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当前我国学术交流国际化与中国期刊走出去的差距及成因,提出一个评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指标——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CI”.通过分析主要的定量评价指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其他指标的意义和作用,探讨基于他引总被引频次、他引影响因子“线性叠加”的综合排序方法与“双指标归一化向量平权统计模型”的优劣,提出按后一种算法得到的期刊CI是一种更科学、全面反映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综合指标.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4年版)》的数据,讨论我国学术期刊与WOS收录期刊的相对水平与差距.  相似文献   

2.
10种国际权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构成特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立 《编辑学报》2014,26(3):296-300
利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证报告,JCR)的引证分析功能,从3个方面探讨10种国际权威期刊影响因子的结构特征:1)自引对影响因子的贡献;2)不同类型文献对影响因子的贡献;3)高被引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显示:10种国际权威期刊自引对其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均较低;研究论文(article)和综述(review)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均在80%以上,述评(editorial)、信稿(letter)和科技新闻(news item)对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不容忽视,其他类型的文献对影响因子贡献较小;各期刊高被引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率普遍较高。提示:增加期刊自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影响因子,但依靠增加自引来提高期刊实际影响力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规划期刊的文献类型,多发表一些述评、信稿和科技新闻等类型的文献对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影响力是很有价值的;通过引文分析寻找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加强高被引论文的选题策划是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引证指标与刊物影响力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两个主要引证指标的定义和意义入手,分析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与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关系,探讨了科技期刊影响力的要素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AJ)、中文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VIP)等国内重要检索系统中期刊收录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已经实施4 年.本研究拟对首批资助期刊的实施效果——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一比较分析.将2017 年JCR 收录期刊列表中所有的中国出版的 SCI 期刊分为提升计划首批资助期刊与未获资助期刊2 组,收集 2 组期刊2013—2017 年间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首批获资助的SCI 期刊与未获资助的SCI期刊中,部分期刊的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2 个指标不升反降,部分下降幅度超过10%; 首批资助期刊仅被引频次增长率高于未获资助期刊,其影响因子的增长率反而低于未获资助期刊,提示提升计划对资助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尚不明显.建议6 部委调整有关资助方向和经费使用指导方向与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   总被引:50,自引:12,他引:38  
何学锋  彭超群 《编辑学报》2002,14(4):238-240
通过期刊评价的评估年限、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评估计算实例表明,评估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动态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勤 《今传媒》2007,(9):52-53
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尤金·加菲尔德首先用论文的被引证频次来测度期刊的影响力,1963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正式提出和使用影响因子这一术语.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由影响因子的定义可知,期刊的影响因子反映在一定时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  相似文献   

