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玉鸣 《科研管理》2015,36(4):118-127
利用中国省域工业面板数据,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研发资本存量,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省域企业、大学研发及产学合作研发投入对工业创新绩效的贡献。结果表明,没有考虑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的经典OLS方法获得的估计结果有偏,而考虑空间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修正了经典估计结果;省域工业专利和新产品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和依赖性,专利创新存在空间邻近局域集群效应而新产品创新存在空间邻近局域溢出效应,企业研发资本和人力投入对工业创新绩效的贡献显著,但大学研发的影响不明显,产学合作和人力资本的贡献显著,该结论对提升区域工业协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十二五"期间为例,基于其2011—2015年2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DEA-SBM模型和DEA方法中投入导向的BCC模型测算其工业企业绿色增长绩效(GGP)、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GIE);在此基础上,建立随机效应的T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创新等因素对工业企业绿色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工业企业绿色增长绩效和绿色创新效率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平均值分别为0.811和0.714),且不同区域及地市间差异较大;绿色创新、产业升级和环境规制对广东省工业企业绿色增长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虽有正面影响,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3.
宛群超  袁凌 《科研管理》2021,42(12):80-87
   基于2004—2016年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区际流动与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FDI嵌入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正向空间累积效应,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以及FDI流入过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R&D人员和R&D资本的区际流动均对流入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而FDI 较为明显地促进了R&D资本流动的创新效应;在R&D人员流动和R&D资本流动产生创新动能的过程中,FDI的调节作用均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作用强度具有倒U型演化特征。本文结论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专业化溢出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吸收能力较低是导致专业化溢出效应为负的主要原因;多样化溢出、外商直接投资溢出和国际贸易溢出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苏屹  林周周  欧忠辉 《科研管理》2020,41(7):100-109
在将区域创新活动划分两个阶段的前提下,进一步将知识流动相应地划分为知识创新流动和知识应用流动,利用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活动两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两阶段产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性,且第二阶段的空间相关性更强;区域创新活动两阶段均存在显著的竞争效应;在不同空间因素作用下,知识创新流动对第一阶段区域创新活动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应用流动对第二阶段区域创新活动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知识创新流动对RD资本存量存在正向调节效应,而对RD人员全时当量存在负向调节效应;知识应用流动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技术创新促进了绿色发展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阻碍了绿色发展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第三,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呈现“U”形关系,在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绿色发展有显著的门槛效应。上述研究完善了对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和规避外商直接投资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助推绿色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长江经济带109个城市2004—2015年的专利授权量,利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门槛模型等方法,研究其创新速度的空间集聚及其门槛效应,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创新速度的区域差异呈现"四升四降"的双M型波动下降形态;城市间有显著的正空间作用且有增强趋势;冷热点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热点区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冷点区向下游地区集聚;趋势面平缓,区域间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南方向上的城市实现了对北方向上城市的赶超;资本投入和信息化水平对创新速度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三门槛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区域技术多样化则有助于产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为探究技术多样化对区域专利密度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0年发明专利的面板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相关和非相关技术多样化对专利密度的影响,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发挥的调节效应,并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结构发展程度的异质性给主效应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关技术多样化对区域专利密度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非相关技术多样化对区域专利密度具有倒U型影响;产业结构强化相关技术多样化和专利密度的影响,削弱非相关技术多样化和专利密度的影响;不同产业结构发展程度对技术多样化与专利密度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其中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省市,技术多样化对专利密度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黄明凤  姚栋梅 《科研管理》2022,43(4):149-157
    创新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研究研发要素区际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对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意义重大。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1—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改进引力模型分别测算各地区创新效率和研发要素流动量,并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不同研发要素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作用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创新效率整体在不断提升,但区域差距较大,创新效率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R&D人员流入会直接促进本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其流出会减弱区域创新效率,R&D人员流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提高周边地区创新效率效果显著;R&D资本流入主要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创新效率,其流出会从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方面综合削弱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1.
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人口迁移:基于引力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引力模型研究了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重点分析了以火车交通时间为表征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根据1987、1995、2005三次全国1%抽样调查人口迁移数据进行的面板分析,结果发现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极大地影响了人口迁移,其中火车交通时间提速1%将会促使跨省人口迁移增加约0.8%。这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能够显著地促进人口或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2.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泽红  董锁成  汤尚颖 《资源科学》2008,30(9):1336-1342
对比区域相对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理论值与实际人口和经济量,有助于了解案例区相对于参照区的发展状态,并能为合理调控案例区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确定其未来开发策略提供指导性认识.相对资源承载力测算普遍采用加权线性和模型,其弊端主要在于过多的权重选择和对不同类型资源之间匹配关系的忽视影响了测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基于此对传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几何相对资源承栽力模型,并利用新模型,以全国为参照区,对湖北省1978年~2006年相对资源承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湖北省正处于人口超载,经济发展不足的阶段,经济发展不足制约了对人口的容纳能力,未来应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的省份和经济活动集聚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化与房价变动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松  王钊 《科研管理》2014,35(11):163-170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展开城镇化与房地产价格变动的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以非农就业人口衡量的城镇化对房地产价格变动影响显著为负。邻近省份的城镇化会带动区域房地产价格上涨,但受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约束,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从其他变量看,房价预期、外商直接投资、土地供应、货币政策、基础设施条件、城镇居民收入、贸易开放等变量对房地产价格变动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不同。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宫俊霞  邹滨  刘兴权 《资源科学》2016,38(9):1723-1732
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国正面临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脱节、空城增多等诸多问题。准确识别这一过程中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的时空发展规律,对于合理规划、指导区域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载负生态环境保护重任的湘江流域为对象,选用离差系数指标、借助GIS空间自相关模型动态评估了1990-2010年湘江流域各县级单元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协调程度及时空集聚特征。结果表明,湘江流域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速普遍较低、增长速率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率。相对于单中心的人口城镇化过程,湘江流域土地城镇化过程呈现出以长株潭城市群、娄底市、邵阳市、衡阳市为中心的多核组团圈层式发展结构。流域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过程呈现失调趋势,失调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江流域的“一核四轴”,呈显著空间聚集状态。  相似文献   

15.
