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支教半年行     
我怀着满腔热情,来到了新浦区云台农场中心小学,展开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成为阳光底下为孩子们带来一点幸福与希望的支教老师。支教至今已经有半年了,这半年的支教生活,给了我莫大的收益。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使我受到了颇多的启发。在  相似文献   

2.
言宏  陈蓓燕 《教育》2010,(8):31-33
“我2007年才开始教社会学科,可以说完全是个外行人。跟着娄老师学习了一年后,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育理念,我都进步了很多。”只要一说起上学期前来学校支教的浙江省绍兴县齐贤镇中学社会教师娄琴芳,绍兴县华甫中学初三教师王伟兴的话闸子就关不上了。他告诉笔者,由于学校缺乏专职的社会教师,这门学科一直都很薄弱。没想到娄琴芳来支教仅一个学期,不仅学生的成绩大幅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也跟着水涨船高。“只可惜娄老师只支教到这个学期结束,以后再想经常向她请教问题,恐怕就难了。”  相似文献   

3.
我与先后到云南支教的好几位教师都比较熟悉,无论是已经结束支教工作返沪的,还是正在云南支教的,谈起支教云南的经历,心愿都惊人的相似:"想回云南继续工作!"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支教教师期待重回云南? 2006年9月,刚到云南德钦二中支教不久的杨敬奎给他原来工作的学校发回了一封信:"来到德钦二中支教一晃有半个多月了,我们时  相似文献   

4.
刘珂 《儿童音乐》2011,(6):52-53
最近买了一本郭声健教授和张晓敏老师合著的新书《音乐教育书简》,细细研读,受益良多。二位老师通过一年时间的通信,把一个新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知晓的方方面面都谈了个遍,既有浓浓的人文关怀,又有学术研究的求真意识,更可贵的是由于采用了通信体,读来颇感亲切。这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小米(张晓敏)是支教老师,刚刚来到陌生的学校。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在现实面前,自己的理想还能坚持多久?一年的时间,该有多少疑问,又该有多少收获!小米老师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下来,向郭老师请  相似文献   

5.
早在三四年前,“支教”这个词就撞击过我的心灵,我敬佩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离开繁华的城市去边远山区义务支教的奉献精神。去年七月,“洪啸音乐教育网站”里一群素未谋面的网友们支教的事迹又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他们都是些音乐教师,因对音乐教育的热爱,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自费到艰苦的云南山区支教,我被他们的精神深深震撼了。  相似文献   

6.
在我参加工作后的15年中,最值得我回忆的还是我当教师的第一年。 曾记得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望着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激动得心咚咚直跳,我的第一句话是:“我姓肖,从现在起小朋友就叫我肖老师好吗?”“好!”孩子们的话音刚落,突然传来一个女孩的声音:“肖老师好。”随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小姑娘扑闪着两只大眼睛,抿着小嘴正朝着我笑,我身不由己地走了过去。“你叫什么名字?”“张美艳。”多么好听的名子,我紧紧地握着她的小手说:“你好。”“肖老师好。”我转身一看,全班小朋友都在朝着我微笑。此  相似文献   

7.
微笑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笑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我们语文老师就是一个把微笑写在脸上的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劳累还是轻松,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老师总是面带微笑。  相似文献   

8.
和妈妈牵手     
"牵手"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牵手"是一种多么温暖的感受,"牵手"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和妈妈牵手,是多么幸福的一瞬。我从小就喜欢和妈妈牵手,妈妈的手掌总是软软的、暖暖的,就好像棉花糖一般,给我甜甜的感觉。和妈妈牵手,似乎变为一种习惯,无论是逛街,上学还是散步,我都和妈妈牵  相似文献   

9.
记得两年前的那一天,我是多么的欢喜,因为我也终于拥有了黑板、粉笔、教鞭,有了一大群孩子.听说做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威严".于是,为了拉开我年龄上与学生过于相近的距离,掩饰我性格上的天真、幼稚,弥补初登教坛在教学上存在的许多空白,一句话,为了叫孩子们信服我,我在课内课外板起了我本来友善和蔼的面孔.果然,半学期过后,我的"弟子"们变得服服帖帖了.路上,他们见到我,想笑,但脸上的肌肉扯不开来,因为怕我;想视而不见,又不敢,因为我明文规定:见到老师要有礼貌.于是,只发颤着嗓音,挤出一句"老师好",随即便低下头,一溜烟地不见了.有时,他们在教室门口  相似文献   

