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翻译不仅是文本之间的信息转换,也是在权力网络多元操控下对译入语的文化建构。以权力话语理论为视角,分析了翻译活动中的权力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活动的文化建构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大亮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对传统译论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境界论”为核心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学院派的翻译理论研究专家,他一直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通过梳理中国译论核心概念的演变,找出其发展脉络,努力建构中国译论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他以翻译境界三部曲参与构建国际话语中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可谓恰逢其时。在书面访谈中,陈教授表达了为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权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和信心。他还希望有志于翻译事业的年轻人重视学术之道与研究方法,学与术并进,知与行合一。  相似文献   

3.
增强理论自信,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解读翻译实践,是时代赋予翻译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黄忠廉教授构建的变译理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变译理论的起源出发,探讨变译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论证变译理论在文学类、外宣类、科技类、影视类等不同类型文本中的应用,进一步挖掘变译理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蕾 《海外英语》2013,(23):151-153
赛珍珠在其英译《水浒传》中运用"异化"翻译策略,违背通顺原则,抛弃透明话语,拒绝制造作者在场的幻觉,凸显源语文化的异质性。从翻译动机、文本选择和话语策略等方面探索《水浒传》英译本的"异化"翻译特点,与施莱尔马赫使用的"异化"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赛珍珠的"异化"翻译策略超越前者的"精英主义"和"民族主义"局限性,有助于典籍英译文本为大众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时代,媒介话语由意涵丰富的符号群组所建构,地域形象、价值、精神多维度贯穿于媒介话语搭建的意义空间中,具有发挥情感认同、共塑交互模式的作用。本研究以媒介文本对“甘肃故事”的话语叙事为分析基点,将其视为媒介构筑民族记忆的实践过程,从整体视角出发,分析总结了“甘肃故事”话语建构的情感型框架、实践型框架和区域型框架“三维大类”以及嵌入其中的“红色精神”的传承者、社会建设的“奠基者”、脱贫攻坚的“奋进者”等“七维小类”框架。跳脱出故事叙事理论,检视故事传播中面临的错位、缺位的挑战,尝试为甘肃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搭建理论支撑和实践通道。  相似文献   

6.
将叙事与翻译相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框架,是翻译领域的进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可有效避免源语言和译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风声》英译本(《The Message》)语言流畅,译者对小说的风格把握熟练,能再现悬疑紧张的故事情节、重现独特的叙事方式。本研究基于蒙娜·贝克(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以《The Messgae》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通过直译加增译、转译的方法,实现时空建构策略;通过增译、省译及形象阻断意译法等,对中文偏好具体形象、积极修辞与英文重视抽象概念、消极修辞等特点进行相互转换,实现选择性建构及标签建构。  相似文献   

7.
基于福柯的话语建构理论和费尔克劳夫"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话语分析框架的文本解读表明:从清朝、民国到当下的黄帝祭祀文化认同话语建构具有明显的嬗变特征。清朝(1723年)黄帝祭文互文性不明显,其典型的中国传统话语建构了"天子-家国天下"文化认同;民国(1912年)黄帝祭文具有明显的西方话语与中国传统话语碰撞产生的互文性,所建构的"中华文明古国"认同带有认同焦虑;当下(2011年)黄帝祭文中丰富的中西话语互文性建构出自信、复兴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外译文本的意义建构逐渐摆脱了单一模态的限制,并趋向多模态。以多模态翻译理论为基础,以数字文本《胤禛美人图》文化外译应用程序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探究文化外译的模态间翻译策略和功能,以及多模态交际法与翻译研究之间跨学科互动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应用程序运用了图文叙事、三维交互叙事和超文本叙事等模态间翻译策略来实现对原文本的意义重构,这些策略具有互文指引、多模态交互和知识补充等功能。研究旨在阐明数字化时代下中华文化翻译的现状,鼓励运用多模态手段传播中华文化,进而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造跨学科合作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米歇尔·福柯提出的权利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翻译工作不是纯粹的文本信息转换,而是一种复杂的受权力话语影响的产物。政治文献英译作为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部分,也深受权力话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话语权力"理论是福柯的核心思想,话语是一种秩序,更是一种权力结构和结构性的权力。话语、知识和权力三位一体:话语是载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没有话语的生产就没有权力的实施,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权力思想与西方的翻译霸权是相辅相成的:翻译霸权是"话语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实践形式,话语权力则是翻译霸权的深层逻辑和内在本质。在翻译领域,"话语权力"理论启示我们:要站在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高度看待翻译问题;要警惕外文内译过程中的价值观冲击;内文外译中要强化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青丹丹 《海外英语》2020,(7):130-131
石黑一雄作为日裔英国小说家,其在小说中如何以"自我"视角叙述中国"他者"形象,作者笔下的中国战时小说对于读者了解战时历史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石黑一雄的When We Were Orphans的中译本,该译本由陈小慰翻译.该文主要运用蒙娜·贝克的叙事翻译理论,分析陈小慰译者在回译展现中国战时历史文本《上海孤儿》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使用"他者"源语呈现的"自我"形象的翻译叙事,以及如何建构原文中的中国史实性与中国形象,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叙事实践中还原历史事件,以期让读者参与公共叙事中,从而探寻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英美文学中中国形象探讨的实践操作性与可行性,以期对译者在翻译时还原历史真相、构建中国形象具有参考性.  相似文献   

