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负责任创新是继"可持续发展"之后欧盟国家提出的一种新兴的创新管理理念,是"升级版"的创新管理。其通过对创新管理的超前预期,对相关创新研究和项目"实施与否"做好管控,引导公众在技术创新的早期阶段广泛参与,实现创新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提升创新品质,提高创新的社会效益。从负责任创新理论产生背景、国外负责任创新概念发展及研究方法、研究模型和我国负责任创新研究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述,提出负责任创新对我国创新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娜  陈君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6):258-264
负责任创新(RRI)旨在科学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社会行动者和创新者彼此负责,同时会考虑创新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创新产品的可接受性、可持续性和社会需求。其内涵分为行政定义和学术定义。在预期、反思、协商、反应、可持续性、关怀这6种负责任创新框架的基础上引入无私利性,基于负责任创新这7种框架理念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安全、隐私、结果等三方面主要伦理问题,探讨嵌入RRI框架来解决人工智能(AI)在产生、应用和发展等过程中滋生的伦理问题的路径,使AI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3.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学与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能源、生物医药、农业和化学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与此同时,其研究与创新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与伦理挑战。文章追溯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理论渊源,指出了"负责任创新"对责任伦理的积极拓展和对技术评估与技术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研究的升华。在分析了合成生物学"负责任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建议从加快生物安全立法、风险与伦理评估、责任教育与监管、公众对话与参与、跨学科协同和全球治理6个方面,建立健全我国合成生物学"负责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研究一直追求负责任创新趋善而行的普遍价值,而对责任理应更“宽”的框架讨论不足。在“新发展阶段”,理论界对负责任创新的重要命题,即谁对创新负责任、创新要对谁负责任以及负什么责任应准确认识。本文总结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了内含创新主体、价值主体、创新客体、创新理念和政策的机理框架,用以阐释负责任创新的理论逻辑。研究结论指出,应以国家战略的首位价值主体为导向,发展新的创新理念,促进负责任创新动力机制形成;建构由政府、党派、民众、用户和社区共同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注重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和行动的转变;完善自主可控的创新链,形成大国间“均势”的创新安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管理学领域的负责任创新主要是整合所有利益相关者力量,并尽可能解决创新活动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实现创新成果对社会的良好嵌入。为探究该领域研究发展方向,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SSCI收录的管理学领域负责任创新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管理学领域负责任创新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对研究文献的作者、参考文献以及关键词进行分析,对管理学领域负责任创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团队、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脉络进行总结,并对研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周青  王燕灵  杨伟 《科研管理》2020,41(7):120-129
 基于国家创新和数字化战略的考虑,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数字化投入,力求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目前,在区域数字化水平对创新绩效影响领域还缺乏相关实证研究成果,特别是县(区、市)层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2015-2017年浙江省73个县(区、市)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化接入、装备、平台建设、应用水平四个方面实证研究区域数字化水平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数字化接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区域数字化装备、平台建设、应用水平对创新绩效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推进区域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但需注意协调在不同数字化投入方向上的资源投入不足和过度投入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影响在实践中已逐步显现,但从理论上对负责任创新嵌入的动因、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相互的影响机制以及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路径的探讨仍然较少。本文以我国四家能源企业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程序与方法对上述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负责任创新嵌入能源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动因,是基于企业所受到的内部资源与发展压力和外部环境与竞争压力所致,但以制度响应嵌入外部压力为主要驱动力;负责任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提升过程,二者动态提升推动了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是通过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所引领的两条主要路径实现的。同时,本文提出了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协同驱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压力-行为/能力-绩效”理论模型。研究结论和理论模型有助于我国大型能源企业通过提高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尹斯斯  高云舒  黄寰 《科研管理》2022,43(3):142-151
   基于《中国专利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基础上,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贸易自由化与企业创新知识宽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问题。研究表明:总体上讲,贸易自由化会促进企业创新知识宽度的拓展;资本品、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对创新知识宽度的促进作用大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对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显著地高于对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专利的促进作用;企业的多产品生产、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以及加工贸易份额高低是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创新知识宽度的影响机制。本文的研究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相关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创新观念的历史演变以及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创新研究中存在着"支持偏好",由此导致了忽视对创新的社会后果尤其是非预期后果的研究。随着创新影响的扩大和风险的增加,后果与责任问题不容忽视,相关研究逐步开展,成为"负责任创新"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8-2011年中国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数据,从横向参与和纵向参与两个维度深入研究政府参与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不仅考察政府参与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还探讨横向参与对纵向参与的调节效应,进一步揭示政府参与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复杂机理。结果发现政府参与并非总是与企业创新发展正相关。基于纵向参与的研究表明,政府参与的机构数与企业创新发展正相关,而经费投入作用不显著;基于横向参与的研究表明,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与创新发展正向相关,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创新发展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纵向政府参与受横向政府参与的调节影响,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美国通过实施出口管制、经济制裁、合作限制等一系列措施,严重阻碍我国科技的发展,中美技术摩擦已给我国高技术产业及企业带来一系列关涉技术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已有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安全形势、技术摩擦给中国和美国及其他国家高技术企业带来的影响等关键问题,并从建设科技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原始创新和战略性技术攻关能力、推动产业价值链高质量升级、培育锻长板企业主体和集群、健全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亚琨  罗福凯  王京 《科研管理》2022,43(2):27-35
