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亚高原赛艇运动员在高原和亚高原训练期间及其后续平原训练期间主要做功肌肉横截面积和肌肉力量的变化,研究高原和亚高原训练对最大力量素质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探索高原和亚高原训练的特点及规律.方法:赛艇运动员21人,随机分为高原组和亚高原组,分别进行高原、亚高原训练,然后进行平原训练.分别于实验前、高原末及平原末用核磁共振技术测试运动员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横断面积,并采用赛艇专项方法定期测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素质.结果:高原组:经过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11.1%和儿11.4%,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2.1%和1.4%,男子的股四头肌横断面积在高原末减小6.7%.亚高原组:经过亚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6.9%和8.2%,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11.1%和14%,男、女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横断面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原训练后运动员股四头肌横断面积有较明显的缩小,而亚高原组无明显变化,表现为主要做功肌群的最大力量在亚高原组的提高明显大于高原组.  相似文献   

2.
高原训练对国家短道速滑运动员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进一步监控和探讨亚高原训练对国家队短道速滑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先进的流式细胞单克隆抗体双标记技术检测分析了国家短道速滑队员备战2002年冬奥会期间3次亚高原训练及其前后的细胞免疫参数(T淋巴细胞及其亚型)变化。主要结果和结论:常规运动训练对高水平短道速滑运动员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不大,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处于一种相对稳态;亚高原训练则显著影响高水平短道速滑运动员的细胞免疫功能。建议:在研究运动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免疫功能影响时,应考虑到环境因素的作用,尤其是高原和亚高原环境的影响;在亚高原和高原训练中,应十分重视监测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8名甘孜州世代居住在海拔2 500m以上的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后进行"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训练结束后分别在高原、亚高原、平原分别采集其与心肺功能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对高原-亚高-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分析发现训练结束后测得从康定到泸定再到都江堰的最大摄氧量、血乳酸、血氧饱和度、尿蛋白均呈递增趋势,心率呈递减趋势,且除尿蛋白外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有利于提高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肺功能的适应能力.提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心肺功能的变化有利于运动员更快更好的适应从高原到平原的海拔落差,对运动员训练时运动强度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提供运动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女子赛艇运动员亚高原训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北京女子赛艇队18名队员在海拔1500m的亚高原环境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分析发现,为期18周的亚高原训练能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能力,提示由于亚高原的自然环境,在血乳酸为4mmol/L以上强度训练时,应注意训练节奏的安排。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各项指标及机能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海拔的交替训练对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甘孜州体校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队队员共28名,将运动员随机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人.实验组采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方法,在海拔高度变化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住高练模式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12min跑测试,并记录在规定12min内跑出的距离,然后对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大摄氧量、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以及血液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进行检测.结果:(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RBC数目增加,HGB显著增加,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RBC增加更加明显,但HGB数量低于亚高原训练后;(2)交替到亚高原训练2周后12min跑成绩提高了12.2%,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成绩降低了2.6%,P<0.05;(3)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心率变化不明显,但高原训练4周后心率有所增加,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且低于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血乳酸值,P<0.05.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显著提高,P<0.01,与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高原—亚高原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升高更加明显.结论:(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而连续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反而降低,可能是长时间低氧环境下运动突破了机体对低氧的耐受极限所致.(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给予机体一定的缺氧刺激,又能避免高原训练中的不利因素,能够保证有一定的训练强度,从而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建议: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到高原进行训练时很难在缺氧环境下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可以让运动员先在高原居住一段时间,等到机体出现高原习服时,对低氧有一定的耐受后再进行小负荷训练,然后再到亚高原进行大负荷训练,从而提高高原训练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高原训练规律,国家男柔的18名队员到昆明进行了20天的亚高原训练.为观察高原训练的效果及影响,在高原训练前、中、后分别进行了相关测试.结果显示:①20天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血色素平均水平由150.8 G/L升高到156.7 G/L,最大摄氧量平均值由43.3 ML/KG/MIN升高到53.3 ML/KG/MIN;②平均体脂%下降了0.8%,平均体重下降了1 KG;③平均力量增加了12% ~15%;④平均最高无氧功率下降了27.3%.结论:1)20天的亚高原训练可以提高柔道运动员的有氧耐力;2)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亚高原训练一样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3)高原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控降体重;4)训练强度不足等因素可以影响无氧功率测试结果;5)高原训练的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下高原后第一周.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统计分析、类比等方法,探讨甘肃省高原训练基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与训练的关系。研究认为,甘肃省地形地貌的垂直地带性表现强烈,海拔梯度差显著,夏秋季气温较高,空气较为湿润,为高原训练提供了优越的外部训练条件;以榆中为中心的兰州-榆中-兴隆山高原训练群落,适宜开展阶梯式高原训练;加快兴建榆中亚高原训练基地。  相似文献   

