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举重是比赛肌肉爆发力和绝对肌力的运动,比赛中需要不断增加杠铃重量并高速完成,属于典型的无氧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很高。因此,根据举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疲劳的原因,来探讨体能恢复措施,并应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为比赛和训练后的疲劳消除和恢复很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备战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利用肌酸激酶指标对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了训练监控。结果发现,女子举重运动员在赛前控降体重情况下,大强度训练对血清CK活性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血清CK能比较灵敏地反映举重运动赛前训练的强度。大强度训练周血清CK总活性高于我国女运动员的参考范围,应注意监控及疲劳恢复,防止疲劳积累。  相似文献   

3.
西奥佐·维尔斯是一位举重专家,曾两次荣获世界冠军,后任匈牙利举重教练。他所制定的举重训练周期计划,经过六年的实施,取得很大的成功。这个计划规定一周举重训练六次,这对田径运动员来说肯定是完成不了的。因此,笔者把举重训练的时间减少到3或2天,并补充了一些适合田径运动员(尤其是跳跃运动员)的练习。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举重训练中,要增加运动量,就必须有计划地采用一些有效恢复手段。一套完整的恢复手段,应该综合利用教学方面的,自然方面的,卫生学、医学生物学方面的以及心理学方面的方法。本文引用了沃罗比耶夫、沃尔科犬、塔雷舍夫的研究成果和国家青年队在训练中采用恢复手段的个人经验。在制定恢复手段的计划时,我们遵循的原则与制订运动量计划时一样(系统性、可变性以及运动员机体的个体特征等)。  相似文献   

5.
举重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后的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举重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后的恢复研究张本棠1)张洪木1)刘悦宏2)姜洪明2)沙峰2)⒇1前言运动员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之后,能否及时有效地恢复体力,将直接影响运动水平的提高。由于现代训练负荷的不断增加,运动员机体疲劳程度逐渐加深,单靠机体自身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6.
1、运用教学课中恢复法加强运动员的恢复运动生理学理论观点认为疲劳是运动中产生的,疲劳产生之际恢复开始之时,那种认为运动员的疲劳恢复是训练后的事情是错误的,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训练安排与疲劳和恢复的关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训练手段,以延缓训练中疲劳的到来,减轻训练后疲劳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提高成绩是每一位运动员的目标,而训练无疑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训练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体能,体能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和保障。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有两个关键因素。其一是合理的训练计划安排; 其二是适时适量的恢复。当考虑训练计划时,我们会关注训练方式、运动量、强度、频率和密度等参数。但是训练计划的最大难点足使运动员的机能保持在范围很狭窄的正常疲劳与病理性疲劳之问。达不到丑:常疲劳的训练足无效的,运动员出现了病理性疲劳会适得其反,会损害体能,甚至健康。在理想的情况下,良好设计和控制的训练计划将使运动员通过生理和心理的适应,由一个最初的体能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训练整体地给机体一个刺激,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举重运动员,一般从12—13岁开始从事举重训练的,到20岁左右才能全面成熟,因此一个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成熟,从开始学习举重的年龄算起大约需要5—6年的时间才能出成绩,在这段时间里尤其前3—4年的基础训练最为重要。 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不但  相似文献   

9.
冰球运动员运动疲劳恢复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项树清 《冰雪运动》2009,31(3):30-32,39
冰球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恢复是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采用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才能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比赛成绩,才能保证日常训练的有序进行和保持其运动状态。通过分析疲劳的产生与特征,提出采用合理安排训练计划与作息制度、合理营养与膳食、心理学恢复、物理恢复等方法与手段促进运动员运动疲劳的积极恢复。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份为期六周的训练计划。制订本计划的目的是要让运动员在力量上超越以往的最好水平。计划中的运动量是以百分比的形式来表示的,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运动员。训练的时间为每周两天,也可适当增加。本计划仅适用于一些基本的力量性练习及举重竞赛项目,如卧推、深蹲、硬拉、提铃至胸、抓举和挺举等。而对辅助性练习并不十分合适。首先,你可把几项力量性练习错开安排在六个星期里。也就是说,可以在第一个星期里进行某一项练习,在第二个星期里再进  相似文献   

