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笑 《陕西教育》2009,(7):103-104
本文主要探讨了"神似"观点与文学翻译.文章首先介绍了神似的渊源以及不同翻译家对"神似"的理解.继而阐释了文学翻译中的"神似"和"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应力求形神兼备,不能两全时则要力争神似.之后论述如何在翻译中做到"神似",以及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吴炯 《考试周刊》2014,(16):85-86
文学翻译中提倡的"神似论"同样适用于科技翻译。科技翻译并非逐字翻译,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境和精神,有时需要摆脱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达到"神似"境界。本文列举了一些科技翻译实例,提出了几种翻译策略,以求科技翻译达到神似的效果,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3.
“神韵”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艺术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内容。文学翻译说到底是原作艺术意境的再现。文章主要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三方面,探讨张谷若先生对《还乡》原著美学意韵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重在艺术地再现原文的美和神韵.通过赏析翻译名家郭沫若和郑振铎的译作,可着力探寻翻译中的美学精神.文学翻译应着力把原语的美转化为译语的美,力求保持原作的神情韵味.  相似文献   

5.
詹小毅  李京 《海外英语》2013,(1):157-158,161
傅雷的神似论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次将中国的传统美学和中国的翻译理论相融合。然而大家看到其理论突出贡献的同时,却未注意到神似论的不具体、不实用等方面存在的小问题。其实,神似论就是美的一个再现的过程。该文立足于此,从中西美学的角度出发,再读傅雷的神似论。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描述了神似论的审美思维过程。得出了神似论可以量化分析译本的四个美学层次。然后探讨了审美再现和移植过程。得出了,我们可以用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策略去实现美的移植和再现。总之,在美学的视角下啊,神似论神韵十足。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重在艺术地再现原文的美和神韵。通过赏析翻译名家郭沫若和郑振铎的译作,可着力探寻翻译中的美学精神。文学翻译应着力把原语的美转化为译语的美,力求保持原作的神情韵味。  相似文献   

7.
论文通过研究我国文学翻译家江枫有关雪莱诗的歌翻译作品,结合他的诗歌翻译标准及技巧,深入研讨了他在诗歌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诗歌,形似而后神似"思想,探索出其诗歌翻译作品中蕴涵的美学原则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傅雷先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留下十分宝贵的遗产 ,其译本文辞优美 ,词语朴质 ,流畅晓达 ,典雅传神。傅雷先生在翻译上倡导“神似神韵”说并以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便将艺术界的术语"形似"和"神似"借来作为翻译的两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此后,神似派和形似派展开了一场"激战"。"形"和"神"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两者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只有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译文才能更加如实地传达原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更加有效、更加贴近原文的翻译途径。等值翻译论揭示的翻译原则、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翻译评估等可以实现翻译转换的最大等值,实现翻译的最佳功效。在文学翻译中,它要求从神似着眼,从形式入手,最大限度把原文语言的言语特征表现出来,达到‘神似形式浑然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对傅雷的"神似"说还缺乏足够的关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文章考察了傅雷有关翻译的论述,着重探析"神似"说的内涵、"神似"说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神似"说的理论意义。结果发现:傅雷的翻译思想以"神似"为主线,以艺术修养为根本,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渊博的常识为基础,揭示了翻译作为暴力工具和抵抗工具的两面性,对翻译研究的诸方面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对傅雷的"神似"说还缺乏足够的关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文章考察了傅雷有关翻译的论述,着重探析"神似"说的内涵、"神似"说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神似"说的理论意义。结果发现:傅雷的翻译思想以"神似"为主线,以艺术修养为根本,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渊博的常识为基础,揭示了翻译作为暴力工具和抵抗工具的两面性,对翻译研究的诸方面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A3):10-11
文学作品承载多种信息,因此文学翻译中存在信息难以保真的问题。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国内主要的四种翻译原则,即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傅雷的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说,并提出了信息保真的原则,即忠实原则和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14.
试谈翻译中的寓“神似”于“形似”于崇洛,于立亭严复在译《天演论》的实践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理论,鲁迅先生则主张“直译”,傅雷从亲身体验中又以“神似”立论。实际上,当译文能比较完美而又恰切地传达出原文的神韵,不管“意译”还是“直译”都可视为翻...  相似文献   

15.
中英文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因此在汉语和英语互译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译的情况,特别是在两种语言的文学翻译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在翻译实践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一直是译者们信奉的标准,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存在太多“不可译”的现象,如果盲目地遵循严复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在英汉互译时,文学作品中诸多不可译现象的存在说明绝对“忠实”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神似”翻译理念为译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做到传神、达到“神似”才是译者们应该遵循的真正标准。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形”和“神”,以做到形神兼备为最佳,也即在正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传达弦外之音,这也正是翻译中最大的一个难题。翻译家和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所译沈复的《浮生六记》就很好地做到了形似和神似的统一,无论是从语言的选择、篇章的理解到情感的再现和意境的重铸都译得丝丝入扣,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本文欲从“传神”的角度分析林先生所译《浮生六记》所体现出的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绘画艺术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拘泥外表形似,而更强调神似。形似只有外表的逼真,神似才能表现内在的本质精神。注重神韵也为近现代其他画种所汲取,成为民族绘画的只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8.
"Philosophers among the Carrot"在写作的语言上极其艺术化,其风格化的特点要求在翻译该文时,要精心选择翻译策略,以保持原文的神韵与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9.
英汉互译中需要转换的对象不是语言单位预先规定的意义,或孤立静止的词典释义,而是上下文语境中的变通意义,即词典释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下产生的动态的相对价值。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变通既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也是非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同单纯的"形似"相比,"神似"无疑更可取。  相似文献   

20.
英汉互译中需要转换的对象不是语言单位预先规定的意义,或孤立静止的词典释义,而是上下文语境中的变通意义,即词典释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下产生的动态的相对价值。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变通既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也是非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同单纯的"形似"相比,"神似"无疑更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