10.
徐博闻 《大学生》2014,(5):40-41
正"到暑期,无论是校园里面还是网上都有许许多多的宣传暑期支教的活动,身边的许多人就会摩拳擦掌想去山区体验一把血泪人生,都天真地认为这是锻炼自我的一个好途径,回来后又有大把吹牛的资本,还能在心中为自己记上大大的一笔——我做好事啦!可是去了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你只给你自己带来了满足,你不觉得这对孩子们自私到了残忍吗?"这是我从网络上看到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1.
我的遗憾     
正2003年9月,我到乡下的一所中心小学支教,担任该校五年级唯一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以往这个班每个学期都是学校的"文明班",而且一直以来都由支教老师任教,在学校有"支教班"的称号。我想:"‘文明班’这一荣誉决不能在我的手上丢掉。"确立了明确的工作目标,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偶然翻阅一本教育杂志,在其封面中看到一幅图片说明为"支教民工小学"的照片,总感到有些不协调.照片上是一所学校的四位支教老师与某民工子弟小学学生的合影,四位教师站在后面,满面春风;前面站了三排小学生,最前面一排的学生手中捧着衣服,我猜想,应该是这所学校的师生捐赠的吧.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孩子脸上有笑容,个别学生甚至显出极不情愿的表情.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有幸应邀参加师范同学聚会。因为同学的职业基本上是老师,席间,自然就会谈到教育和教学、老师和学生。偶有一同学发问:"我们工作二十几年,教过的学生可以说无数,但真正能被学生惦记着又有多少呢?又有多少学生还惦记着你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如一颗炸弹扔下,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酒席上的话,我尽力搜索,留下印记的却少之又少。但"老师,学生毕业了还会记起你吗"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敲击着我的心灵,让我一连几天都在思索。昨日,偶读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美文《晶莹的泪滴》,让我产生共鸣,激动不已。文中回忆,作者因家庭经济窘迫,亲戚经济也十  相似文献   

14.
<正>"不急于求成,凡事都要根据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不喜欢一鸣惊人,要为第二鸣、第三鸣留有余地。不跟风,有自己的主见,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该做的事……"祝国强老师在《思索的轨迹》一书中这样告诉我们。合上书本,祝老师的良知教育、责任感、危机感与进取心、教材解读、命题研究等有关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如一段美妙的音乐弥漫在我的脑海。作为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祝国强老师从事教学工作近四十年,带领浙江政治学科、政治教师队伍迈向了新的台阶。我佩服他始终如一的认真与执着,更钦佩他所保有的珍贵的教育情怀。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课间活动时,一位班主任老师向我大诉其苦,她说:"我班的赵某某学习成绩简直是无可救药,老师、同学给他无数次辅导,他硬是就考28分,真拿他没办法.不过这孩子不讨人厌,既懂事又爱劳动,就是一学习就成‘傻子'了."我马上问:"哪一个孩子?"这位班主任老师指着队伍里一个皮肤黝黑,身体壮实,虎头虎脑的大个子男孩儿说:"就是他."多么可爱的孩子呀!我的内心升腾起一丝不安,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16.
一天早晨,我在批改学生的日记时,读到了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的自我表白:"老师,我知道您不喜欢我.我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我多么希望您能在看到我时脸上带着微笑,哪怕就一次,因为开学至今,您从来都没有对我笑过."读到学生这样真情表白的话语时,我顿时想到了自己不管是在课堂,还是课余,的确都是板着脸看他的.  相似文献   

17.
要培养好下一代,教师必须时时严于律己,事事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这一点对我们小学低年级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孩子入学非常爱听老师的话。家长常反映孩子在家会说:“你错了,我们老师是这样教的”,“老师叫我这样做的”,“不信,您去问老师”。甚至有的家长还开玩笑地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孩子对我们老师是多么信任啊!由于孩子对老师的高度信任,他们事事以老师为榜样。如一次,小朋友陈玲在校学习时呕吐了,当时我动员她回家休息。她却回答说:“我不回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您那次腿砸伤了不能走路,不能站着,却坐着给我们讲课。现在我好些了,我也要坚持上课。”又如我过去教过的学生,一天她深有感受地对我说:“您还记得一次体育课上,因您退着走,被一根木头绊跌倒了,当时您擦了腿上的血,咬咬牙,掸去身上的灰又继续上课的事儿吗?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哩。在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起这件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为基本理念,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那么我们音乐教师怎样才能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李春华 《上海教育》2007,(6B):32-33
我与先后到云南支教的好几位教师都比较熟悉,无论是已经结束支教工作返沪的,还是正在云南支教的,谈起支教云南的经历,心愿都惊人的相似:“想回云南继续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新学期,我申请来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开始了我一年的支教工作。上完第一堂支教课后,学生们热情地围着我,对我说:“老师,您下次再来给我们上课!”那真挚的话语让我一直无法忘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逐渐了解了这里的孩子。这是一群来自各地的农村孩子,由于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