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培养儿童的宽容品质尤为重要.宽容作为一种社会性价值可以从人原初的价值意识中找到它的基础.同情作为人类原初的价值意识可以引发宽容.价值教育可以在激发个体同情的基础上培养儿童的个体宽容意识,可以在社会同情和人类同情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儿童的超越宽容意识.  相似文献   

2.
略论儒家伦理的超功利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往往在狭义的范畴上运用“义”和“利”,即以“利公”、“利他”为“义”,以“利己”、“利我”为“不义”,把“义”与“利”看作矛盾。事实上义利问题所涵盖的内容不但指物质利益,还包括非物质利益。义与利并不必然地矛盾对立,没有理由笼而统之地讲“义”的价值高于“利”的价值。所谓“超功利”,是指不以功利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既不绝对排斥功利,也不把功利作为必不可少的价值目标之一。判断一个伦理体系是“功利”的,还是“超功利”的,不能以它是否主张保有道德对求利活动的约束为标准,也不能以它是否重视功利为标准。而应该从它的价值目标是什么、最高价值标准是什么、什么具有目的价值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排行中存在着矛盾冲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冲突、功利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冲突.当前大学排行的价值冲突之本质是多元主体间利益需求的矛盾冲突.对此,必须通过建立主体间合理的利益博弈观来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视域中的“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必须将“宽容”置于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理论视域中,才能对“宽容”做出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解读。首先揭示宽容作为解决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而生的价值一手段性范畴、历史性范畴、权力性范畴的内涵,指出宽容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以及内具“解放”的价值取向。其次,揭示研究宽容的四种范式,即“个体美德式宽容”、“规则、制度式宽容”、“共识性宽容”和“共在共生性宽容”,呈现出宽容范式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及其功能;最后,进一步强调宽容蕴含着批判性立场和建设与发展性取向,彰显了“目的性宽容”与“手段性宽容”的本质分野,最终表达了在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建构历程中,必须从宽容理念、宽容制度与宽容思维等多维度进行反思,充分发挥出“宽容”作为一种价值纽带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5.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幼小衔接的利益核心可定为5—7岁的儿童,其利益相关者主要为教师、家长、幼儿园、小学、政府及社会。通过结合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诉求,分析出利益诉求的差异所产生的利益冲突,主要发生在利益群体间和利益群体内部间。基于此,为促进幼小科学衔接,各利益相关者应合力建设幼小衔接发展共同体,即责任目标共同体、合作实践共同体与资源统筹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集体具有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两种不同功能,而作为价值共同体,集体又扮演着两种不同角色,无论利益的集体还是价值的集体都是一个现实结果而不是理论前提。理清个体主义、旧集体主义和马克思所倡导的真正的集体主义在理论逻辑中的位置,将会为塑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供稳固的基础和清晰的视阈。  相似文献   

7.
石中英教授在<"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一文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劝导进行了诘难:第一,功利主义道德劝导的逐利动机背离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质;第二,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对道德准则的投机、怀疑、甚至抛弃.但文章似存在着一些对功利主义及其价值逻辑的误读.对此,有必要通过对功利主义道德劝导的两个诘难的分析,全面理解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质,重新审视功利主义及其教育价值:从道德起源的功利色彩、利己性道德规范、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等角度看,功利与道德及道德教育的本质并不冲突;功利主义的"利"实际上更强调社会的总体利益、个体长远的精神利益,德与福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实现统一,从而成为产生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亲子阅读价值的研究几乎没有将儿童经验纳入考虑范围,从而忽视了这种价值观所具有的功利化危险。个体在婴幼儿时期呈现出来的内在想法或需要与外在表达之间的一致性为我们从儿童角度出发考虑亲子阅读的价值提供了事实基础。站在儿童立场上,亲子阅读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游戏,其价值就在于每一次具体的阅读活动过程本身,即亲子阅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将外在的目的加诸其上。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亲子阅读价值的研究几乎没有将儿童经验纳入考虑范围,从而忽视了这种价值观所具有的功利化危险。个体在婴幼儿时期呈现出来的内在想法或需要与外在表达之间的一致性为我们从儿童角度出发考虑亲子阅读的价值提供了事实基础。站在儿童立场上,亲子阅读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游戏,其价值就在于每一次具体的阅读活动过程本身,即亲子阅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将外在的目的加诸其上。  相似文献   