人地关系视角下农村居民点转型的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冉  曲衍波  姜怀龙 《资源科学》2020,42(4):672-684
土地利用转型(LUT)对调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关系”冲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过程与农村人口迁移与流动密切关联,系统认识农村人地关系转型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可以为农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人地关系变化的视角刻画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理论过程,以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PCRA)为表征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最小线性二乘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通过山东省1996—2016年的实证分析发现:①PCRA整体转型趋势不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充分和不均衡性,仅在局部地区呈现出倒“U”型演变特征,原因在于被动性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缩减滞后于主动性的农村人口流动。②PCRA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整体趋向高值簇或低值簇集聚,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区附近呈冷点先收缩后扩张之势,而广阔的一般地区呈热点先扩张后收缩之势。③农村居民点转型受地形、经济、城镇化和政策等因素综合影响,不同时段的主导因素作用力和不同区域的因素作用敏感性均有所差异,且作用过程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④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转型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且驱动因素也有所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应因地施策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并加快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缩减进程,助推农村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6-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IV-GMM模型测度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纳入空间因素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人力资本水平”和“资本-劳动力禀赋”是人口老龄化影响科技创新的两个中介效应。同时,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老龄化可以通过溢出效应对其他省份的科技创新产生间接影响。因而在老龄化时期,应该注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老龄人口再就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城市健康资源的合理布局是影响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POI(兴趣点)、路网、Sentinel-2A遥感影像与人口统计数据等,在耦合步行指数以及土地-人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秩相关系数与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综合探究城市健康资源公平性。结果表明:①广州市中心城区健康资源的步行性较高,步行指数高值区与低值区混合分布,形成了多中心圈层递减的格局;②人口空间格局的区域差异较大,人口数量以荔湾区中部、越秀区西南部、海珠区西北部及天河区南部为中心向四周递减;③人口数量与步行指数显著相关,但低-高类与高-低类公平性空间占比达40%,城市健康资源公平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④城市健康资源的区域供需关系不平衡,其中自然健康资源最为匮乏且布局不尽合理。为了促进城市健康资源步行公平性最大化,其配置应综合考量区域人口需求量、资源类型与数量、步行出行的可达性与便捷性。研究可为区域健康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与供需平衡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的空间观测与“数字丝路”构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突破性、全局性重大战略和国际倡议,其包括65个国家,44亿人口,具有范围广、周期长、领域宽、时空域等特点。文章立足于分析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优势和能力,在面临的环境、资源、能源、灾害以及全球变化等区域和全球挑战背景下,研究空间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空间观测的"数字丝路"设想,以为"一带一路"提供空间数据、环境信息与决策支持,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及全方位合作,以"数字丝路"服务"一带一路"世纪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人口密度是研究人口分布格局所使用的一个指标。然而以往的研究对人口密度的尺度效应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在对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的基础上,从统计特征、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格局三个方面分析人口密度在十种粒度下的异同,充分证明了人口密度尺度效应的存在,并基于景观指数确定了沈阳市人口分布研究的适宜尺度。本研究认为在使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研究城市人口分布格局时,学者们必须面对尺度效应、选择适宜尺度,并充分考虑数据来源的尺度、分析的尺度、结果表达的尺度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转换。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张家口市农用地格局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媛  许月卿  郭洪峰  吴艳芳 《资源科学》2012,34(8):1493-1499
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模拟与预测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张家口市第二次全国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利用地形、降水、道路、人口密度以及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等数据,以草地为参照组,构建了张家1:2市农用地分布格局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并采用ROC曲线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坡度、降雨量、高程、人口密度以及至村庄距离是影响张家口市农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分布概率的ROC曲线检验结果分别为0.7732、0.8800、0.7432、0.6750。模型模拟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空间分布格局与2009年相应地类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模拟很好地揭示了张家口市农用地格局形成的内在影响机制,研究结果为张家口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及其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系统完整信息,实现多种地类的模拟和预测,为土地利用系统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