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乐记》中提出的“乐记”的教育方式入手,并着重对它的“乐教功能”,“乐教本质”与普通高校大学的音乐教育和对社会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从“乐教”的功能、本质引申到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美和用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社会。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占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乐教”是其教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孔子“乐教”思想不仅主宰了中国整个封建时期的音乐思想,对中国当代音乐教育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乐教”思想 孔子的“乐教”思想并未形成专门论著,只散见于《论语》等孔子学生编纂的论著之中,但从其中可以看出孔子乐教思想的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言”,它不分国家、民族、语言。通过音乐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先秦儒家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概括起来主要有促智、怡情、辅德三项功能:  相似文献   

4.
这所学校的历史很特别,它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因为这里是殷商王朝的宫殿宗庙区,而殷商王朝的王公贵族学校"瞽宗"就位于"宫殿宗庙之阳",所以,小屯教育集团说它们位于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公办学校所在地,而著名历史学者王立群教授对此予以首肯.  相似文献   

5.
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教育中,“乐教”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从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理论入手,从“乐教”的角度分析探讨儒家的音乐思想,并将其引入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提出在普通高校应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的观点,试图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6.
夏商周三代,礼乐教化的主要目的都是培养与血缘宗法等级奴隶制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夏商时期原始的混为一体的“先王乐教”在西周时期已初步分化为“礼教”、“乐教”、“诗教”三种形态:“礼教”指与宗法等级政治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化、艺术化的教育;“乐教”即《周礼》所说的“乐舞”之教,主要是指音乐与舞蹈教育;“诗教”指《周礼》的“乐语”之教,“六诗”之教。可以说,西周礼乐教化观念已达到充分自觉的程度,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对贵族子弟和国民进行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乐教思想作为其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音乐社会功能及教化功能的重要途径。孔子乐教理论虽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然其乐教理论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仍有着较为积极的方面。本文通过五个方面阐述孔子主要的乐教思想,希望对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俊梅 《儿童音乐》2013,(11):52-53
我国的文化传统,对于“乐教”的重视由来已久.乐的德性功能,比艺术本身更为重要.远在西周,当时的音乐教育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乐德”即“中、和、祗、庸、孝、友”,“中”,犹忠也;“和”,刚柔适;“祗”,敬也,“庸”,有常也;“孝”,善父母曰孝;“友”,善兄弟曰“友”.“乐德”主要重于伦理道德,是音乐政治教化功能的体现.“乐语”,主要指诗乐教学,诗歌弦诵,以合礼仪;乐舞则以六代乐舞为主,兼习小舞.  相似文献   

9.
“唱”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从远古时期开始,“唱”就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先秦时期,“乐”原有的自在发展状态开始受到意识形态的人为解构,逐渐失去了它原始存在的独立性,逐步社会化为一种思想附属物,而乐教思想对早期戏曲形式中“唱”的艺术轨迹在主观上进行了诱发和引导,通过“乐化”的形式来传达“礼教”的思想,从而使前戏曲时期中的“唱”具备了合理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安定先生对音乐情有独钟,他在讲课之余为朝廷定乐、制乐,并写有重要影响的数部音乐专著.他十分重视礼乐对人的深刻的感化作用,并试图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素质.安定先生的乐教不是单一的,他把礼乐教育与歌诗等活动与投壶、习射等游戏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乐教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的全面兴盛是从西周开始的,而对周前的教育状况及其观念人们却难以把握,导致了许多教育思想在源头上的模糊不清。其实殷商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为西周教育的全面铺开做好了准备。殷商时期出现了“习与性成”、“惟学逊志”、“敩(教)学半(教学相长)”、“法圣师古”、“学在生活”、“尊师重教”的教育理念,而这些理念无疑又是后来某些教育思想的源头,中国的礼乐文明也在商朝后期的周原上崭露曙光。  相似文献   

12.
西周乐教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独立完善的乐教制度,它不同于现代意义的音乐学科敦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通才式教育,西周乐教是对此前上古时代音乐教育的理性反思,本文拟从史学的角度分析西周乐教的形成,内容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有关教育史、体育史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学校体育产生于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起源于清末时期的京师大学堂;我国最早设立体育专业的学校是清末时期的"中国体操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乐教传统始于周朝。乐教重视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对人们的政治教化作用,激发人的情感,能促进人们健全人格的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激情教学将音乐引入课堂,是传统乐教理论的现代运用。乐教理论对思政课激情教学的艺术形式和开展方式等方面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汉津为北宋后期雅乐乐律的制订者,根据其雅乐乐律所制作的雅乐当时称之为《大晟乐》,又被以其名字命名为“魏汉津乐”,具有极高的地位。其雅乐乐律理论主要有两点,一是“身为度”,二是“中正律”。其雅乐乐律理论不仅受到当时一些人的批判,也受到后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通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来展示音乐的美,形成了以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为核心内容的音乐教育观,包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智力结构、伦理结构的建构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探究对象,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化身。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音乐工作者,在学生音乐教育启蒙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其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相当重要。丰富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对音乐技巧的掌握,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同时,音乐又是有着深远意义和明确目的的实践活动,这突出表现在音乐的社会功能上。我们常常用“真、善、美”来形容社会和人,可以看出,关和善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从音乐的特征、功能,尤其是音乐教育角度出发,论述音乐、美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礼乐文化发展到周代,达到了鼎盛。周续殷礼,祭祀在礼乐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祭祀活动不断发展,逐渐程式化、秩序化,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具有象征性。这在周代的乐舞艺术和青铜艺术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和实施途径,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的全面发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基础。从本质目的上来讲,其实音乐教育与“三生教育”都在于追求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因此,我们可以说,音乐教育同时也是“三生教育”不可或缺的实施途径之一,是促进“三生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完善三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0.
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处于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西周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厘订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周公的这一“礼治”为西周的法律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各方面的指导,成为西周最重要的立法活动。“以德配天”、“亲亲”、“尊尊”作为西周的法律指导思想,不仅为周王朝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且为以后中国法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