   本文以企业创新的环境效益为切入点,选取2009—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对环境成本的影响,考察了技术创新的环境导向性,并分析技术创新影响环境成本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环境成本的下降,在借助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等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且技术创新呈现“环境导向”,与自愿性环境成本相比,技术创新或通过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更有利于强制性环境成本的下降;技术创新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重污染企业及环境规制程度高的企业中更显著。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创新的环境经济后果检验,验证了创新的环境增益效应,还为企业投资方向选择、社会责任履行和政府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汪明月  李颖明 《科研管理》2022,43(10):71-80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同环境污染尽早“脱钩”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动力。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借助642家工业企业调研数据对政府价格规制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试图回答清楚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态演进过程中,政府价格型规制的作用节点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路径是显著存在的,绿色工艺创新是中介变量,且间接路径所占的比重要大于直接路径。政府价格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但是调节的作用节点仅存在于绿色工艺创新向绿色产品升级的过程中,且政府价格规制对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具有边界性。上述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如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提升环境治理能力贡献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美国当前的科技创新政策和研发预算进行研究,在分析美国近期强化"实体清单"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美国科技创新政策新动向对我国的影响及我国在当前形势下的新机遇。对比美国的具体做法,提出妤解"实体清单"对我国经济主战场和科技创新的影响、面向我国重大需求完善军民协同创新体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举国体制等六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郭惠  刘航 《科研管理》2021,42(9):184-192
    “官产学研”融合是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有效释放政府研发资助的调节红利至关重要。本文借助理论模型阐释高校创新活动与地方创新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政府研发资助对高校创新溢出的调节影响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动态机制。采用Hansen的门槛回归方法以及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在不同水平时影响弹性系数有所差异,高校创新能力处于(0.275 3 0.560 3\]区间的溢出效应最佳。政府研发资助对高校创新溢出具有动态调节作用,当资助强度高于0.085 3门槛阈值,高校创新才会释放正向溢出的“挤入效应”,并且随着研发资助强化,溢出轨迹呈现出边际递增规律。相应研究启示在于,定位高校创新溢出的最佳区间,跨越政府研发资助的约束门槛,才能有效撬动“官产学研”的内生驱动,加速区域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6.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产生潜在的社会负外部性,引发理论与实践关于科技创新治理的关注,以实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责任。而“开放”逐渐成为组织中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治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资源获取方式、运作方式、与环境的互动方式,责任式创新的治理目标均能够在开放机制中得以实现。围绕责任式创新研究,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发展三个阶段,构建了以开放科学、开放战略、以及开放社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责任治理的开放机制,并结合争议性科学研究(生殖性克隆与预防性基因编译等)和争议性技术创新(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的案例检验予以论证。研究构建的从开放科学到开放社会的开放机制为科技创新的责任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超  李真真  蒋萍 《科研管理》2021,42(2):88-99
环境规制政策是中国重污染行业经济转型升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环境绩效的有效手段,但是环境规制政策如何影响中国重污染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及环境规制政策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行业动态差异,都尚待深入研究。因此,文章基于2004—2015年中国38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遵循200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颁布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将工业行业分为处理组和控制组,使用连续性DID方法和S-GMM方法,估计环境规制政策对中国重污染行业的技术创新影响机理和动态影响。研究显示:首先,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并不能显著的促进重污染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可是研发投入的增加和资本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明显促进了重污染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改善。第二,尽管外商直接投资存在市场准入和投资比例等限制,可是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在一定程度推动中国工业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第三,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对工业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但是,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结构占比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关部门应该稳步有序推进重污染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改革,提升我国传统重污染行业能源消费的效率,加快工业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及企业所在城市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考察普惠化制度安排和选择性直接支持对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创新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与选择性直接支持相比,普惠化制度安排能够更精准地促进企业高质量研发产出,且其创新促进作用更持久;(2)政府参与创新的两种方式对企业高质量研发产出存在协同促进作用;(3)普惠化制度安排能够缓解不完善的市场化环境对企业研发活动的负面影响,而选择性直接支持的创新促进作用在较高的市场化水平下才能充分实现;(4)普惠化制度安排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研发绩效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选择性直接支持的政策效果在成长期企业中更显著。政府应在进一步优化现有选择性、差异化直接支持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功能性、普惠化的制度安排推动国家创新治理体系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