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澜  夏云 《新教师》2024,(2):19-20
<正>教育信息化专家黎加厚教授在《现代极简教育技术》一书中提出了“极简教育技术”的理念,它并不特指某种技术,而是教师利用工具辅助教学的一种思路。极简教育技术的四大基本原则为:以人为本、至简为纲、设计导向、实干为要。校本研修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是教师培训研修的主要方式。极简教育技术的理念在本质上与校本研训的设计要求有着高度的切合性。文章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分析校本研训的现有痛点,以极简教育技术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校本研训进行深度融合,探寻优化校本研训活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校本研训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勿视的一项工作,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基础,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抓手,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一、校本研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校本研训并没有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也没有充分发挥出特有的效益,绝大多数学校的校本研训缺乏相应的目标、计划、内容、模式与评价,没有跳出“教研活动、教师培训、课题研究年年搞,教学能力与水平难提高”的局面,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本研训缺乏明确的目标。校本研训是以学校为研训基地,以本校教师为研训对象,紧密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利用校…  相似文献   

3.
马容升 《教育》2015,(2):32
校本研训,突出以校为本,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合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校本研训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学校特色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理论指导,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对经验的积累。学校要有效利用校本研训,引导和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热情,通过自主学习、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专家引领的方式,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何有效利用校本研训,构建特色师资队伍,正是作为教育者需要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校本研训是把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结合在一块,以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最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校本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体现,校本研训运行管理网络就是为确保校本研训顺利进行的一种组织保障体系。有了这种组织保障体系,就能使学校教学研究活  相似文献   

5.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灵石县静升中心学校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坚持贯彻校本研训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校本研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校本研训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校本研训。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四同四互”教学研究。即:在同一天、同年级、同科目、同内容,进行互讲、互听、互说、互评活动,实行大校集中,  相似文献   

6.
刘大梅 《教师》2010,(30):25-28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已成为各学校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手段,“研训一体化”也成为实施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的专有名词。研训为何要一体化,如何实现研训一体化,研训一体化怎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是各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将结合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博才学校研训一体化的具体操作与实施情况。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7.
第一部分 校本研训规范 校本研训是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汁划”,全面提升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校本研圳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依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1999年第7号令),大连市教育局《关于“十一五”大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方案》,按照《大连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和《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中心“十一五”研训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相似文献   

8.
教师进修学院作为一个地区的专门研训机构,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专业引领基层学校校本研修的职责和使命。而教师进修学院能否出色地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主要取决于研训人员专业引领的意识和能力。研训人员要从区域实际出发,针对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需求,创造性地开展专业引领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校本研修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任何一项改革中都起关键作用,提高教师质量和积极性就成了关键因素。大连地区整体推进的教师教育改革策略包括构建“研训一体”的新型教师教育机制;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大力开展“校本研训”工作;整合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实施“校际联动”;完善现代教学技术设施,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开拓新的现代化研训手段。经过实践验证,获得了初步成功,特别是整体区域全体教师的现场指导,具有一定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在广泛合作中追求教师特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实推进校本研训是促进课改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找准校本研训的着力点,是学校课改工作的有效“抓手”,我们将在“校本研训”这个栏目里,陆续刊发一些如何“找准校本研训的着力点”的文章,以供大家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有效的校本研训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将有益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有效教学的保证。校本研训活动有效地开展,研训内容起着导向作用。我校确定了以“理论学习、师德修养、教学研讨与反思、现代教育技术”等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研训主题,让它成为校本研训活动的核心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伴随着新课改而诞生的校本研训机制是一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型培训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健全制度,为校本研训提供组织保障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学校贯彻落实课改核心理念的同时,应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校本研训制度:1.建立听课制度,着眼整体,"视""导"结  相似文献   

13.
陈健 《教书育人》2012,(5):31-32
我们立足本校实际,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以教科研为先导,素质教育为核心,教学课例分析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搞好校本研训,发挥校本研训作用,提高校本研训管理水平,探索一条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让学校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实施教师校本培训,能有效解决教师培训中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和谐发展,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其基本模式是“学校主体、教师为本、企业参与、研训一体”。在校本培训中,应强化教师的发展意识,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做好校本培训的规划;创造条件,调动企业积极参与;丰富校本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5.
"合作竞研"为我校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出的校本研训活动形式,是学校培训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合作竞研"指学校组织教师以年级组、竞赛团队或外出观摩团队为单位在一种全新的竞相研究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活动,以达到创新校本研训、提升每位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深入,“教育优先发展”“强国必先强教”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现实要求和必由之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融培训、教研、科研为一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校本研训制度也得到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同。  相似文献   

17.
校本研训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策略和有效途径,就在于它鲜明的"校本性":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一切从教师实际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校本研训,解决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完小校本研训由于师资条件较弱、教学软硬件资源配置较低,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如何提高校本研训的实效性?校本研训如何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目标和需求?这成为农村完小近年来潜心研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个人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校本研训作为教师提高、发展,进而提升学校价值的载体,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新型的学校研训方式,它发挥的作用大小、实效性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校本研训的管理。校本研训中涉及两大领域,其一是参与校本研训的人员构成,其二是校本研训活动本身的模式选择和实施过程。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适时、适当的管理,会使校本研训的作用倍增。  相似文献   

19.
校本教师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心下移、阵地前移,“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理念在广泛的传播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之中。形成自主意识、提高专业化水平、生成教育智慧、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校本教师教育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所制订的“校本教师教育内容、措施、制度”构成了校本教师教育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校本研训,成为现阶段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融合互动的新载体。从校本研训活动形式出发进行原点追问,探寻校本研训的根本——为了儿童,必须先成长教师。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样"四个问题的追问出发,展开丰富而有深度的校本研训,继而链接研训中教师和儿童的诸多追问,建构了接地气、易操作、成效显著的"4+X"校本研训模式,并赋予诗意的表达——只拣儿童多处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