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魏敏  胡振华 《科研管理》2006,40(11):67-84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赋权,借助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模型,对湖南省2000-2015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度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前者明显快于后者,两系统时间性协调存在不均衡性;从结构功能看,两系统相互作用不明显,整体功能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从动态趋势看,两系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但协调类型从城镇化滞后转变为产业结构滞后;各市协调发展度存在不均衡性,东部城市远高于中西部城市。  相似文献   

2.
基于系统论与协同学理论,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引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度水平计算模型,对湖南省2000-2017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情况进行实证。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上协调性不同向,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明显较高,而产业结构演变综合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导致两者发展轨迹出现明显逆向演变现象;在速度维度上协调性不同步,两系统增长速度之间相关性不够强,在演变速度上没有实现协同发展;在结构功能上互动性不够强,两系统发展比较缓慢,整体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相互作用不明显,协调发展度偏低;在演变趋势上可持续性不明显,两者协调发展呈现较好势头,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但其协调状态演变趋势可持续性不明显;各市协调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呈现从东向西递减态势。  相似文献   

3.
构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赋权,得出2001-2011年兵团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综合得分,再根据计算出的城镇化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综合得分基础上,运用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兵团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协调发展等级连续提升,但协调类型从城镇化滞后转变为产业结构滞后,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指标赋权,引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模型,利用相关历史数据,对中国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各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各省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不稳定,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略高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总体较好,但仍有待提升,离优质协调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呈现从东至西递减现象。  相似文献   

5.
任成 《科技与管理》2014,16(6):18-22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综合评价江西省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江西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整体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西北部城市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从两大子系统内部差异探寻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失调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熵值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法,着眼于研究2002-2011年西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水平。根据研究数据分析显示:总体上,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度较低,城镇化发展较为超前,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度、协调发展度呈区域不平衡现象,工业发展好、城市规模大的城市,其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度较好,而工业发展较为薄弱、城市规模小的城市,其协调发展度较差;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度、协调发展度呈收敛趋势。文章就此提出政策建议,认为应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工业、推进大中型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阐释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两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新疆2000—2012年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超前于工业化且两者都不高,但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工业化弹性系数为0.9991,且两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2000—2005年的高耦合度是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协调性较低,2005—2012年两者耦合协调性过渡到中级协调状态,并逐年缓慢递增。在未来十几年内,新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仍将保持稳步提升的趋势,并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法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运用协调度模型对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度量.结果表明:(1)近五年两系统间协调度平稳,无显著变化;协调度大于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整体协同效应有待加强;(2)沿海地区省际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多数为海洋科技滞...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的定量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9,(3):75-79
以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CRITIC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该区域各市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变化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北京以绝对优势保持领先;生态环境指数略有波动,区域间差异不大;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增长,但河北大部分城市还处于低度协调状态。最后从河北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津冀合作共赢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8—2014年西部地区相关数据,从产业结构演变及其与城镇化的耦合度等方面分析其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支持城镇化发展差异显著,其中,第二产业贡献最为显著,第一产业贡献最弱。从三次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度看,第一产业与城镇化由基本协调变为严重不协调,而第二、三产业与城镇化由基本协调转变为优质协调。基于此,从产业转型升级与特色产业打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各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99~0.654之间,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整体显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以及“高高—低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性。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科技创新支持、环境规制、区域城镇化率等因素对我国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据此,基于这些驱动因素的异质性影响,提出了促进区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宇杰  陈志刚 《资源科学》2012,34(5):889-895
以江苏省为例,分别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2009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两者的时间变化和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大致表现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从空间特征看,江苏省各个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总体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聚集特征,同时也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宪恩  王寒凝  夏菁  赵婧辰  段海燕 《资源科学》2016,38(10):2001-2011
国家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征因各国工业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典型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演进趋势,可为其他国家未来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美国、日本等8个典型国家为例,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1961-2011年的国家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1年期间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工业化完成国家经历了完整的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现明显的“U”型变化趋势,而美国、法国等后工业化国家因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处于“U”型曲线右侧的上升阶段,埃及、马来西亚、泰国等前工业化国家因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而处于“U”型曲线左侧的下降阶段。各国因工业化开始时间、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差异,其协调发展度谷值时间和谷值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对甘肃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构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2000—2012年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并根据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近10年来,甘肃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发展处于失调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究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从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及对外开放5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对2010—2019年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发展态势良好,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北低、中高、南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湖北的耦合协调水平较高且成为唯一良好协调型地区;山西的耦合协调水平最低,一直处于过渡阶段;河南、安徽、江西和湖南的耦合协调类型逐渐演变为中级协调。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增加科技创新要素投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等促进中部地区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对于解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耦合视域下解构城镇化内部协调发展机理,利用计量模型和空间分析工具,对2014年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城镇化内部各维度指数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城镇化指数差异最明显,生态城镇化指数差异最小,经济和土地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差异基本一致;②综合城镇化指数呈现出“核心-外围”分布格局。由于城镇化市场机制不强,产业梯度差异较大,公共服务投入悬殊,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城镇化发展“涓滴效应”不强;③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东北部高-南北两头较低”的分布格局。东北部地区城镇化各维度指数都较高且差异较小,南部地区城镇化各维度指数差异较大,北部地区各维度指数都较低。立足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建议增强城镇化市场机制,打破地区分割,深化产业的上下游和区域合作,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值在0.34~0.70之间,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均值处于0.20~0.60之间,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③黄河流域超过78%的地级市为生态滞后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④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对于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摆脱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构建了科技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耦合协调系统,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从投入产出、实力效率角度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以 2012-2019年湖南省相关数据开展实证研究, 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产业的创新协同度进行测度, 同时测算科技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七大子行业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当前科技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耦合协调达到“中级协调”区间,科技服务业实现快速提速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各子行业中, 科技服务业与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子系统耦合协调度达到“中级协调”区间,与其他子系统的协调度仍处于“初级协调”或“勉强协调”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