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双一流"建设战略为高校教师流动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对于高校、学科和教师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序流动则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学科结构失衡、区域教育不公以及教育生态恶化等问题。本文从主体、组织、环境三个维度剖析了高校教师无序流动问题,指出应从科学统筹教师薪酬待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优化高校内部管理环境、重视人才的"外引"与"内培"、完善人才流动法规等五个方面来规范高校教师流动。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流动可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根据耗散结构理论,高校教师流动具有必然性,社会因素、高校组织因素及个体因素促使高校教师流动。当前高校教师流动不足与流动过频并存的矛盾凸显,地区间人才单向流动加剧的走向明显,高低层次人才流动不均衡的问题严重,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并进的现象突出,人才流失偏高和无序流动的局面日盛。为此,政府、高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以使高校教师流动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师资横向流动类型及其多角度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才流动尤其是人才的横向流动给高校组织与教师个体带来的影响,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学界和高校人事管理关注的热点。高校教师的横向流动根据不同的流动参照点,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的横向流动。当然,无论是何种横向流动,高校教师的横向流动的张力都存在清晰的主要因素张力作用线,即教师个体的职业动机、科研组织的效能规则以及教师资源不均衡分布及阶层化的社会流动驱力,在引导或加剧高校教师的多向度流动。只有对高校教师的流动类型和流动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才能有利于高校及社会相关部门更加合理地通过流动来配置高校师资。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发展呈现出六个特征:经验积累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十分重要;性别因素对高校教师业绩影响不明显;教学与科研业绩存在冲突;高校教师工作动力总体较好;青年讲师成长起步艰难;考核导向发展模式效果显著。高校教师发展强调教学维度、专业维度、组织维度和个人维度四个方面的内涵。高校教师在组织发展方面的需求明显高于个人发展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教学发展需求相对最弱;中青年教师的四项发展需求明显高于年长教师,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教师的四项发展需求明显高于正高职称教师。在组织发展需求方面,高校教师作为高知人群,对于工作环境质量的需求为首要需求;在个人发展需求方面,住房、工资等福利待遇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需求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同行之间的交流互动、科研发展规划等方面也存在进一步的诉求;而在教学发展维度的诉求过于薄弱,重视程度不足。综合考虑教师客观业绩表现和主观发展需求,高校教师发展应该营造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氛围;量材而用,鼓励教师差异化发展;创新机制,增强正高岗位流动性;优化考核,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帮带青年教师成长;抓好关键,把握教师需求热点。高校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促进教师成长,制定人才战略,推动"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5.
国家"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后加快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大国家战略,共137所高校和465个学科入选。在这137所高校中,16所高校为非"985""211"的地方行业高校,这些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经验较少。本文在分析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后,从学科规划、学科特色、资源配置、人才师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制度体系建设等八个维度对一流学科建设路径进行探究,以期找到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为地方行业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能够激发高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呈现出区域流动失衡与校际流动失衡并发、整体流动率偏低与明星学者流动频繁并存,以及人才违约流动与高校限制流动的零和博弈等困境.推拉理论对分析高校人才流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从推拉理论出发,要实现高校人才流动的良性治理,一是政府要发挥"中间障碍"作用,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监测和约束功利化流动行为;二是高校要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制定合理合法的人才引留政策,发挥"拉力"和"粘力"的作用;三是人才个人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利用和化解"推拉力",积极参与流动的同时,严守学术道德,拒绝功利化流动.  相似文献   

7.
组织内外不同群体需求的不一致性、优质资源的稀缺性、组织内部的相互依存性,以及矛盾运动的永恒性,致使高校教师评价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组织冲突。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博弈行为和博弈心理。常见的博弈模型有以下几种:"拒绝游戏"的博弈,对等个体之间的"困境"博弈,非对等个体之间的道德博弈。分析这些博弈行为有利于改进高校教师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拥有丰富学术资本与社会网络的高端人才成为高校"人才争夺"的主要对象,这种情况引发了关于高端人才过度与无序流动的争论。根据1999-201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数据,分析高端人才在区域和组织间的流动路径和结构性失衡问题,发现:在地域特征上,华东和华南地区是高端人才流动的首选目的地;"中西部危机"和"东北部困境"不仅表现在人才输出规模上,更表现在极度匮乏的人才输入和回流上;在机构特征上,东南部的部分高校短期内获得了学科发展的高端人才,位于中部和东北部的部分大学人才损失较为明显;从组织视角看,通过高端人才引进来提升高校声望是一条便捷且可复制的路径,这一共识加剧了人才竞争,从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视角看,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增量效应"并未充分显现。研究认为,我国高端人才不存在过度流动问题,但流动方向的线性模式而非环流模式是造成人才无序流动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致力于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的公共政策努力,既要理性看待人才竞争问题,也要解决人才标签化的行政逻辑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逻辑间的悖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行政管控"模式下高校教师聘任工作存在着诸多缠绕相伴的现实困境,而构建政府、高校党政、学术组织、教师等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模式以及建立与各自主体相匹配的权力(权利)结构,是破解当前困境的可行路径;在"多元参与治理"模式下,多元主体要遵循"相向并进、和谐让渡""均衡配置、各司其职""理性监督、友好制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实现高校教师聘任工作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0.
文章使用宏观行政数据以及部分高校教师工资大规模微观调查数据,分析我国高校教师实际与期望的工资水平和结构,获得如下发现: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水平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力,但缺乏国际竞争力;多数教师的年总工资以及各项工资构成要素均处于“被平均”状态,绝大多数教师对实发工资水平有更高的期望;高校教师基本工资占应发工资比例较低,与教师期望的基本工资占比存在一定差距;“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东部地区高校教师期望工资提高的比例相比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中西部地区高校教师显著更高。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提出3点对策建议:一是,关注高校教师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东部地区高校教师的期望工资水平,适度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建立适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工资增长机制;加大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投入,助力高校建立人员经费支出的长效增长机制。二是,优化高校教师工资结构,适当提高教师的基本工资占比;鼓励经济发达省份制定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基本工资标准,以增强高校教师工资的保障性功能。三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方面支持一流学科建设院系创新薪酬分配制度,为高层次人才设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资水平;...  相似文献   