11.
如何尽快消除举重训练后的疲劳,是举重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间题.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体育科学的迅速发展,这个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明了。下面我们试就国内外特别是苏联和保加利亚举重训练中采用的恢复措施及其主要消除疲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运动训练的效果是建立在适宜运动量的基础上,运动量太小,机体的反应就小,机能状况也就得不到更大的改善;反之运动量太大,超过了运动员的负荷,则会造成运动员过度疲劳。本文在女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中采用“最高负荷六次”训练法,从根本上提高了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训练的疲劳产生的机制,疲劳对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训练中对运动员疲劳的判断,总结恢复的途径和主要恢复手段,对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和比赛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赛艇项目教练关于运动员疲劳诊断和体能恢复指标体系、训练调控和机能监控等方面的认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教练员一致认为,疲劳诊断及体能恢复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非常重要;导致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产生疲劳最主要的因素是能否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和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后体能的恢复;而教练员判断和获取运动员疲劳及体能恢复情况的途径,主要是根据经验,并能采用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治理的方法;合理营养、赛前体能保持和调整、过度疲劳的恢复问题是困扰教练员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举重运动员,一般从12—13岁开始举重训练,到20岁左右(个别的要到22岁)才能全面成熟。因此一个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成熟,从开始学习举重的年龄算起大约需要5—6年的时间才能出成绩,但是这段时间里尤其以前3—4年的基础训练最为重要。为此有必要根据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当我们选中了一些基本符合举重运动员条件的苗子后,他们当中身体条件各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家女子举重队备战2010年世锦赛运动员运动疲劳心理学指标的测试和客观生化指标的测试,力图找出心理学指标和客观指标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找到更科学的监控手段和评定方法,指导训练,提高举重的运动成绩。结论:1)2010年世界举重锦标赛备战期间的5次心理疲劳测试结果,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3个心理指标的变化均不明显(P>0.05),说明此次备战训练对国家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的影响不是很大。2)肌酸激酶、血尿素氮、睾酮、皮质醇是监控女子举重训练的敏感指标,其中睾酮受训练的影响最大。3)从各指标变化情况来看,本次备战过程中运动员能够很好地适应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训练计划安排合理。4)心理指标成就感的降低与客观指标睾酮之间、心理指标运动负评价与客观指标肌酸激酶之间、心理指标闪光融合频率与客观指标血尿素氮之间出现了高度的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变化除受到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影响外,还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且相对于客观生化指标的变化,有滞后现象,并非同步。  相似文献   

17.
刘凯  燕铭 《辽宁体育科技》2001,(3):13-13,19
运动训练的效果是建立在适宜的运动量的基础上的,运动量太小,则刺激小,因而机体的反应也小,机能状况也就得不到多大的改善;反之运动量太大,超过了运动员的负担能力,则也会造成运动员过度疲劳或伤害事故。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女子举重训练的亲身体会,提出在女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中采用“最高重复六次”训练法,从根本上能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力量。为验证此观点,笔者利用94年度鞍山地区体校举重班选材之机设计了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18.
郭辉 《中华武术》2010,(10):58-59
随着短跑运动的不断发展,从训练手段到训练设备、训练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对于短跑运动的疲劳与恢复越来越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方向。在此,将对现有的一些关于短跑运动员训练疲劳特点及相应恢复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常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产生疲劳是竞技体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没有疲劳的发生就不会有超量恢复,没有超量恢复,就不可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只有解决好训练--疲劳--恢复,这种对立和统一的矛盾,才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因此,解决超负荷训练或比赛造成的运动性过度疲劳是当前竞技运动训练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目前的训练要求运动员有一定程度的"过度负荷"来刺激机体,以提高运动能力.但是什么程度的"过度负荷"为最佳,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来衡量.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训练和高强度、高密度的竞赛中,许多科学的训练手段孕育而生,其中恢复训练已被列入到训练计划之中.恢复训练计划的安排越系统、科学就越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专业运动员年训练周期中骨密度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40 名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运动员作为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8.4±3.2 岁。结合运动员一个年度训练周期,分别在训练周期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时检测BMD、HPO轴相关激素以及骨代谢生 化标志物(BGP、BAP 和TRACP- 5b)的变化。结果:女子举重运动员在训练周期中,髋骨BMD 的3 次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女子柔道和跆拳道运动员 的检测结果(P<0.05);女运动员雌二醇和T/C 在3 次检测中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而血清孕酮水平则逐渐降低;女运动员训练期间TRACP- 5b 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特征,并显著高于训练周期的开始测定值(P<0.05)。结论: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运动员在年训练周期中髋骨BMD无显著变化,女子举重运动员髋骨BMD 明显高于柔道及跆拳道运动员;血清雌二醇和T/C 在年训练周期中逐渐增加,而孕酮逐渐降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TRACP- 5b 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