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觉醒意识是贯穿李清照一生与其创作的精神底蕴,李清照的婚姻道路及其艺术成就构成了李清照觉醒意识的两个方面——行为觉醒和艺术觉醒。作为一个中国古代觉醒的文学女性,她敢言直谏,更在婚姻生活中追求平等;而艺术方面,她强调词“别是一家”,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开创了词史上别有特色的“易安体”。  相似文献   

2.
程莎 《文学教育(上)》2009,(20):101-101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诞生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五四”时期。在这个提倡“人的觉醒”,“个性解放”的时代大潮中,女性文学以高昂的主体意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在为数不多的“第一波”女性文学先驱作家中,丁玲总是不能被人忽视的。本文以女性意识为切入点,探讨丁玲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典型形象一莎菲。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代被称为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人的觉醒”在文学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生命外部的觉醒逐渐转向生命内部本体的觉醒的过程。那么在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觉醒的呢?通过对《诗经》、《庄子》、《离骚》、汉赋、汉乐府中体现的生命意识的解析,来探寻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第一节阅读鉴赏准备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7年至1927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始于新文学革命,迄于五四落潮、大革命失败。其主导倾向体现了鲜明的五四精神,文学的主要部分被称之为“五四文学”,用文学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便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响亮口号,“个性解放”“人的解放”也成为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如下:《呐喊》和《彷徨》是鲁迅这一时期的两部小说集,其中既包括了他于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包括《阿Q正传…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中的常时节是一个“以柔退走”而又“恃强凌弱”的典型。他上承战国寓言的齐人,下启现代小说中的阿Q。这三个形象,虽然在历史背景、经济状况、社会遭遇等方面有所差别,但在人格心理、精神境界等层面上,却具有本质的相同。齐人-常时节-阿Q,生成了小说表现中国国民性问题的一条射线;从齐人到常时节再到阿Q,是文学的进步,更是小说意识的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的再度发现,这种再度发现和觉醒构成了当时一切意识的总的特征。文学是人学,它的对象、主体及理想境界,都是由这个凝聚了社会的、群体的“人”来决定的,了解这个“人”的觉醒程度,就能发现与把握此时期文学的独特之处。“建安风骨”作为魏晋初期的文学总特征,既联系着具体的作家作品,又是时代的“人”的标准的审美体现,此时期“人”的解放与觉醒是在何种基础,何种高度及个体与群体因素的浓淡等等,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能较细致而准确地了解“建安风骨”的具体内涵及此时期相关的其它问题。建安时…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女性文学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而成长、发展。文章通过“人的觉醒”、“自觉掩藏女性身份”、“女性的觉醒”三个阶段来阐述女性文学在百年间所走过的艰辛之路,并指出女性在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中,不应以诋毁、反叛男性为宗旨,而应与男性和谐相处,才能达到最终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8.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处于权力、社会地位和话语等多重边缘地位。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在“五四”时期,而女性文学的真正兴起,则是伴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女性文学凭借历史的机遇实现了两次群体性活跃,并在20世纪末构筑了集体狂欢式的辉煌。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三次高潮的分析,描绘中国女性意识从初步觉醒到走向成熟的漫长道路,并分析其不足之处,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实现人类双性文化的同步建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随着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人性、人道主义逐渐得到重视。文学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社会意识形态需求,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史、文学理论的书写视角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从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也可看出,只有尊重个体、追求主体的本真存在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得到整体性解决,中国文学发展才会少走弯路亦或避免错误——这也是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史分期三家说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当代中国史学界之研究旨趣,半个多世纪以来,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个问题能像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即所谓的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断限问题那样持久地吸引着那么多人的关注,并为之聚讼纷争达六十余年之久。中国古史分期研究的现状,亦不妨以三字蔽之,曰:长、慢、大。“长”,争论时间达六十余年,迄无定论,不可谓不长;“慢”,讨论反反复复,阵营几经变幻,却不见突破性进展;“大”,即研究者彼此分歧很大,且一点也看不到接近之趋势。本世纪五十年代,大体上形成了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魏晋封建说三说鼎足之局面。到七十年…  相似文献   