12.
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外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建构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基于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对最近两年来中国面向东盟的英文新闻报道及相对应的中文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在新闻编译中多采用时空建构、文本素材选择性采用与标示性建构等策略来对原文进行翻译叙事重构,突显能彰显良好国家形象的叙事,弱化与国家形象建构关系不大的叙事,在国际语境中建构与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介绍与译文之间存在不对应现象,但不能将之简单地归为翻译质量问题。本研究主要以贝克的叙事学框架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源文本和译文的叙事框架、翻译策略以及框架所涉及的价值观念、思维体系及话语权力,指出官方的主流话语、译者及其机构的价值取向、译者的立场意图等影响着非遗产品叙事框架的建立与重构;译文和源文本由此也形成互为阐释的空间,客观上促进了非遗文本的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副文本作为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递着多样化信息,对译本研究具有启示意义。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中,副文本担当着重要角色,但相关研究屈指可数。本研究聚焦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构成要素及其功能,以期揭橥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的价值。研究发现,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在阐释译者翻译观和翻译动机、重现源语语境、弥合文化差异、建构中国古代哲人形象与促进译本接受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为中国哲学典籍“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行为,其核心理论"目的论"为文本翻译中的变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将变译方法应用于文本翻译,能够更好实现文本的最高翻译目的。本文将以旅游文本为例,研究目的论和变译对文本翻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能够得到诸多评论家的高度赞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作品在叙述现代革命时所采用的叙事策略。作者将现代革命的历史画卷以隐性文本的形式隐藏在家族叙事的基点和框架之下,在解构传统历史观的同时,建构了一种生活化、个人化的革命历史话语,以平视的姿态走进历史人物的生命现场,塑造出革命浪潮涤荡下的鲜活人生和人性,从而展现出新的历史图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建构了新的现代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17.
孟翰超  林静 《英语广场》2021,(11):28-31
叙事医学作为一门已经发展了近20年的学科,从Rita Charon在21世纪之初提出此概念以来,逐渐演化成了成熟完善且具有充分学理性和操作性的学科体系。国外叙事医学发展较早,有更成熟的文献及书籍资料,而且对叙事医学优秀文本进行翻译可以丰富该学科在国内的文本资料。本研究选择的翻译理论框架为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通过分析叙事医学文本翻译,检验该阐释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以期对国内叙事医学文本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白鹿原》能够得到诸多评论家的高度赞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作品在叙述现代革命时所采用的叙事策略。作者将现代革命的历史画卷以隐性文本的形式隐藏在家族叙事的基点和框架之下,在解构传统历史观的同时,建构了一种生活化、个人化的革命历史话语,以平视的姿态走进历史人物的生命现场,塑造出革命浪潮涤荡下的鲜活人生和人性,从而展现出新的历史图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建构了新的现代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19.
西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发展迅速,而国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却甚为滞后。中国儿童文学外译应抓住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机遇,迎接挑战,重点译介中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构建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20.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民族或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往往却可能打扰、打乱、打破、甚至颠覆本族、本土文化的"安宁",因而翻译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异族侵犯"行为。如何认识和把握翻译的这个基本属性,采取适当、有效策略,协调、处理好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翻译者的根本任务所在。这一描述,适用于对各种不同行走方向的翻译活动的解释,包括对异族形象/文化的内译,也包括对中国形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译"和"回译"。本文本着这一理念,围绕"民族/国家形象和身份认同"和"翻译过程中民族/国家形象重构"的基本问题,对将外文书写的中国叙事翻译成中文的"文化回译"现象展开研究。文章通过分析来自日常语际交流,以及基辛格《论中国》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中译本的具体译例,就"文化回译"中是采取"还原式",还是"建构式"/"重构式"策略和其他相关问题,提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并由此阐发在"翻译/回译"与"形象建构/重构"问题上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