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是关于无我的学说.在无我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全新的自我观:从假我到无我再到真我的自我发展的历程.这种自我观不同于西方心理学思维,对自我心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补充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论词,标举“境界说”,以为词作当以境界为最上,并分境界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此说为诗词赏鉴者奉为圭臬。文章即本斯旨,对唐宋名家之写月佳作,结合作者之境遇,略加赏析,以纪念这部不朽的名著问世95周年。  相似文献   

3.
论“无我之境”说的合理性金秋在《人间词话》这一著作中,王国维先生将“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类型,历来让学术界的传统型学者颇有微词,甚至认为:“其实一切文学本不可能有所谓无我之境”,所谓的“无我之境”是一种“唯心论调”(见郭绍虞主编...  相似文献   

4.
没有中国传统哲学三教合流的融通,没有西学思潮和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无我之境”一说就不可能产生。王国维视“以物观物”为“无我之境”的最大特征,通向“无我之境”的必由之路,那么“无我之境”就必然是充满丰富哲学意蕴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5.
"中观"和"无我"是佛教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始佛教时期的思想中就蕴涵有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龙树时期,正式从"中观"原则来理解"无我"思想实现了两者的融合统一,汉藏两地佛教从不同方面发展了这一思想的内涵,体现了"中观无我"思想发展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6.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  相似文献   

7.
在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论的研究中,存在着某种化定位偏差:人们多用叔本华哲学去印证王国维意境论,又多以客观色彩多于主观色彩这一论断给“无我之境”下定义,而很少从中华化这一背景着眼,去揭示“无我之境”的禅思意蕴。本从“观”与“得”二角度,对“无我之境”论的思辩进行了探讨。笔认为,无我这境的理论价值,在于王国维在华夏化这个大背景上,揭示了中国艺术意境精深微妙的创作心理,显示出无我之境的艺术思维与禅宗哲学思辩的某种内在联系,从而突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文学艺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总的概括。“无我之境”是从老庄虚静的哲学理论生发出来的,是一种升华了的积淀着丰富内涵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9.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德育者的主体个性.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人间词话》将古人写词分为“有我”和“无我”两个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一分析方法常常被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赏析中。以“有我”和“无我”的理论分析课文《消息二则》,应用于新闻教学,则是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1.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一书,搜罗颇广,资料甚富,为深入研究梵志诗提供了方便。梵志诗校释难度较大,虽经郭在贻、项楚,蒋绍愚等十余家纠谬补缺,但问题还是不少。下面仅就笔者所见,条列若干事,藉与张先生商榷,并就正于大方之家。文中悉依《校辑》题号标注,凡张氏之说皆称“校记”,拙见则标以“征按”,以示区别。无我苦空(原序) 校记:苦空:《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征按:苦、空、无常、无我,为佛教有漏果之四相,即四种烦恼。《俱舍论》卷26日: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观无量寿经》:“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其中非常、非我为无常、无我之旧译。因此“无我苦空”及“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宜标点为“无我、苦、空”及“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建立在语境基础上的一种对话活动,师生双方围绕特定语境中的文本并结合自己的阅读语境展开活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将读书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4.
《无我忘我有我》——作文创新的三大境界。“无我”是前题,高妙的作文之道是悟出来的;“忘我”是动力,有情的作文是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情感体验;“有我”是关键,所谓“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要写出个性。  相似文献   

15.
道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无我之境"作为意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王国维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的一个创新。"无我之境"的审美特征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探讨道家文化"虚静"和"天人合一"两个范畴对"无我之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7.
“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区别不仅仅是抒情形式的差异.“无我之境”的观照方式“以物观物”源于庄子“丧我”、“物化”思想,所表现的是本真的宇宙生命情怀.“无我之境”和儒家、道家性情论有关.  相似文献   

18.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以物观物”是邵雍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这一思想贯穿于邵雍的诗歌创作。“以物观物”关键在“无我”,“无我”故“静”,“静”则无情物之滞累,进而在他的诗歌创作申才提出了“八因”、“四不”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