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仝晶晶 《情报科学》2020,38(3):29-34
【目的/意义】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科研人员对于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行为,揭示图情领域科研人员在此类平台中的行为差异和影响力差异。【方法/过程】选取ResearchGate作为研究平台,运用网络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78个iSchool联盟成员进行广泛调研。同时,基于国家差异的视角从影响力、信息共享行为和社交行为三个方面比较分析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行为。【结果/结论】调研结果显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图情工作者在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上最为活跃;相对于提出问题,iSchool的图情工作者更喜欢提供答案;中国的用户数量居于全球第三位,但用户活跃度低,影响力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人们对知识付费的需求不断提升,但信息冗余和服务质量无法保证,会降低其付费意愿。本 文主要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社交网络平台中影响用户高知识付费意愿的联动组合因素。【方法/过 程】通过Python工具,获取知乎平台中职场、健康和法律领域的付费咨询版块中差异化用户的数据进行分析。【结 果/结论】研究表明,平台用户的高付费意愿是多个组合因素联动作用的结果,不同领域的用户付费意愿的影响因 素不同,部分因素可进行相互替代,知识付费平台应针对不同领域的用户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创新/局限】本文 从组态视角对社交网络平台中用户知识付费意愿联动效应进行了研究,但研究样本量有限,影响因素分析并没有 涵盖所有潜在因素,后续应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科研机构是科研创新的核心参与主体,在学科划分基础上对其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规律的分 析,有助于揭示科研机构进行网络学术交互的学科差异特征,并指导科研机构用户依据学科特征合理利用学术社 交网络。【方法/过程】本文选取中国科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用户学科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术社交网络 ResearchGate(RG)和Academia.edu(Academia)的用户行为数据,从用户分布、交互关系、成果分享和主题关注四个 方面归纳不同学科用户的利用行为差异。【结果/结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的科研机构用户能积极且有 效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化学科学、信息科学的用户参与意愿强烈但利用情况不够理想,工程与材料科学、管理科学、 医学科学的用户目前参与人次较少但仍具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作者-主题关联的二模学科知识网络,度量作者在知识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探寻 研究活跃程度高、研究范围广、潜在合作空间大的重要学者,对于科学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挖掘热点、前沿研究主 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方法/过程】基于AT主题模型抽取作者-主题关联矩阵,计算作者的研究主题强度,在此 基础上构建作者-主题关联的二模学科知识网络,利用作者在网络中的中心性指标度量作者主题关联影响力;基于 复杂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学科领域生命周期内作者-主题关联的学科知识网络进行演化分析。【结果/结论】实证分 析表明作者主题关联影响力与基于引文的学术影响力和基于社交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指标形成有力互补,可用于核 心作者以及热点、前沿主题探测。  相似文献   

5.
刘虹  李煜 《情报科学》2023,(3):119-126+144
【目的/意义】研究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发展特征、科研合作态势与研究向度,为我国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启示。【方法/过程】从国家、学科、作者三个视角对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力量展开研究,综合分析其科研合作态势,提炼目前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向度并总结未来发展趋势。【结果/结论】国际学术社交网络研究呈现围绕多个权利中心聚集的多国家合作、多学科融合特征,中国、美国、英国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国家,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学科;科研管理评价、用户采纳、信息推荐是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学术社交网络交互的学术评价和人才发现将是新兴研究热点。【创新/局限】借助可视化工具,从国家、学科、作者、主题等不同维度系统梳理了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新型科研社交网络平台的主要服务功能,以期对我国期刊出版平台增强影响力方面提供若干有益参考。【方法】采用网络调研法对Kudos平台的工作流程和服务功能进行了详细调查,从用户角度对Kudos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Kudos工作流程简洁且易操作,主要通过内容解读、影响力评价以及社交网络分享这3个方面提高公众对学术论文的理解和可获取程度,进一步扩大读者群,从而提升论文的影响力。【结论】建设与社交网络紧密结合的学术论文分享、交流平台是我国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措施。Kudos平台的成功运行对我国期刊出版平台在增强论文分享、学术交流及提升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翟姗姗  胡畔  吴璇  孙雪莹 《情报科学》2021,39(10):118-125
【目的/意义】从新媒体社交平台中用户行为角度分析造成“信息茧房”的影响因素,探究突破特定内容领 域“信息茧房”困境、提升信息传播力的策略。【方法/过程】本文构建了新媒体社交平台中“信息茧房”现象影响因素 模型,运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定量化检验新媒体社交平台中“信息茧房”现象产生的多重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 提出突破茧房提高非遗短视频传播力的策略。【结果/结论】选择性接触行为、信息偶遇和主观规范直接正向影响 “信息茧房”感知和“信息茧房”突破意愿;使用时间、使用频率、单次使用时长和关注人数间接正向影响“信息茧房” 感知和“信息茧房”突破意愿。【创新/局限】本文借助于抖音APP为实证平台,融合新媒体社交平台结构属性与资源 内容属性双重特征,针对特定内容领域的信息茧房现象探索影响因素的形成动力与信息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8.