7.
肖宏  伍军红  孙隽 《编辑学报》2017,29(4):340-344
在学术期刊的计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是2项最为重要的指标,占据了较高的权重;但是,期刊办刊历史长短、发表论文多少、出版周期长短、学科人群多少等都会影响总被引频次的大小.尤其是一些发表大量低水平论文的期刊,依靠论文数量众多,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总被引频次;但其影响因子却很低,论文质量很差.如何客观甄别这类论文数量巨大而质量效益不高的期刊?本文提出一个全新的衡量期刊量效关系的指标——期刊量效指数(journal mass index,JMI).“量”指期刊的发文量,“效”则引入期刊影响因子.JMI定义为某刊影响因子与该刊影响因子对应的发文量的比值,意义是平均每篇文献对该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值.JMI能客观反映同一个学科中量大质低的期刊的“臃肿程度”.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版)》中,JMI被应用于修正期刊影响力指数(CI)排序,使CI排序更准确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学科影响力排名.实践证明,JMI是一个对学术期刊量效关系进行客观评判的有用的计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开放存取期刊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机抽取2004年生物学领域影响因子相近的完全OA期刊与非OA期刊各5种,排除评论性和综述性的文章,从论文的影响力、论丈间质量的差异性,作者合作度三个方面,采用平均被引频次.被引频次的极差、平均作者数,论文合著率4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进而研究开放存取模式下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研究结果显示,OAJ论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非OAJ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王琳 《编辑学报》2013,25(2):200-204
通过特征因子与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的指标比较分析和实例佐证,发现特征因子在跨学科评价方面的优势较突出。对我国的优秀期刊进行特征因子指标分析,得到了与常规影响因子不同的结论:1)我国一流期刊实际的学术影响力远低于国际一流期刊的影响力;2)相对于其他学科,我国物理和化学学科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较大,在影响因子排名处于劣势的我国数学类期刊,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刘雪立 《编辑学报》2018,30(1):98-101
近年来,期刊影响因子的人为操纵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期刊过度自引成为人为操纵影响因子的重要手段.期刊自引率是识别影响因子人为操纵的敏感指标,但对小集团内部期刊互引和其他形式人为操纵的识别却无能为力.在该研究中,深度挖掘了自引率、扩散因子、被引半衰期、开放因子和互引指数在期刊影响因子人为操纵识别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期刊影响因子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期刊时效性对影响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外论文比与影响因子无关;高影响因子和低影响因子期刊,平均引文数与期刊影响因子无关;高影响因子期刊,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无关。认为影响因子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期刊评价指标选取,对于不同水平期刊的评价,评价方法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医学F1000因子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选取医学F1000网站部分文献,通过其F1000因子与其所在期刊影响因子的比较,发现医学F1000与影响因子在评价对象、评价方法、组织文献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建议在评价文献质量时应综合应用这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009年SCI收录浙江省论文情况的统计分析,揭示浙江省的科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规划浙江省科研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Web of Knowledge为数据来源,统计2009年SCI收录浙江省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地区分布、文献类型、机构和单位分布以及主要期刊分布、发文期刊影响因子等及其排序。结果:浙江省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较低,发表在影响因子10以上期刊论文数量少。科研能力最强的是高等院校,其次是依托于各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结论:2009年SCI收录浙江论文数量较往年有所增长,但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同时存在各地区、各机构科研水平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农业科学》为对象研究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中的科研传播、科研导向、科研提升、人才培养4大功能。认为农业科技期刊应以这4项功能的有效提升为要旨:通过采取拓展稿源渠道、纸媒与网络出版并举、载文信息量增大等措施,实现刊物科研成果传播功能的提升;通过增设新学科栏目、提高新学科论文占比、启迪科研人员立题思路,实现科研导向功能的提升;通过增加研究类论文分量、调整刊文研(究)技(术)类占比、增加基金项目论文、提高刊物影响因子,实现科研提升功能的提升;通过建立与青年学科带头人的联系机制、精选在校研究生论文、提高作者论文写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基于学术论文的科学交流过程,本文将学术论文影响力划分为原生影响力、线下影响力、Web 1.0影响力和Web 2.0影响力,并讨论了各类型影响力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两组数据(包含1个对照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与来源期刊相对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相关度最高;(2)中国研究机构学者同时作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学术论文(数据组1)影响力得分在整体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还有差距,且两组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趋势线都呈右偏态势;(3)学术论文影响力总得分最高的50个研究机构的影响力得分按指数趋势递减,高校是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研究的中坚力量;(4)在两个数据组共同覆盖的79个学科领域中,数据组1只在24个学科的平均得分大于对照组,并对学术论文覆盖的学科领域按影响力相对大小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F1000因子与被引频次、F1000因子与期刊评价指标,并对主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来验证同行评议与引文分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F1000因子与被引频次呈正相关性,即专家打分与被引频次变动方向相同;但也存在专家打分高的论文被引频次低,而专家打分低的论文被引频次高的事实。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特征因子、SNIP等主要指标中,SJR、IF与专家评议值相关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Traditionally,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that a scholarly paper receives from other papers is used as the proxy of its scientific impact. Yet citations can come from domains outside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one such example is through patented technologies—paper can be cited by patents, achieving technological impact. While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paper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the technological aspect remains less known in the literature. Here we aim to fill this gap by present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ow 919 thousand biomedical papers are cited by U.S. patents and by other papers over time. We observ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itations from patents and from papers, but there is little overlap between the two domains in either the most cited papers, or papers with the most delayed recognition. We also find that the two types of citations exhibit distinct temporal variations, with patent citations lagging behind paper citations for a median of 6 years for the majority of papers. Our work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hnological impact of papers.  相似文献   

18.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JIF) is the average of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of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a journal,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a specific formula; it is extensively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search and researchers. The method assumes that all papers in a journal have the same scientific merit, which is measured by the JIF of the publishing journal. This implies that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measures scientific merits but the JIF does not evaluate each individual paper by its own number of citations. Therefore, in the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wo papers, the use of the JIF implies a risk of failure, which occurs when a paper in the journal with the lower JIF is compared to another with fewer citations in the journal with the higher JIF. To quantify this risk of failure, this study calculates the failure probabiliti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of citations. In two journals whose JIFs are ten-fold different,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is low. However, in most cases when two papers are compared, the JIFs of the journals are not so different. Then,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can be close to 0.5, which is equivalent to evaluating by coin flipping.  相似文献   

19.
刘明寿  戴国俊 《编辑学报》2013,25(3):279-282
通过分析我国农业高校学报与研究院所、学会主办学术期刊之间的差别,论证高校学报并非垃圾产品。将农业类学术期刊分为省属高校类、省级学会类和国家级学会类3种不同类型,综合分析比较3种不同类型农业类期刊在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等5项指标上的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国家级学会学术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4个指标极显著地高于省级学会学术期刊(P<0.01);省属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基金论文也极显著地高于省级学会学术期刊(P<0.01),而且基金论文比、他引总引比略高于国家级学会学术期刊,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表明:国家级学会学术期刊的大部分指标高于省属高校学报,而省属高校学报均高于省级学会学术期刊,部分指标接近国家级学会学术期刊;近3年,农业类学术期刊总体上的各项评价指标正在逐年提高,农业高校学术期刊的综合影响力较高。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mpares ‘high‐impact’ papers from China, Japan, India and Korea in 2012, together with papers from these countries in Cell, Nature, and Science (CNS) from 2010 to 2012. China leads on ‘highly cited’ and ‘hot’ papers in 2012, while Japan has the highest number in CNS (653), followed by China (471), Korea (131) and India (83). Although China published more high‐impact papers in 2012, papers published in CNS were at a relatively low level, which appears to show that while some of the research in China is 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this is not entirely reflected in the number of papers in these ‘elite’ journ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