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总体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的分析,对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三个失衡”和“三个滞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正视和解决高等教育在扩张中出现的问题,按照“四个并举”的思路发展高等教育,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扩张中走出困境,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化进程中,我国精英高等教育的危机越来越严重。精英高等教育机构的扩招速度太快,生师比太高,并举办了大量低层次的大众型高等教育;同时,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盲目建立硕士点和博士点,这使研究生教育日益大众化,精英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究其原因,既有来自政府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精英教育机构自身的原因。只有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增加教育投入,并且不同高等学校之间分层分类发展,才能使我国精英高等教育摆脱危机。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校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从根本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确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课程改革目标;加快课程内容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使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并重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距离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与教育投入存在必然联系,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继续加大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同时高等院校也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理念:意义的阐释与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大学理念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和变革实践,还在于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内部规范的形成,促使高等教育学获得真正独立的文化身份。大学理念并非是一种超功利的纯粹精神,它的背后是大学利益相关者各自价值追求的反映。随着大学自身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和大学利益主体的分化,大学利益相关者间的对话必将成为未来大学理念生产的主要方式。大学理念的研究中应避免单一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应建立多元主体的对话机制,通过对话的方式生成大学理念,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和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章分析了专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借鉴境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经验,提出“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贯通的桥梁”的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专业“四年制”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原则,并用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公平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供给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瓶颈,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增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在大众化进程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进高等教育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之一,解决好大众化进程中的快慢节奏问题、区域平衡问题和多元办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目前高等教育界流行的主要的质量观进行分析和概括,认为,大众高等教育必然出现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否则高等教育只能停留在精英阶段而不能发展.而这些不同的质量观,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侧面反映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它们是辩证统一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应以多样高等教育质量观为指导,建立多样化的评价系统,促进高校的多样化发展.并进一步指出,树立多样高等教育质量观,绝非不要关注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6.
优质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基于对河南省高等教育历史的梳理和现状的分析,河南省要增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应创新高等教育投入体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省内布局结构等措施,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创新驱动的能力,推动河南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实践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历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社会、大学在高等教育制度层面各自应以什么方式、角色应对。大众教育的冲击波席卷大学校园,大学在面对精英教育制度与大众教育制度的两难境地时又该做何选择?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拓宽,高等教育职能制度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使人在选择大学时产生困惑。文章通过对高等教育制度实践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等院校的教育中,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指导高等院校的自身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不仅是实现教育进步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更好发展的核心问题。就高校教育现状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中对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以后的高校教育技术不断创新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学的国际化在过去的发展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有偏差,国际化理念淡薄;国际化的校园环境较差抑或缺失;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术交流国际化基础十分薄弱;学校特色不鲜明或缺失。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为此,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学的治理者应准确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真正内涵,早日确立学校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加强以课程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建设力度;采取非常措施,加快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抢抓机遇,逐步实现自身办学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