10.
按照利益最大化和博奕均衡的原则,在一次性博奕中,人们倾向于选择利己行为,在多次博奕中人们倾向于选择合作行为。道德教育本身具有功利色彩,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该正视人的自利性,构造道德成长的重复博奕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服从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公民服从是政治生活中的服从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只有政治性,同时也具有道德性.从现代民主制度的视角看,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主人,应当以维护公民个体基本权利和保障社会共同体利益为基础,制订出合乎正义的社会法律,并以此作为自己服从的对象.公民虽然服从的是一种外在的法律权威,但这一权威来源于公民之间达成的契约,因而公民只是在服从自己的意愿、服从一种公意.这样的服从具有自愿性、双向性、目的正当性等伦理特征,也具有维护个人权益、促进公共利益、监督公共权力的规范行使等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家庭中,父母具有教育子女的自然道德基础.基于一定的信念和价值观,父母在有关子女教育方面具有总括性权能,但这种总括性权能并不意味着父母教育权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有限制条件和范围的.父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合理地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儿童)的信仰、态度、价值观、行为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施加家庭教育影响,其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子女的最大利益.谁有权来决定某一行为或决定是否符合“儿童的最大利益”,换言之,如何确保“儿童”的最大利益是“儿童本人”的,而不是“父母”的,其判断标准就在《儿童权利公约》所确立的各种权利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指出,只有对话者处于一个友爱的共同体中时,对话才能持续下去。这个洞见为我们研究学前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我们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儿童之间的对话,然而这种沟通如何才能实现呢?如果我们把苏格拉底的“对话者”限定为儿童的话,那么,这种指向真理的活动必须依赖一个儿童共同体,一个具有共同信念的、结合紧密的“儿童城邦”。这里笔者将从儿童共同体出发,对儿童之间交流对话的这种前提做一探讨。儿童共同体是一个群体,处于其中的人们能够互相坦诚面对人性的是非善恶,这样的团体能使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及对生活的参与达到  相似文献   

14.
集体具有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两种不同功能,而作为价值共同体,集体又扮演着两种不同角色,无论利益的集体还是价值的集体都是一个现实结果而不是理论前提。理清个体主义、旧集体主义和马克思所倡导的真正的集体主义在理论逻辑中的位置会为培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供稳固的基础和清晰的视阈。  相似文献   

15.
我们把公民教育与认同置于共同体之中,基于政治哲学的视域,思考和审视由于不同共同体的道德原则与价值取向不同,决定其教育实施不同目标和手段,旨在达到公民与共同体要求和谐一致,从而从内心产生认同和归属,接受和忠诚于自己生活的共同体,从政治哲学视域反思公民教育和认同问题,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促进命运共同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作为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新课题、新视域,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内在机理、立足其现实需要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基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治理,建设有利于主客体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显得尤为必要,对于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时效性具有理论建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本质,从个体、社会、生态三个维度深入阐释其功能,以期进一步理顺关系、发挥其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在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先导性和超前性的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面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从价值观教育理念角度要引导大学生形成价值共识,培养宽容、公平意识,在价值选择的原则上坚持大学生自我选择和价值引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紧密的一种价值观。而将重义轻利、以义节利作为其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儒家更是独树一帜。儒家的义利观是用来调节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思想导向器,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引导我们的企业在新世纪中实现其所追求的道德价值和法律价值,达到道义与功利、公平与效率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去中心化的学习共同体.为了解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效率与成果,文章以湖北某高校具有代表性的ICC学习共同体为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追踪其五年成长过程,分析其取得的成果与学习效率.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共同体产生的背景是基于某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得以持续生存的条...  相似文献   

20.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度规定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实现儿童由原生民族身份认知向中华民族身份认知的超越;二是促成儿童感性化的原生民族情感向中华民族情感的提升;三是形塑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的中华民族性行为精神特质。培育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赖有效路径。第一,优化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场域;第二,拓展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文化空间;第三,揭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致性,突破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与中华民族性行为贯通的瓶颈;第四,优化儿童游戏的内容,促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