孙挺 《情报科学》2023,(10):148-154
【目的/意义】建立社会化阅读行为数据评价指标体系,对用户的阅读行为和社交行为的表征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为社会化阅读平台或APP对用户分类发展、稳定用户群体提出建议。【方法/过程】将微信读书APP用户作为研究对象,从阅读和社交两个维度出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集用户行为数据,利用突变级数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结论】阅读时长是阅读行为维度下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社交行为维度下粉丝点赞量和粉丝关注数的权重值略高于用户评论数,平台或APP应重视用户个体的影响力作用;根据综合评价值对微信读书用户排名,依据阅读、社交行为归一化数据将样本分为核心型、社交型、成长型(边缘型)、阅读型(内隐型)用户四种类型。【创新/局限】用户使用行为表现复杂多变,其行为特征研究还需结合静态、动态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  相似文献   

9.
皇甫军 《情报科学》2017,35(8):62-67
【目的/意义】研究科研社交网络平台功能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对进一步完善平台设置、促进科研社交网络 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方法/过程】文章从用户感知有用性、易用性和用户获取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角度设置平台功 能要素问项和用户行为问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平台功能定义为信息、凝聚、合作、管理四项功能,研究其对用户 关注、互动、学术共享和学术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结论】得出平台信息功能有效增强用户学术分享行为,合作功 能对各行为影响较小,凝聚功能对学术分享与合作行为作用较大,管理功能也会有效增强用户的学术分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针对科研用户在线学术关系网络及行为模式的分析,将丰富和深化面向学术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理论,并推动平台服务功能的优化,引导用户基于平台充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方法/过程]选取科研用户在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关注与合作关系,从整体层面归纳不同时间下用户关注关系网络与合作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同时从个体层面基于聚类分析提炼不同用户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开展学术交流的行为模式,并揭示其时序规律。[结果/结论]整体层面,关注关系网络与合作关系网络正逐渐扩大规模,关注关系网络各用户间联系更为紧密,核心用户倾向于与网络中的高度值节点相连;合作关系网络兼具拓宽与加深趋势,核心用户间的连接较为发散。个体层面,学术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可分为5种类型,其行为模式短期内具有稳定性,多数发生行为变化的用户体现在平台交流功能的使用偏好、机构内外交流重视程度的转变等方面。[局限]对学术关系仅选取平台中的关注关系和合作关系,研究样本未考虑到年际内更为细粒度的变动;研究停留在对于结构化数据的定量分析,未考虑文本内容等非结构化数据,这可能会对结论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1.
魏莹  刘冠  李锋 《情报科学》2018,36(3):138-143
【目的/意义】信息扩散中关键节点的识别,以及关键节点影响力的度量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方法/过程】 本文通过中国流行的社交网络应用平台-“知乎”网络上信息扩散的实例分析,发现了社交网络中接近中心性指标 与信息扩散的效果呈现较强的正向相关性。这表明企业可以根据网络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接近中心性指标值来 预测/判断其影响力。【结果/结论】因此,本文提出接近中心性指标值高的非“明星”节点为信息扩散中的隐形关键节 点。最后,通过仿真模拟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扩散过程和结果,对隐形关键节点的影响力进行了量化和评价,进一 步确定了隐形关键节点的价值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严炜炜 《情报科学》2019,37(2):9-13
【目的/意义】社会网络环境下,对学术社区利用水平的定量分析对于揭示学者和机构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 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ResearchGate学术社区为例,对中国和美国的代表性iSchool院校用户数据进行采集分 析,探究了iSchool成员对学术社区的总体利用水平,并分别对iSchool层级成员、中美iSchool成员用户进行比较分 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图书情报学科用户对学术社区整体利用水平有限,成果质量与学术影响力处于相 对弱势;iSchool层级成员间对学术社区利用差异并不显著,而中国iSchool成员的学术社区参与水平、学术影响力和 受关注程度均距美国iSchool成员有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13.