11.
生命觉醒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转折、提升、质变之“点”,生命威长中存在着觉醒现象,觉醒可以存在于生命体中。一次次的觉醒,为人的生命存在提供一个个新起点,记录着生命的发展历程。在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具体背景下,师生生命觉醒有着大量的资源。从保护、促进人之生命觉醒的立场出发,当代教育实践需要实现生命意识、实践意识、转型意识的觉醒。对于教育者与研究者而言。需要敬畏觉醒的可能与唤醒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人格意识的觉醒,是对“五四”精神的一种承袭。在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人格意识的内涵,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压抑的畸形政治生活的叛逆,对“人”个体价值的沉思,对“人”作为一种生命现象的生命意义的质疑。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人格渗透着一种强烈的叛逆色彩。由于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原因,现代人格意识始终都无法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要确立自己的现代人格,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在今天的深刻意义不仅在于“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和批判,也不仅在于对于”我也吃过人”的洞见,而在于对于“吃人者”全是被“吃”空了灵魂的揭示。鲁迅先生的“赎罪”意识是启蒙思想的具体体现,《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启蒙文学”的性质不容怀疑。“救救孩子”,从“娘老子”着手是破坏,给孩子自主的灵魂是建设,这也是我们今天文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文学真切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的沉重压力下,在“自我”和“世界”间双向舞动“拷问”的长鞭的形象。这种双向“拷问”说明抗战文学的思考开始于冷峻的现实主义,也起步于民族自审意识的深化。而作家的自我拷问,既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学在战争年代攀越的高度,也为民族心灵觉醒史留下了光辉形象。其中表现出来的“本土性”体验、救赎意识和心灵皈依的复杂性,既考验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成长,又丰富了抗战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所谓托名,是指作者假托古今名流传播自己的作品。托名现象的产生以作品署名为前提。从商周到春秋时期,由于作者的署名意识没有觉醒,因此不存在署名问题。作者署名意识的觉醒始于战国,由于作品可以给作者带来巨大的精神荣誉和物质奖赏,同时也是出于区分学派的需要,战国作者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有些作者考虑到自己声名不够,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快更好地流传于世,便假托古今名人进行传播。战国作者托名情形大致可分四类:一是托现实人物之名;二是托历史人物之名;三是托传说人物之名;四是弟子后学的作品被人托名。战国作者托名传播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许多作品都是借助于古今名人效应而得以传世,有些传世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战国托名传播在后世流弊甚远,它使人看不清中国文学史的某些环节,给后人考证文献真伪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相似文献   

16.
幽默之页     
漫画欣赏老师对自己安插在班里的眼线唱:“这一辈子,你是我的人,我是你的人。”师生情歌大对唱熬夜赶作业的学生第二天对老师唱:“几乎在镜子里,认不出我自己,短短的时间里,竟然爱得精疲力竭。”师生情歌大对唱师生情歌大对唱老师对尖子生唱:“我的眼里只有你。”师生情歌大对唱被老师提问——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暂未被提问——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多少次●做作业●发现·发明·发展老师在课堂上提问:“西班牙在十五世纪发生了多少次战争?”“六次。”一个学生很快就答出来了。“哪六次?”老师又问。“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曾热噪一时,对推动我国当前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然而在一些论者的眼中,似乎文学主体性也是西方的专利,与中国无缘。一些论者断言,中国古代文学中根本无主体性可言,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以“礼”为规范,人物的个性被消灭了,人的主体性被一笔勾销了。对此,有论者已提出批评,指出这是偏见和无知,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这也是恰如其分的。 其实,所谓主体性,无非是指文学实践中人的主体地位、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这些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文论中是早有论述的,只不过没有用今天论者们所用的字眼而已。本文无意对此作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只以《文心雕龙》为例,看看人的主体性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高场。 (一)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主体是人,包括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作为对象主体的艺术形象以及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而文学主体性的核心是强调作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的作家在文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导作用。 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专门研究“为文之用心”的论著,他非常重视并强调了人在文学实践中的主体性问题。 《原道》是作者统领全书,借以阐述文学起源、文学本质的重要部分,就其本质而言,也就是论述人在文  相似文献   

18.
“外国文学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教师在讲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同学对于“外国文学史”的本质问题理解不到位。通过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适当展示西方美术作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他们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这两大文学分期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觉醒意识是贯穿李清照一生与其创作的精神底蕴,李清照的婚姻道路及其艺术成就构成了李清照觉醒意识的两个方面——行为觉醒和艺术觉醒。作为一个中国古代觉醒的文学女性,她敢言直谏,更在婚姻生活中追求平等;而艺术方面,她强调词"别是一家",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开创了词史上别有特色的"易安体"。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