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等,从经济学、体育学等视角探讨明清晋商对山西形意拳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厘清了晋商为何选择形意拳;晋商及其商业发展的产物镖局、镖师对形意拳传人、传承氛围、技术与理论的创新、拳种传承地域与传播效果、拳种风格与特点、传承制度与文化构建等产生的影响,以期促进地域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本研究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对山西形意拳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阐述其发展历史,剖析形意拳的传承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文化社会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推动山西形意拳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形意拳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击性和健身性两种属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身、修身养性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在社会转型时期要保护、传承、延续形意拳文化的特性,需要学习、借鉴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经验,丰富和推动形意拳文化的理论研究,积极参与国际体育大舞台的竞争,显示形意拳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走一条民族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当下的形意拳传承正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研究从文化遗产理论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从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3个层面对当下形意拳传承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究形意拳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形意拳传承通过“见景见情见精神”的记忆重塑增加形意拳时间延续和空间认同的认知维度;通过“见人见拳见生活”的价值重构扩大形意拳功能范围和影响领域;通过“见众见智见和谐”的秩序重建规范形意拳传承中的理念与行为。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为形意拳搭建起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形意拳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考,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视角下探索和研究中华武术文化的营销模式;以山西形意拳为例的传统武术在当代的发展现状;如何将武术文化进行营销。文章在对形意拳发展研究总结的基础上,突出中华武术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适用于武术文化的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6.
形意拳是中国著名拳术之一,其动作朴实、劲力精巧、体用兼备、内容丰富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阐述了山西形意拳的起源与发展,对影响山西形意拳发展的人文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地理环境、晋商、武术结社与山西形意拳的关系,从而为形意拳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晋民间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已经出现丢失或被遗忘,因此,我们可借助文化的渗透性将其以另一种形式来传承与弘扬。当前,广场舞在全民健身中成为影响力最为深刻的一部分,广场舞健身文化也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具备一定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其进行分析。传承途径:以广场舞的服饰与道具为载体传承三晋剪纸艺术与服饰文化;将山西秧歌、皮影艺术运用于广场舞的技术动作创编以传承三晋民间舞蹈与戏剧文化;编撰以晋商之路为题材的广场舞剧目以弘扬晋商经典传说;将三晋民间音乐与戏曲元素创作在广场舞音乐中以传承三晋曲艺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文化危机中所做出的积极反应,也是传统文化"自我保护、自我创新"的内在诉求.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不能人为地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及文化整体的关系,要注重传统武术传承的"本真性"、"活态性"及"人本性",真实、全面、活态地保存并延续传统武术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并要防范"伪传统武术".要加强传统武术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及传统武术传承的师徒传承制度和"口传心授"方式等传承文化空间保护,尤其传承人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口述整理和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梳理分析了近代以来形意拳的发展脉络,从其发源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结构、武术模式、组织形式、发展现状以及传承中出现的不良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认为,形意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其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发展地方特色上有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个案分析法,对清代晋商环境下山西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动因进行缜密分析,认为:晋商商业经营中对经营安全的需求是山西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动因,镖局则是山西形意拳满足晋商需求的载体。山西形意拳、镖局和晋商三者互动发展、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实现三赢。对三者互动关系进行剖析可得出如下结论:清代武术的空前繁荣,是由于社会对武术功能的需求和武术通过恰当的载体为需求提供了供给而实现的。希望能对现代社会中武术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晋商文化的精髓——山西票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 《收藏》2007,(10):94-96
晋商资本中的货币经营形式,最著名的是票号,这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明中叶之后,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全国性的大市场逐步形成,国外市场也得到了很大拓展。主要表现为:粮食、棉花、生丝、蔗糖、绸缎、棉布、铁器等成为重要的交易商品,出现了晋商、徽商、粤商、陕商、江右商等地方大商帮,形成了30多个大型商业城市。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探究明清晋商的行为和态度,剖析明清晋商与地方传统武术之间的关系,分析明清山西武术发展的历史社会原因。试图探寻社会因素对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而为当代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军 《收藏》2007,(10):55-61
山西古代贷币,从产生到发展,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货币,时代脉络清晰,流通地域广大,品类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及冶金、铸造、文字提供了宝贵资料。现仅就考古发现和传世的实物资料,按时代顺序对山西古代货币作一个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许若军 《收藏》2007,(10):136-137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山西各地的收藏市场开始复苏,太原的半坡东街,作为建国后太原市政府指定的最早开放的旧货交易市场,也开始零散地交易少量的古玩,并造就了一批省内最早的收藏家。  相似文献   

15.
牛润生  孔宪信 《收藏》2007,(10):106-112
在中国古典艺术门类中,家具无疑是集实用和艺术为一体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柴泽俊 《收藏》2007,(10):78-89
中国古代壁画起源甚早,流传很广,佳篇连绵。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国内各地佛寺林立,道观遍布,寺观壁画由此应运而兴。 山西省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以山西现存的古建筑而论,数量之多和历史之久,是全国仅见的。这些古代建筑大多是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其中便遗存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许多珍贵壁画。  相似文献   

17.
陈汾霞 《收藏》2007,(10):44-54
一、刖人守囿车 刖人守囿车(图1),1989年山西闻喜上郭村西周墓地出土,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这是一件精巧的青铜厢式六轮车,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可以轻松地将它托起。这可能是当时贵族把玩的小物件,或是收藏小饰件的容器。就是在这样小的器件上,工匠们装饰了猴、虎、鸟等20多个动物形象,采用了阴线雕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以及系统分析法,分析研究山西省游泳救生员培训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山西省游泳救生员的培训机构只具有培训的职能,但缺乏一定的宣传、监督、管理机制;培训救生员主要是初中级别居多;真正从事游泳救生员工作的群体增长较慢;不同性质游泳场馆的救生员培训与注册比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陕西武术谚语内涵丰富、深厚,用词精练、形象、生动,琅琅上口.名称带有鲜明的方言和浓郁的地域特色,通过陕西武术的谚语及方言动作名称.可探索其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和深层的文化底蕴及秦文化特色,揭示陕西特有的武术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张少鲲 《收藏》2007,(10):70-74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建筑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历史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山西古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其数量和质量不仅高居全国之首,而且那些依附在古建筑中的彩塑、壁画、琉璃数量之多、艺术之精,也堪独步华夏。它们是三晋大地上立体的历史画卷,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璀璨华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