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人的栖居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上的。”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诗人的诗人,而“荷尔德林步入其诗人生涯以后,他的全部诗作都是还乡”。诗使我们回到故乡。而童年与故乡是相互缠绕的。故乡之所以是故乡,是因为童年时我们栖居于那里,是童年的生活使我们早期的栖居地成为我们的故乡。而童年又是故  相似文献   

2.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生活中感触到诗的意趣、和谐和美的存在。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学习诗词,畅游诗海,引导孩子在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3.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是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真正记事是从诗开始的。《诗经》如此,荷马史诗也是如此,而海德格尔引用的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一句诗,则使人感受到诗对于人生的必要意义,诗也许更代表着人类本质追求的美。我们欣赏"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含蓄美,欣赏"亦知之所善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语文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词诗曲赋……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6.
正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短诗《人,诗意的栖居》,诗未必太有诗意,但"诗意的栖居"的提法颇富诗意。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战乱频仍的中国人,逃命已是不易,哪里可能诗意地栖居?然而,在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民族濒临危亡的1930年代,沈从文用《边城》这类"牧歌式"的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他眼中那个时代的生活图  相似文献   

7.
"诗意的栖居",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里最早提出的,即"人,虽满有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诗人的诗句作了诠释,并提出"人应当诗意地栖息"的观点①."诗意的栖息"是一种精神诉求,更是一种生活理想.而纵观我国古人的一些人生追求,其中最彰显的就是这种"诗意的栖居".因此,这就为我们重新解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提供了一种视角,或者说,他的"陋室"为我们提供了"诗意的栖居"的一种范本.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同学,你知道一句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诗吗?你知道一个似乎可望而不可即的哲理吗?这就是——[小引]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地栖居”是指以诗般美好的意境面对生活,投入生活。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了,一些人丧失人的本性,以致“离开了神灵”(荷尔德林语),犹如游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孩童失去了母亲一样。一个人无家可归,那该何等痛苦!所以,被异化的人需要回家,需要寻找回家之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预感到人在不可逃避地陷入无家可归境地的同时,必将企求重返故里,重返童真,享受偎伴美好人性…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语文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词诗曲赋……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充满浓郁的诗意——流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回荡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然而不幸的是,  相似文献   

10.
"诗意" 不难 ,难在 "栖居". 诗是一个 "大话题" ,曾流行过 "诗意的栖居"一句 ,被传为海德格尔所言 ,实则为海德格尔引自荷尔德林的诗句.我以为 ,在这首诗中, "诗意"不难 ,难在 "栖居"."栖居" 一词在西文中非常考究 ,在莎士比亚著名的 《哈姆雷特》 中 ,有 "to be or not to be , it's a question ."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诗意     
对于我个人来说,"教育的诗意"这一念头,源于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和梁晓声的《论教育的诗性》的启示。对于诗意的理解,却也不能不提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句诗经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诗阐释》中加以解释,几乎成为当代人文主义者默念的教条。之  相似文献   

12.
徐瑾 《广西教育》2013,(46):71-71
伟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学习是学生诗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写好人生这首诗,让生命折射活力,绚丽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离不开诗歌所赋予的丰富情感。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涌动诗情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3.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生活中感触到诗的意趣、和谐和美的存在。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学习诗词,畅游诗海.引导孩子在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在精彩纷呈的诗意的活动中呈现,吟诵、品位、鉴赏、习作……促使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在动态过程中生成.  相似文献   

14.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没有诗歌,我们的文化将变得苍白;没有离别,我们的人生将失去色彩.所以,我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雨霖铃>课的教学反思的主题确定为"品味离别美".  相似文献   

15.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借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肯定了文学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而中文的基础课程《文学理论》就在于揭示文学是如何实现人的本质即对诗意的追求。如此一门学科的教学就特别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荷尔德林在他的诗中写道:“诗人何为,诗人使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关注人生,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便成为学家最根本的思索及其在作品中力图尝试的回答。而人对自身的思索则首先表现为人对生与死的追问与探寻,于是具有生命意识、生命情绪的作品便往往如洪钟大吕敲击着每个读的心灵,使其与之产生共鸣。中国学一向有以载道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诗人荷尔德林曾经说过,诗人反复吟诵的主题是"还乡","乡",家乡,故乡是出生的地方,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母亲的子宫,从全人类的角度是伊甸园。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  相似文献   

18.
哲学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言简意深,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诗意;吟诵之,函咏之,内心不但充满着崇敬、高尚与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沸腾着亲切、自豪与活力无穷之情。语文是充满诗意的,做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语文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散发诗意的语文世界里。语文教师的诗  相似文献   

19.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20.
刘艳梅 《现代语文》2007,(10):60-60
海子诗歌受荷尔德林的诗学"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和在"贫困年代里诗人何为"的影响,追求"纯诗"的写作。把创作点集中在大地、麦子、天空等自然事物上,在神性缺失的年代,呼唤神性的到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他的诗中所反映的与诗密切相关的感性宗教正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自然的复魅问题",在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人的回乡——对自然神性的回归,也是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