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这一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首次表述并在马克思其后的理论中得到发展.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突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实践结构观,它将主体问关系引入实践结构,把实践看作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关系相统一的结构.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教学交往实践:现代教学的本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学交往实践具有教学主体多极性、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对立统一性、师生主体与自身客体对立统一性、社体性与教学主体间性对立统一性等特征。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交往实践,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交往和教学本质观,对现代教学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质量观本质上是一个高等教育哲学问题。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认识论哲学为基础,奉行学术至上的质量观。随着高等教育哲学由认识论逐渐向价值论转变,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合多样性与合需要性的统一。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部分必须为政治服务,高等教育奉行的是一种合规定性的教育质量观。当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面向市场后,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奉行的是合满意性与合适应性相统一的高等教育产品质量观。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质量观本质上是一个高等教育哲学问题。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以认识论哲学为基础,奉行的是一种学术至上的质量观。随着高等教育哲学由认识论逐渐向价值论转变,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合多样性与合需要性的统一。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部分须为政治服务,高等教育奉行的是一种合规定性的教育质量观。当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面向市场后,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奉行的是合满意性与合适应性相统一的高等教育产品质量观。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一个重要的、开放的范畴。西方各哲学流派对主体间性问题的阐述各有侧重,这些观点与认识对于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关主体间性的教育学价值为大学外语“合作式”体验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大学外语教学应该以人为本,提倡人格发展、人性关怀。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推行新型的人本管理观、师生交往观和课程观。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与生态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生态学和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主体问的相互交往关系,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是主体间的共在。按照这种理论,在生态高等教育中,教育活动就是教师、学生、对象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主体间性理论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方法论,使高等教育教学进入了真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走过了精英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等阶段,传统的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指导下的实践出现了种种问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实践的新要求,人们开始寻找高等教育哲学新的突破点。马克思关于人的生活的论述为我们寻找新的高等教育哲学指明了方向,生活哲学成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的交互主体性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属于交往实践活动或实施交往活动。师生关系是交互主体性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的相互作用是教育交往,而教育的客体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辅助设施,师生与它们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发生的作用是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对教育过程的主导上,而学生的主体性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主体性选择、理解与内化、借鉴与超越上。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语言、非语言符号理解上的不一致是师生交往的障碍之一。而不健康的情感碰撞也会产生误解性教学交往。从教师方面看,注意语言符号在教学交往中的合理运用,树立民主的教学交往思想,确认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平等地进行教学互动,对于克服误解性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潘懋元先生关于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思想蕴涵着极其深厚的哲学基底:一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科学的实践理性观。坚持对理性做实践精神的掌握和阐释,是潘懋元先生强烈而鲜明的思想风格和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开始逐步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考察问题。从主体间性哲学和以此为基础建构的交往理论出发,探讨交往理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的哲学"是研究大学中"人"和"事"存在的缘由与内在规定性的学问。"大学的哲学"的逻辑起点是"人"的发展与超越。"大学的哲学"涵盖了"高等教育哲学"和"高等教育学"。大学的职能与功用是人才培养、"高深学问"探究和学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大学师生以"高深学问"为客体或中介,开展个体之间"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快乐的表演;通过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实践,实现大学的运作及其职能。  相似文献   

12.
汪栅 《成人教育》2019,39(8):21-24
交往实践观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所提出的哲学概念,既是一种指导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发展主体性的方法论,也是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用交往实践观指导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基于现代人主体性回归的需要。成人教育要摆脱工具属性、社会本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以及物质价值取向的挟持,就要在交往实践观的直达下确立以主体性教育为发展核心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教育应把握哲学的变革方向,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在交往哲学的视角下反恩现代教育,教育要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以主体间性为价值追求.由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往实践走进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将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与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趋向。本文首先从哲学视域论述了交往实践的重大转向,继而对当前教育管理理论中主体性认识的误区予以澄清,在克服了基于传统主客范式和现代主体际范式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种种局限和不足之后,提出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实践,这种新的范式以”交往实践观”为依托,对教育管理的理论及实践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雷蕾 《考试周刊》2013,(39):162-162
贺祖斌教授在著作《高等教育生态论》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进行了生态学分析,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是在阅读贺教授该书基础上的延伸性思考,概述高等教育生态观的内涵,从教师知识结构的生态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区域优化及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优化三方面,阐述如何运用高等教育生态观指导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实践唯物主义角度,提出了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概念,分析了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动因和主要矛盾,探讨了高等教育全球化实践观的意义,认为高等教育全球化是高等教育主体的自我价值追求过程而不是被“全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人类生活的理性基础。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是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主体间性超越了传统哲学实践观"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更加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理解关系。本文基于主体间性之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性,探究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方法、文化建构和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省级高等教育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和做强省城高等教育是实现高教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而建立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观"、科学的"体系观"、全面的"服务观"和正确的"管理现",科学谋划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则是做强省域高等教育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0.
颜元从他形性不二的新人性观出发,对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叛逆与立异,构思新的教育理想,确定新的教育目标,创造新的教育途径。颜元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