11.
“传统互动”和“新媒体”互动两种模式的选择取向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增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互动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辅导员从转变互动理念,关注并满足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明确互动目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遵循互动规律,激发互为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总结互动经验,不断提升与大学生互动的技能来推动两种互动模式的有机结合与重构。  相似文献   

12.
加强高校本科专业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教育学”专业是2000年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严格评审后,被批准为云南省普通高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经过4年建设,该专业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建设方案的各项指标,在重点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被评审为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被评审为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结合教学实践,提供教学改革理论指导,阐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改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形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根基于紧密渗入时空的教学实践之中。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其认知能力嵌入实践意识,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能够在话语层面上描述他们的行为及理由。教师作为能动者的任务在于促使学生发挥能动作用,而不是代替学生来主宰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构建作为能动者发展的核心素养,同时构建与自身紧密联系的教学制度,二者的互动在广阔时空范围内表现为能动者与教学制度的结构二重性。传统课堂向现代课堂的结构转型,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翻转",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作家、作品、世界三个角度列举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图文"意识,展开空间思维的三个实例:其一,以图出史,追踪作家人生行迹;借助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从宏观上追踪苏轼一生行迹,考证苏轼自密赴徐"有旨不入国门"一说。其二,以图佐文,揭示作品空间线索,以《红楼梦》"遗失"情节为例,借由《大观园平面示意图》中遗失情节的地理分布来探究其分布特点及原因。其三,图史互动,突显地域文化特征,以《左传》为例,从文学地理角度在讲授时将各主要诸侯国分为齐鲁派、郑晋派、秦楚派三种文学分区,从而探讨各诸侯国的地域文化特征。以此三例说明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张开空间之眼的重要性,并以实际教学案例展现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融入"图文"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梅 《教育教学论坛》2019,(26):227-229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它的内涵包括民族复兴梦和人民梦,在《教育学》教学中,可以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的角度将“中国梦”渗透其中,但需要遵循师生齐力原则、点滴渗透原则和实事求是原则,才能顺利向“中国梦”迈进。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项目获得关于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的侦测数据,呈现出小学生科学认识特点。通过对这些侦测数据的分析,揭示出小学生在科学认识过程中感知觉、思维加工和社会环境影响方面的七大特点,即以自我为中心、突出明显特征性、表征联系性、间接因果性、直接类比性、经验技术性和横断性。针对这七大特点,分别进行了教学策略分析,提出一般性教学建议:从以自我为中心认识到科学的客观标准性;从突出明显特征性到对科学事物的全面认识;从表征联系性认识科学事物的结构与功能;从间接因果性认识科学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从直接类比性认识科学类比的严谨性;从经验技术性到认识科学内在规律性;从横断性到认识科学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处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定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教学实践出发,运用教育信息处理中的S-T分析方法对云南师范大学09级大一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史宁中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公费留学博士生,他不仅在数理统计领域造诣极深,而且在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等领域也颇有建树。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史宁中教授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抓住机遇,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构建全方位的教师教育体系,大学—政府—学校(U-G-S)模式享誉全国;独辟蹊径,垦拓农村教育,引领中国农村教育研究,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跻身国家核心智库打下坚实基础;关注过程育人,重视思维炼制,提出"四基""四能""三会"的教学理念,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及发展贡献智慧,影响深远;立足国情,关注职业教育,科学判断,放眼未来普职新格局;高瞻远瞩,能谋善治,创新方法,带领学校走上发展快车道;会通文理,审慎育人,重视人才培养,为高考进一步科学化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二级学院是具有自我适应力、发展力、调控力的自组织,治理是助推学院实力提升的应然选项。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引擎,治理是学院职能最大化的有力手段。内生共治是一流学院内部治理的应然机制,其核心环节包括:权力下沉的动力机制、民主决策的耦合机制、权责配位的运行机制与灵敏精准的自调机制。治理共生体是一流学院治理的组织架构,搭建运转有效的多元利益集成体、学院制度网点、公共互动空间与权力自律体系是实现一流学院治理愿景的组织建设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