段庆锋  冯珍 《情报科学》2019,37(7):84-89
【目的/意义】在线学术社交兼具学术性与社会性属性,探讨其形成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互联网影响下的科 学活动新规律。【方法/过程】梳理有关文献,将学术社交网络形成机制归纳为四方面:学科差异、多维同配、马太效 应和结构嵌入;以指数随机图模型为指导,将关键因素纳入网络分析框架,构建ERGM实证模型,并以科学网博客 用户好友网络为例,实证检验假设有效性。【结果/结论】结果发现: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跨学科社交倾向,其中人文 社会科学用户表现最为强烈;学科、职称、机构相同的用户更容易建立社交关系;内容和关系方面的优势并没有给 网络用户带来社交优势;好友关系更倾向于嵌入三角结构。总之,研究发现学术社交网络呈现显著的学科差异、多 维同配和结构嵌入倾向,而马太效应没有得到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已经对现实人际关系的互动以及舆情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后向影响的研究也已 经取得丰富的学术成果,但是关于社交网络内涵、互动模式、功能机理及其结构特性的分析还缺乏系统性,尚未形 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方法/过程】对国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溯归纳与系统梳理,分别从社交网络的内涵拓展、 用户行为、功能定位及结构特征出发对已有研究进展进行了脉络分析与体系建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 望。【结果/结论】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社交网络本质内涵及其运行机制的全貌呈现与本质回归,对于未来相关领域研 究方向的科学把握以及前沿问题凝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舆情监管关乎社会稳定,区块链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应用技术,关于区块链社交网 络的信息传播特征和规律研究将有利于对区块链社交应用的舆情监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区 块链和信息传播理论,通过爬虫采集区块链社交网络应用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Gephi进行数据可视化 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对整体网络下的社群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声誉分与用户 度的关系情况。【结果/结论】区块链社交网络为无标度网络;社群间的平均聚类基本一致并且较低;用户发帖量服 从幂律分布;声誉分高的用户在区块链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大,其在舆情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 新/局限】基于区块链社交网络应用,本文分析了区块链整体社交网络及区块链社群网络的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规 律,后续将采用动态网络、超网络方法对区块链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探究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的投射关系,从行为数据中反推使用动机并基于动机 构建群体画像,为平台定位用户群体、挖掘需求偏好提供指导。【方法/过程】首先剖析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使用动机 的投射过程,明确动机类型及不同动机下行为的投射表达;然后设计用户使用动机画像的总体流程,最后以小木虫 社区为例,采集相应的行为数据进行动机画像的实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样本可划分为五类群体,通过类 簇中心与平均用户的对比可从动机视角概括出群体特征标签,解读出用户使用动机及需求偏好。【创新/局限】在变 革用户使用动机的获取方式、发挥动机研究对运营实践指导作用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尝试,但在细粒度行为数据采 集及不同领域对比分析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金年  罗艳 《情报科学》2021,39(8):86-93
【目的/意义】学术合作有利于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加速科研成果产出,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融合。 【方法/过程】以2017-2019年图书馆学领域7本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定义、提取作者关键词现实关系、 作者关键词潜在关系;运用共现分析识别、排除合作者数据,基于耦合分析界定作者间潜在关系并建立矩阵,构建 基于研究内容的作者潜在合作网络;运用聚类分析、结合聚类效果归纳潜在合作团体,并通过文献内容研究析出潜 在合作主题。【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图书馆学领域有72位潜在合作者、8个潜在合作团队,1个整体合作中心和 多个区域合作中心;潜在合作主题按集群分为7大类、按个体分为若干小类。该发现为科研人员的合作提供可借鉴 的参考。【创新/局限】该发现为科研人员的合作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汪明艳  陈梅 《情报科学》2017,35(5):171-176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网络成为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播平台,也使得网络舆情影响力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和 传播。【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研究的现状,从研究着力点、研究 方法、衡量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评述。然后,对影响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信息生态链、群体情绪研究进行分 析。最后,从加强政府治理舆情治理的可控性角度,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的指标构建情况分析。【结果/ 结论】本文认为,为提高对网络舆情影响力的可控性,应从公众情绪、媒体责任、政府治理加强引导和治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近年来,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使用率不断下降,意味着平台用户生成内容行为的减少,这无 疑对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社交媒体平台独特的互动性技术特征出发去探究用户生 成内容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以用户感知互动性为研究切入点,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价值理论,提出用户感知 互动性、感知价值和用户生成内容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法与Smart PLS 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验 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的感知活动性显著影响用户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价值感 知、自我呈现以及社会认同的满足程度,最终显著促进用户的内容生成行为。  相似文献   

20.
张大勇  王妍 《情报科学》2019,37(4):10-16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影响力评价的检测方法,实现对社交媒体关键用户的识别。【方法/过程】根据关系型 网络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连通子集、网络连通分支和全局效率的综合检测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用户个体 在保持网络完整性和连通性方面的作用。【结果/结论】抗毁性实验结果表明:中心性指标适用性与网络结构属性紧 密相关。对于稠密网络,个体的介数值越大在网络中所具有的影响力越高;对于稀疏网络而言,个体对外连接度越 大其所具有的网络影响力越高。数据来源不够广泛,有可能导致研究偏差。本文所构建的综合检测方法能够有效 地判断网络个体影响力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