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宓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到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观极为深刻的影响.白璧德所指的“模仿”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吴宓接受了白璧德的模仿论,认为作家创作、民族文学的发展均离不开模仿;吴宓接受了白璧德对浪漫主义的批评思想,认为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没有反映正常的人性,从而对其采取否定态度;吴宓接受了白璧德关于文类简洁、鲜明的相关观点,严格区分了诗与文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闲暇”的解读可以发现,白璧德的闲暇观与其人文主义思想密不可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立足点在于人的塑造与人格的完善。在白璧德看来,闲暇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休息,沉思性的闲暇有助于人的完善。白璧德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闲暇观对于现代学者的自我认识及其学术生涯和现代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一个有着自足体系的批评理论,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建立在他自己独特的新人文主义立场的文学观上的。文章通过分析他的文学观,进而对他的批评理论本身进行梳理,从人性、历史的透视和判断、伦理几个关键词分别对其理论的批评标准、批评方法和批评目的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勾勒其理论的大致框架。  相似文献   

6.
卢梭自然主义儿童教育观强调:儿童教育的抉择应出自慈爱明智的母亲;儿童本位教育之"情"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之"理";儿童的教育应在生活实践中开展。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则从大学教育出发,高屋建瓴地警示了教育应当避免过度的人道主义倾向与自然主义倾向,提出了用文学滋养精神贵族的积极主张。对自然主义与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认为教育者应当站在卢梭与白璧德之间,博采两种教育观的光辉,以照亮中国儿童教育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对其中国弟子影响至深,颇为适合他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重建中国文化、启蒙国民性的需要。面对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以吴宓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坚持走人文主义启蒙之路,将新人文主义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实践,对东南学风、清华国学研究院与外文系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宓是五四时期“学衡派”的领军人物,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一直与新文化运动保持相当的距离。吴宓所激赏的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开始的一条新人文主义的线索。他对儒家文化缺少精进的把握,个体经验性的阅读和缺少学术史的支撑,使得他的论述在公共领域显得幼稚浅显,吴宓回国之初的学术思路一直延续到他 1930年开始写作的《文学与人生》之中。他的学术思路受益于阿诺德,他的兴趣不仅仅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更倾向于现实人生中个人和社会伦理的重构。但他在对人生的分析中,隐含着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他没有关注充满多辨的学术史问题,往往以新人文主义的眼光来阅读作品,这使得他的作品难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中。《文学与人生》预示着他在学术上无法进展,但对于他的则是个人人生的“圣经”,他把注意力过多地放置于具体的人生关怀上,加上与儒家理想相结合和表述不严密,当然受到主流话语的压抑,他所推崇的新人文主义在中国未能流行,他的学术著作也少有精彩之处,这与他归国时的抱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9.
曾高举"人的文学"的大旗、"五四"时期走在时代前列的周作人,在20、30年代却渐从新文学主潮的带头人变为他所说的"自由的思想者",主张"文学的自由"与"文艺的宽容"。但他的理论与行为成矛盾状态,于是引发了笔者对他所提出的这两个理论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功利主义文学观与非功利主义文学观能否并存,文学批评是否应该讲究"宽容"。  相似文献   

10.
吴宓、胡适两位著名学者同为"庚款"留美学生。吴宓师从哈佛教授白璧德,受到新人文主义的熏陶,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受教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毕生实践着实用主义教育观。吴宓、胡适所受导师的影响及二人本身在哲学观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教育思想的相通与差异。本文在综合比较了二位学者之间教育观的异同处及其形成原因后揭示了他们的教育观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胡先提出了"以理制情"论、"艺术即拣择"论、"诗有规律"论、"由模仿到创造"论、"实质为根本"论,其文学观是建立在新人文主义和儒家学说相结合的基础上,他是五四文学革命派的诤友,其见解有某些补偏救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邵雍的文学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他提出观物的方法论和观物之乐的生命境界;他认为诗歌吟咏应该是作家性情的自然流露,而著书立说的目的在于体察天时经纶人世。对邵雍文学观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宋代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较全面地阐述了李贽思想及文学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反传统的思想性格,文学观的核心-童心说,及对小说戏曲的评论。作为中小地主阶层出身的李贽,他一方面对封建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制度和封建伦理的虚伪度的。在学术和文学方面,李贽的主张具有反传统、反复古的性质,直接影响了公安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胡适文学观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受当时新文化思潮和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近化论思想的影响,使胡适逐渐形成了进化的社会观和文学观。1910年胡适留学美国,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与文学,提出了“诗国革命”的主张,同时开始了白话文诗歌创作。1916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次公开系统地提出文学改革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5.
霍妍 《文教资料》2012,(25):20-22
新月派著名文艺理论家梁实秋的主要观点来自他哈佛大学老师欧文.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理念。然而他在引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来评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时,却进行了重新构建。作为新月派的理论家,梁实秋和这个团体的交错影响值得关注。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和新月的主体倾向既有重合又有背离。重合是二者相互吸引的基础,而悖离则使梁实秋重构他的文艺观成为可能。梁实秋以新月社为平台,通过设立文学标准,实现了对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贝琼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其文冲融和雅,一唱三叹;其诗博大警敏,矫然不群,驰骤于宋濂、刘基间无所多让.贝琼的文学主张虽未脱时代轨范,但善于通过神话、寓言的形式寄寓个人文艺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弓人之弓"与"羿之射"观,主张"功倍思精",拟古出新,发前人所未发,蹊径独辟,在明初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裕 《现代语文》2009,(12):39-40
宋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数量颇为丰富,文学思想亦有鲜明特色,但在文学史上却不甚受重视,这与他早期“后西昆”的文学观不无关系。但宋祁并不只是简单的“西昆余绪”,他与西昆派的文学主张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宋祁晚年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追求“自名一家”的诗文风格,对北宋文坛乃至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就宋祁的文学主张及其影响做一些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本质问题上,伊格尔顿不仅是一个解构者,更是一个建构者,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伊格尔顿讨论文学本质问题的关键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实践性三个突出特点.通过考察历史上人们"文学观"的演变.伊格尔顿发现种种文学观都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所支配的,并由此得出了"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论.透过"文学是什么",伊格尔顿所关注的实际是"当前文学研究应该研究什么"这一问题.根据"促进人类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目标,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无论是传统的文本批评还是新兴的文化研究,凡是符合这一任务要求的就应当提倡,否则就应当反对.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颇有影响的新文学理论家。他在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理论主张、译介外国文学,评论作家作品,以及从事新诗和小品散文创作的同时,也向新文坛评介了大量耶稣、基督和《圣书》(即《圣经》,《新旧约全书》),以及基督教的博爱、人道、平等、同情等宗教意识。这些同他接受的西欧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学说、近代民主主义思想一起,形成他“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基本思想材料。研究他接受基督教影响的方式和思想特点,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他当时多方面的文学活动,而且对了解基督教与五四文学的关系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