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信"与"达"的实现涉及两个方面,即在内容和风格的理解和表达都需忠实原文。这要求译者不仅要正确理解词在语境中的语义,熟悉英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表达,并能通过上下文语境和语法知识正确理解逻辑关系,而且要熟悉原文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中国典籍著作之一,其特殊语言和名言警句对后世文学创作以及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在韦利英译本《论语》中误译上的体现,得出翻译成败的关键就是看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译者不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了解文化、把握原作者意图,还要考虑到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尽可能避免误译,充分再现原文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中国典籍著作之一,其特殊语言和名言警句对后世文学创作以及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在韦利英译本鼢》中误译上的体现,得出翻译成败的关键就是看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译者不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了解文化、把握原作者意图,还要考虑到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尽可能避免误译,充分再现原文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邓景茹 《文教资料》2010,(17):33-34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要素由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构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表象要素,解读非表象要素,真正理解原诗的审美意境,在译文中形而上质地再现原作的质感之美。  相似文献   

5.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者既是原作文本能动的读者,又是其创造性的再现者。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学艺术语言的形象、生动性,为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本文探讨了戴乃迭《边城》英译本中的"不忠实"现象,分析得出译者的翻译策略受意识形态与诗学规范的影响。此外,译者由于对汉语的语言文化理解出现偏差,忽视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导致改写失误,因此译者不能一味地为了适应译入语的诗学规范而损害原文的逻辑关系,要认真推敲上下文,保证译本的流畅度,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翻译过程中,逻辑分析至关重要,既可以帮助译者消解原文结构歧义和显化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帮助译者改正原文的逻辑错误和译文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8.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原语表层逻辑关系到深层逻辑语义再到译入语表层逻辑关系的转换过程。若仅仅是从原语表层逻辑关系到译入语表层逻辑关系的转换,就会造成翻译失误。要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译者须透过原文的表层逻辑关系,分析原文内在的、隐含的逻辑语义,再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将这种深层逻辑关系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个原型范畴,翻译是对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进行原型分析进而确定最佳译文的过程。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也应该从原型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从而使译者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11.
杨金艳 《海外英语》2014,(13):149-150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作者借散文说真话、抒真情、写实景,译者翻译时必须要再现原文的真实信息。文章以《荷塘月色》的四种英译本为例,赏析译者如何在词语的语音层面再现原文的"真"。  相似文献   

12.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译者翻译散文时须再现原文之语音、词意、句构、修辞、语篇的主题意义的真实信息。文章以《荷塘月色》的四种英译本为例,赏析译者如何在词意层面再现原文的"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核心在于原文美学信息的完美再现,目的语读者获得相似的审美享受。译者如何适应译语环境,有效再现源语意境,是译者的核心任务。生态翻译观视角下,译者在译语环境下重现源语的"自然",使得这套"自然"系统能在译语环境中得以生存。译者在古代山水诗英译时怎样"选择",才能"适应"译语环境,重现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再现两个方面。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解读王维《少年行》英译。  相似文献   

15.
在汉英翻译实践中,为使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从而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译者必须在熟练掌握汉、英两种语言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境,并结合汉语特点挖掘其深层含义,力求用地道的英语从内容到形式上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  相似文献   

16.
赵茵 《考试周刊》2007,(25):105-106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应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必须再现原语的风格。但由于东西方文字的巨大差异,译文对原文风格再现的同时不免带上译者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学文本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译者的翻译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本文将译者的整个审美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审美认知过程、审美整合过程及审美再现过程,并重点讨论了其中的审美再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吴萍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1):80-82,70
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既要以原作者的视角,又要以读者的视角,还要以创造者的视角来再现与传达原作。本文拟就文学作品的翻译,探讨译者对原作者的忠实,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负责及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诗人情志的独创性抒发,翻译诗歌时要求译者最大限度地把原诗的情、意完好地再现出来。《锦瑟》是李商隐极富盛名的作品。本文通过对两个译者在翻译《锦瑟》一诗时对意象、典故的处理方式探讨了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并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风格。在翻译中,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无疑是一个让译者们在实践中反复思量的问题。翻译风格中的障碍消除,应以坚持不懈地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为原则,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培养和强化译者对作品风格的感悟能力,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