8.
高原适应和高原训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关于高原训练和高原适应的有关文献,认为高原训练并不象人们期望的那样,总能给运动成绩的提高带来好处,操作不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世居高原的云南省自行车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原训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世居高原的运动员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有着不同的训练特点。本通过对云南自行车运动员在昆明的高原训练、“高高交叉”训练、“高低交叉”训练,以及下高原的时间间隔和下到平原参赛时的训练安排进行研究,为今后自行车运动员更好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江苏省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赛前期高原训练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教练员科学安排比赛周期,进行运动监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备战第11届全国运动会6名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于平原、亚高原、高原期间及不同训练负荷阶段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1)亚高原、高原训练初期,晨脉极高值现象的出现主是非训练因素所致。(2)亚高原、高原训练初期安排有氧耐力训练和低负荷集体跑(如8km)符合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对于初上高原、亚高原的训练安排具有指导意义。(3)初上亚高原和高原,由于训练环境的改变(高原脱水、低氧刺激下肾脏分泌EPO增加)引起运动员血红蛋白值的升高。(4)大负荷训练阶段,个别运动员Hb值不降反而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针对其的训练负荷量不足所致,在此训练阶段应差别对待。(5)在高原训练前从海拔高度上我们采取了从"平原—亚高原—高原"这一海拔递进过程,在训练方式上我们安排了"有氧耐力训练—有氧耐力基础上的无氧耐力训练—耐力和速度训练"这一训练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辅助训练手段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丰富,高原训练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讨论了从高原训练到亚高原训练HiLo到IHI到LoHi各种训练手段发展的基本思路,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了各种训练手段的利弊。  相似文献   

12.
高原训练是指利用自然环境中空气内氧含量较少的高原地带进行系统训练的过程。其方法原来是长跑教练员根据赛事安排地点位于高原地带的情况而提出来的一段时期的高原训练。根据海拔高度相对分为三种类型的高原训练法,分别为亚高原训练:海拔在1600~2000m之间。  相似文献   

13.
从2006年1月到北京奥运会,为备战比赛,周春秀共进行了6次高原训练。其高原训练结构由3部分组成:平原训练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赛前训练阶段。3个阶段相互支撑,互相依托,整个训练环环相扣。6次高原训练结构清晰,总体效果显著。6次都是倡导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全面探索高原训练方法平原化手段,基本形成了适合周春秀个体特征的高原训练方法组合和综合性的高原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原训练已经应用到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奥运会比赛项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年来世居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部分研究进展,包括对世居高原运动员机能特殊性的概况,并着重论述了世居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研究现状及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将来值得研究的方向。以此为世居高原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汪洋 《福建体育科技》2010,29(3):17-19,23
本文主要对马拉松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测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在亚高原和平原大运动训练后PH值比较也无明显差别;2)强化训练后PRO排泄量明显高于一般训练后,比赛时PRO值最高,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3)亚高原训练的测试表明,运动员在亚高原期间,血尿素氮值普遍高于平原值(P〈0.01)。与初上高原相比,随着机体的快速适应,血尿素氮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海拔较高、起伏较小的大片完整高地称为高原。高原高度划分为(胡亦海2001):超高原2400—3000米;准高原2000—2300米;亚高原1800—2000米。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称为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17.
付善民 《体育世界》2013,(12):80-81,77
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对高原适应的生理机制进行了阐述,对高原训练法的三种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海拔高度、高原训练的周期和每天的高原暴露时间,提出了进行高原训练应注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原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运动训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目前已经成为中长跑项目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之一。但是高原训练在我省中长跑项目的训练中过去是个空白。本文以我省女子中长跑队几次高原训练的经验与教训,探讨高原训练的组织与实施,使我省的中长跑教练更好地掌握这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拉松运动员李柱宏亚高原训练期生化指标的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拉松运动员李柱宏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在海拔1 750 m的兰州愉中亚高原进行了为期4周的针对性训练,为了解李柱宏在亚高原训练中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程度,掌握亚高原运动训练的规律,对李柱宏在亚高原不同训练负荷阶段尿常规指标和部分生化指标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发现:不同运动负荷和强度对红细胞数无显著影响,大运动量训练可使血清尿素氮和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睾酮和皮质醇比例明显升高,运动后恢复正常;运动负荷前后尿比重、酮体、亚硝酸盐及白细胞无显著变化;运动后尿蛋白、隐血、胆红素、尿胆元水平上升.说明通过生化指标的检测与分析发现.亚高原训练能对运动员的机体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对运动员的训练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