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中国,能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了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双方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在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时而合作。时而斗争。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双方的分歧是无法弥合的。这就注定了国共两党不可能在合作的条件下完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本文试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全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一共进行过两次合作,每次合作在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党组织上的发展, 为工农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迅速走向高潮,为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现在我们期待着国共的第三次合作,虽然前景不容乐观,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只要国共两党都从大局出发,求同存异,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进行对话和和解,第三次国共作就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一共进行过两次合作,每次合作在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党组织上的发展,为工农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迅速走向高潮,为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政冶地位,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现在我们期待着国共的第三次合作,虽然前景不容乐观,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只要国共两党都从大局出发,求同存异,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进行对话和和解,第三次国共作就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大量参阅了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有关“第一次国共合作”研究的新成果,围绕“中共二大前国共有无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形式的评价”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三个主要争论问题做了述评,认为:中共二大前国共两党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但只是一种不自觉的、党派性不明显的合作,是一个从不合作到酝酿合作的认识转变过程;“党内合作”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本形式,在国共合作之初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应当适时地采取“党外合作”形式,这样会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合作是有条件的,在其原有的内外条件都发生变化后,“党内合作”的形式就成为双方的桎梏,使双方无法化解发展变化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这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是采取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形式,即在保持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对于这种合作的形式,从提出国共合作的问题开始,直至国共合作破裂,党内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当年曾参与制定和执行这种党内合作政策的  相似文献   

6.
刘世斌 《中学历史教学》2006,(1):29-31,67,68
[专题解读]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1936年,国共十年内战;1937-1945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1946-1949年,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1949-1979年,国共两党长期对立:1979年以后,国共关系缓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复杂形势,在共产国际的倡导和孙中山的推动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党内合作是根据国共两党实际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合理选择,但由于国共之间存在着阶级性质的差异和指导思想、道路选择等方面的分歧,这种合作形式又具有局限性,不但从一开始就受到两党各自反对力量的阻挠,而且为后来国共合作的破裂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于国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国民党确立了新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完善了国民党党部组织体系,组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提高了国民党的整体军事实力。与此同时,于中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争取到了部分革命领导权,为以后共产党独立开展革命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以中国国民党领袖权威的身份,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合作形式、合作的政治基础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他采取以国民党为中心的非平等合作形式,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同时,他使两党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个人的政治权威,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排他趋向和功利主义色彩,其政治纲领与中共的主张存在鲜明的分歧。因此,国共合作伊始就潜伏着若干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以中国国民党领袖权威的身份,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合作形式、合作的政治基础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他采取以国民党为中心的非平等合作形式,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同时,他使两党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个人的政治权威,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排他趋向和功利主义色彩,其政治纲领与中共的主张存在鲜明的分歧。因此,国共合作伊始就潜伏着若干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党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经验陈宝松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直持续了八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国共两党虽曾多次发生分歧、磨擦乃至武装冲突,但国共合作并没有破裂;国民党虽曾极力试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不仅没有削弱,反...  相似文献   

12.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强调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国民革命的客观需要,也是国共两党在共同利益与需要的基础上的自愿结合;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后破裂,则是国民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更是国共两党从其阶级利益出发、互逆而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核心凝聚力和整合作用。在合作的形式问题上,国民党赞同党内合作形式,中共内部却对此产生了歧异:教条化马克思主义者倾向此方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则对此提出了异议。对教条化马克思主义者党内合作意见的抵制是李达脱党的主要原因。最终,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导致机会主义泛滥于中共党内,使中共忽略了对自身独立性的坚持,助长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间接造成了国共统一战线的破裂。中共从此走上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征程。  相似文献   

14.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加快了合作的步伐。7月15日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了抗战态度。8月22日,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这次合作具有如下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依据若干重要历史资料,重新审视国共“党内合作”的维持与破裂是非常必要的。国共“党内合作”关键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国共合作的“唯一形式”,而非“最好形式”;国共“党内合作”得以在“病态、中维持,在主观上共曾际的“坚持”和在“挤柠檬汁”理论指导下采取机会主义的平衡策略是根本的和直接的原因;国共“党内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决定了合作的历史阶段性,不应过分强调国共合作破裂的个人责任。  相似文献   

16.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李大钊与丁惟汾作为国共两党在北方的主要领导人.共同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了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合作;大力发展国共两党在北方的组织,扩大了两党的力量和影响;反对右派的分裂活动,维护国共合作的大局;领导北方人民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运动,推动了北方革命高潮的发展。但是,由于所代表的阶级、思想上的差异,两人在合作中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并直接影响了北方国共合作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携手,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近年来,随着连战、江丙坤和吴伯雄等国民党高层领导相继访问大陆,国共两党的关系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2008年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动,国民党重新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政权,海峡两岸对国共第三次合作和国家统一有了更多的期许。所以,国共合作与祖国统一不仅是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自然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当然,与两次国共合作密切相关的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考生也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研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问题,仅注意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的情况是不够的。不全面准确地了解国民党人的思想状况,不可能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结论。毫无疑问,国共第一次合作能够建立的基本前提是,国共双方对中国革命有基本一致的政治主张。要达到这一步,除了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将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之外,国民党人的思想水平也要有所提高。显然,努力考察国民党人思想进步这一过程的工作,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伐"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有共同历史记忆的重大事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以北伐记忆的方式加以重叙,成为抗战动员的重要历史资源。北伐国共"合作"的历史记忆,成为中共阐述联合抗战、军民协作、重建"党军体制"的有力号召;国共"分裂"的历史记忆,为抵制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斗争求合作的抗战策略提供了历史借鉴,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民族利益的政党形象;"三大政策"的记忆,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打击了投降派和取消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主张,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20.
备考复习内容: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国共关系调整的情况及结果。(1)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认识到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国共两党的努力下,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从而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2)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