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河流生态系统特征及流量变化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河流生态系统特征及流量变化的生态效应的认知,是进行河流有效管理的前提.根据河流水情及其相应的生态变化,文章提出了河流生态水文季节的概念;与生态水文季节相对应,界定了最小生态流量、适宜生态流量和汛期生态流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水文连接度、生境改变、物种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等为参考指标,分析了流量变化的生态效应.为探索有效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途径和管理策略,维持河流系统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江河溪流是陆地生命的血脉,理应受到人类的珍爱。完善的流域生态系统的维持依赖于其自然动态特征的保持。人工堤坝改变了水流的自然模式,引起流域生态系统的强烈反应。人们对河流生态的恢复和管理,应模仿河流的自然动态模式。漓江是桂林旅游的“黄金水道”,对漓江水资源的管理和漓江的生态保护也应遵循其自然规律,对该流域的开发利用,要控制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是长江中游流域主要的以河湖系统为主的湿地分布区。由于人类长期垦殖活动,它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因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因素的影响,湖区湿地生态系统表现出脆弱性特征。本文在此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主要脆弱性影响因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以及过度围湖造田、过度利用湖泊资源、超标污染物排放。然后对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生态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科学有效的生态恢复重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苏静 《华章》2010,(12)
人们为了满足供水、防洪、灌溉、渔业及旅游等需求,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生态建设方面也有积极作用.但是,事物无不具有两面性.水利工程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不利影响,有的甚至是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有些大型水利工程不仅会改变地形地貌,影响河流生态,而且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生态库容及其调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坝是一种在流域和地区水平上对河流连续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水库的运行方式将对河流生态系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河流的最小允许生态径流和适宜生态径流过程的客观存在和要求,从水生态系统与水利工程和谐统一的角度,探讨了在水库设计运行和管理中建立有关水库生态蓄水位,预备水库生态库容的概念和方法,并进一步对水库调度在考虑河流生态安全的目标下,对水库生态调度要考虑的影响因子原则作了讨论和分析,并用新疆大西海子水库和三峡水库实例进行了例证.  相似文献   

6.
内江市典型的切割型地形地貌特征,属于四川盆地、川中浅切丘陵区,地貌小单元可划分为河谷阶地、丘陵区、河流等三部分.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通过对内江市的地貌水文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归纳地貌水文特征对内江市交通建设、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日常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武丹 《华章》2012,(14)
生态水利工程学(eco-hydraulic engineering)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现代科学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时,却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而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与环境保护这二者关系方面,理性地寻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合理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需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需水计算的一般理论基础,对现有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和分类,并评价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构建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生态需水计算框架。研究认为,生态需水的计算应该在水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基础上,遵循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自然地带性原理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理,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整个流域生态需水的估算,可分为河道外生态需水和河流廊道生态需水两部分。目前,河道外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基于蒸散发或基于生物量两种方法。河流廊道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分项合成法和整体耦合法。  相似文献   

9.
生态系统管理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对生态系统管理的产生及研究历程和现状的梳理的基础上对当前学界提出的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构成要素及主要议题,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以及具体行动步骤进行综述。生态系统管理是在社会—经济一自然(生态)复合生态系统的视角下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越来越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干扰而严重退化,恢复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是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综述生态恢复和重建目标、内容及技术方法,提出了要在研究尺度的确定、加强定量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及湖滨带生态恢复和生态系统管理上对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建立包括河流自然结构、生态系统、社会服务等3个方面12个指标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指标评价体系.以梅江河主干流为例,通过应用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对梅江河多个河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梅江河总体健康指数为0.611,处于"基本健康"等级状态,但其社会服务指数较低,为0.521,主要由于河道水质和通航情况不良.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基本法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环境基本法的创新是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环境法提出的重要命题。完善中国环境基本法应有七个目标领域,即环境保护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基本对策、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构、职能和协调)、环境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保护与监督管理和生态(系统和特殊区域)保护等。中国环境基本法的创新对完善中国环境与资源法制具有启示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流域水资源存在的紧缺状况和供需矛盾基础上,根据黄河需水对象分析和河流生态系统水安全配置的要求,计算了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河段及河口地区生态用水的低限保证指标,并提出了实现生态水配置优化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Method of Distinguishing Hydrologic Drought for Water Supply Syste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rought, along with flood, earthquake and vol- cano, is a recurring natural disaster event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with sever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onset and the termination of drought are not very clear, making the drought event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1]. Some of these situa- tions also lead to the absence of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drought[2,3].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paper are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of drought identification under adjusted runoff us…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襄阳河段的水量平衡问题关系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计算。通过对该河段支流南河金盆沟水电站建成前后开峰峪水文站与谷城水文站年径流量变化情况的调查分析,定量计算金盘沟水电站运行后对南河的引水水量,进而估算出对丹江口~襄阳河段水量平衡问题的影响程度。提出根据汉江干支流水利开发的需要完善水文站网,提高流量测验精度。  相似文献   

16.
安阳市洹河水环境污染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阳市洹河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洹河水污染的原因。针对水环境污染的原因,结合当地的自然状况及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持续改善洹河水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对策,并利用均匀混合模式和综合削减模式预测了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的洹河水质改善情况,预测结果显示,洹河水质能够达到安阳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划定的Ⅲ类水质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河道建设方法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恢复和强化河道的生态功能,河道生态治理与景观措施相结合,对生态河道建设设计理念及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明代德州运河水次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次仓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为转运、存储漕粮而在人工或自然河流沿岸设立的粮食仓库,而明代是中国水次仓制度发展的最高峰。本文通过对德州水次仓的设置沿革、管理运作、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考察,以揭示其地位嬗变与漕法变化、河道变迁、国家重视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