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教师教育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上,我国教师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上的分离、理论学习与实践上的脱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意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实现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全程培养;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训练相结合,提高完善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对策,将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要在组织形式上一体化,更要在培训方案、课程设置上真正实行一体化。设置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课程,必须充分整合职前培养课程与职后培训课程的优势,扬长避短。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要遵循开放性、前瞻性、客观性、发展性原则,打造一体化教师队伍,建构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职前培养课程和与大学教育紧密结合的职后培养课程。  相似文献   

3.
《课程.教材.教法》2017,(4):113-118
"卓越小学教师"在培养目标上有其自身的内在素养结构要求;适宜采取"分向发展、综合培养"的培养模式;为实现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需注意协调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知识技能课程和专业情意课程、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是高师教育改革的难点,而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又是整个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点。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明确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课程目标;科学设置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课程内容;探索与职前培养相衔接、呼应的职后培训课程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5.
对175名中小学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调查表明,他们对高师院校培养的新教师的专业素养满意度不高,凸显了高师课程体系在中小学职前教师培养中的缺陷。高师课程迫切需要改革,高师课程改革必须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具体而言,高师课程改革必须着力涵养职前教师的师范素质,锤炼职前教师的实践智慧,强化职前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提升职前教师的专业自觉。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与反思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建议,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从宏观上应开放师范教育体系,实现体育教师定向和非定向培养相结合;统筹考虑资源配置,实现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从微观上应当实施课程设置、教育方式、教学评价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英国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积极推动各大学在U-S模式下开发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开发注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不断适应合格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并制订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统一的"平衡性"课程计划。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开发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大学应与中小学校紧密合作;二是应适应中小学教师补给的实际需求;三是应体现职前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新要求;四是应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平衡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教育专业的核心是培养中小学科学教师。根据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国际发展趋势,根据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新课程的科学教育专业的能力构成应该有以下几部分:以"综合"为特征的专业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能力、技术设计的能力、教育教学尤其是探究教学的能力、扩展专业的能力。而对于科学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则应该完善实践类课程、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加"专业技术设计"课程。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职前培养专业化教师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环节。建立开放、多样化的目标培养模式,实现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实习制度并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职前培养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一套与职前培养对接的职后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的调查表明,"实践能力"模块的课程最受欢迎,"理论素养"模块的课程最不受欢迎;工作1~6年的教师学习欲望最强烈,工作9~12年的教师最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因此,构建高效的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课程设置应与不同阶段教师的学习需求吻合;二是重要课程应贯穿教师发展多个阶段;三是职后教育课程的开设应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功能;四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五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在职教师脱产进修。  相似文献   

11.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重庆师范大学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确立了扎根乡村、协同培养、全面发展和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按照专业认证的要求制定了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目标预期,确立了在广度上能够完全覆盖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规定的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出通识教育课程突出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课程强调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课程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培育、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小学教师培养的养成性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准备和前提,同时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有良好从教素质的标志。关注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师职前教育发展阶段的关键。文章根据对江西省三所高师院校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和分析,就如何解决当前该省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师数学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对师范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关系着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储备,而且关系着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高师数学专业"教育课程"中,传统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发生变化,以致于形成了师范生不了解新课程的理念、模仿老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实践能力差、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社会现象。本文以江西教育学院为例,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有效地改善这一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在参与培养小学教师的过程中,逐渐显示出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难于适合培养新课程改革后基础教育的师资需要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泉州师范学院在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改革中的探索和实践,从两方面提出建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想:一是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的实践内容包括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野外实践活动、科研实践活动,二是实践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组建实践教学组织机构、编写实践活动的指导材料、建设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5.
小学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具有突出的专业性、综合性、体验性、互动性、创新性特点。改革并构建小学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模式有利于基础教育新师资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未来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教学,有利于师范生个体的专业技能、能力和专业情意的互相转化。小学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主要有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课、特长活动课、专业体验课、专业研究性学习课四种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16.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主要有综合型、分科型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模式。它们各有特点。现行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反映了人们对该专业的基本认知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但是结合小学教师的专业属性分析,小学教师具有教育专业性强、教师职业性强的特点,因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高等应用型人才”。小教专业要引进职业教育理念,创立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教育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卓越农村中学教师培养对于提升农村中学教师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卓越农村中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建构有其内在逻辑,要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秉承以人为本、实践取向、文化融合的理念,突出反映农村中学教育的特殊需求;在培养课程设置上,要以卓越农村中学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为依托,合理建构其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德国文理中学教师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接受大学教师专业教育;第二个阶段是要完成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期服务;第三个阶段是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德国的师资培养非常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资格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要经过两次国家考试。此外,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肩负着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责任的高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为满足新课改的师资要求,高师继续教育应依托高等师范教育资源,构建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调整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职业化;重塑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培训专业化;拥有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建设自己的品牌学科专业。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智秋 《教育研究》2007,28(5):25-30
将小学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是当代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小学教师教育应关注对小学教师特质的研究,对小学教师的培养应强调:在人格上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教育教学过程强化技能性和艺术化;思维模式体现半童性等,从而初步形成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凝练为: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