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不可偏废。“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论,而且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就是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法治与德治不可分。因为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我党治国方略的新突破;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明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法治的内在缺陷,而根本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既定国家治理目标下的国家治理成本最小化。  相似文献   

4.
从世界范围而言,存在两种典型的国家治理路径:德治中心主义与法治中心主义.古代中国是德治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近现代的西方是法治中心主义的典型例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下,法治与德治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价值与目标方向上的内在一致性.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目标,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德性所在.法治中心主义、德治中心主义都不是完美的治理方式,德法合治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更为妥当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法治和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基本方略,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不断加强治德和治法的力度,是推进德治和法治整合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现代的明成果和标志,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人类社会更高类型的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德治是时代与历史继承性的统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明史,伦理道德化十分丰富,德治德政思想源远流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针的同时.开辟了以德治国的新境界。以德治国是中华的内政之要。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融相契。法治与德治在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功能上有着动力与制衡、相辅相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每个时代的人们必须对此做出符合于其时代要求的解答。本文在分析了法治与德治各自的逻辑和特征之后,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处理和认识这一关系问题的思路:法治原则和德治原则的相对独立和客观是处理这一关系的前提,在现代社会,必须确立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确立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8.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社会主义治国方略 ,具有极其丰富、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文章即从中国古代和现代西方两个历史阶段对“法德并举”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理论渊源进行追溯和回眸 ,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德治”、“法治”思想和“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模式以及现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思想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这些治理模式和治国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根据法律以治理国家,谓之法治。不同的政体会派生出不同的法律。韩愈以民为念、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治基本理念,形成了他勤政廉政的法治思想。韩愈的法治思想对我们国家加强现代法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解决权力腐败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权力腐败是权力异化的表现,是公职人员滥用权力或偏离职责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权力腐败问题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德治在预防权力腐败中的作用。在运用法律手段治理权力腐败的同时,要积极探索通过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公职人员加强道德实践、促进公职人员提高道德修养等治理权力腐败的德治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方略有其历史渊源。当代的“德治”、“法治”与以往“德治”、“法治”有根本区别。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肯定和有力支持,是在施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实行德政与德教。法治是道德的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二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起着维护秩序、固国安邦的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内容以及实现途径是对以往所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继承和发展,并独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的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两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德治和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治理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也应该灵活运用德治与法治,以促进我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每个时代的人们必须对此做出符合于其时代要求的解答。本文在分析了法治和德治各自的逻辑和特征之后 ,结合时代特征 ,提出了处理和认识这一关系问题的思路 :法治原则和德治原则的相对独立和客观是处理这一关系的前提 ,在现代社会 ,必须确立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必须确立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为尽早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因为治理国家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转型期社会需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了西方法治与德治思想的发展轨迹。西方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把法治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但在柏拉图之后却没有多少人能认识到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在法律视角上分析,既有其现实原因,又有其历史原因;从现实角度看,德治的产生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法律万能倾向及其法治的弊端;从历史角度看,德治的成因则在于法律虚无主义的传统以及传统德治的合理性,这些都为现代德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孕育于传统德治的现代德治方略,并不等同于传统德,它与现代法治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德治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法治建设过程中道德的缺失,即要平衡德与法的关系。仅依靠国家立法主导建设法治社会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亟须我们追本溯源,从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中发现适合当代法治建设的德治理念。因此,从法治建设的道德困境、儒家文化中"德治"治理结构、法治的道德维度、儒家文化在现代治理中的借鉴意义四个方面,具体研究儒家"德"观念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进而探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平衡点,从儒学思想中"德治"出发,发现适合当今社会的治理方式,以期构建良好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