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英汉互译中需要转换的对象不是语言单位预先规定的意义,或孤立静止的词典释义,而是上下文语境中的变通意义,即词典释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下产生的动态的相对价值。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变通既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也是非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同单纯的"形似"相比,"神似"无疑更可取。  相似文献   

2.
语言之间存在不对应性是很自然的现象。翻译的目标不是字面上的对应。汉英互译过程中,真正需要转换的对象不是语言单位预先规定的意义,或曰孤立静止的词典释义,而是上下文语境中的变通意义。  相似文献   

3.
商务英语词典中词目释义离不开翻译,其翻译的侧重点是是使英语词目与汉语释义等值。这种语言符号间的对应物不仅影响到译者对原语语用意义的正确读取,而且直接关系到词典的质量。文章通过探讨商务英语词典中词目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旨意在于指导商务英语词典的词目翻译,提高该类词典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4.
双语词典词目释义离不开翻译。这种语言符号间的对应物直接影响到词典的质量。研究汉英语文词典释义方式有助于提高词典编纂水平,为词典评论提供依据。汉英语文词典词目翻译有自己的特点,词目翻译也有相应的规律。以现有的大型汉英词典词目对应词为例子,归纳出词目翻译的一些常用方法,并提出词目翻译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左传果 《海外英语》2012,(2):255-256
词典提供了英语词汇的基本意义及主要的引申义。然而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受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因素的影响,有时蕴含了偏离词典释义的具体而灵活的理解。该文试从语境理论的角度分析英语抽象名词从"词典释义"到"语境义"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释义是词典编纂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揭示和表述语词的意义。其中多义词的解释和辨析是词典编纂的难点,同时也长期困扰着词典用户。从语用学这个学科角度来讲,上述问题应归结于多义词语义的不确定性。因而,本文以词典释义中的语言释义为参照点,以语用释义为研究导向,阐明学习词典中多义词及其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基于此,分别以《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中的"意思"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中"mean"为个案,探讨分析了学习词典中的语用释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发现,这两部主流的汉语和英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中均没有呈现能够区分多义词词义和用法的语用释义成分。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的英译汉练习译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或生硬晦涩。影响译文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对原文理解不透、汉语表达能力低。过分依赖词典的汉语释义以及受原文句子结构的限制等等。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英译汉须注意的几个基本方面,也就是英译汉的“三忌”。1.忌望文生“译”对原文进行透彻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和关键,没有正确的理解便谈不上正确的表达。由于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有许多相似的方面,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便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然而,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英译汉时就要注意词语的不…  相似文献   

8.
我国"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必须具备的先发优势。文化交流的基础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以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为基础。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通过考察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探索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归化和异化作为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有效地处理了翻译中的文化现象,但对翻译中由于语言自身(字形、语音等)造成的绝对不可译性,如双关语、言语幽默并不能妥善应对。变通是翻译的基本属性,在文化翻译中协调辅助归化和异化策略,让严格意义上的不可译性变迁为有限度的不可译。从此意义上讲,变通是文化翻译的又一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等值与等效的角度分析了英汉文学翻译的难译性与可译性,并通过译例阐明了英汉文学翻译中汉语生命力的体现与表达是翻译艺术再创作的重中之重。旨在指导译者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在翻译中活化语言,活化文学,从而把文学翻译发展为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关联理论原则,本文试图阐述要提高翻译的效度和信度,必须使译文尽量向原作趋同。翻译的趋同性是由语境的动态性质决定的。趋同可分为语义趋同和语用趋同,译者应尽力做到语用趋同。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根据关联理论原则,作者试图论述要提高翻译的效度和信度,必须使译文尽量向原作趋同。翻译的趋同性是由于语境的动态性质决定的。趋同可分为语义趋同和语用趋同,译者应尽力做到语用趋同。  相似文献   

13.
传统翻译观以原著和原作者为中心,以语言的转换为核心,忽略了译者的创造性。依据互文性理论,也是基于翻译活动本身的特点,译作与原作之间必然具有互文关系,而译者是最活跃的因素,起着最积极主动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三层主体性角色:读者,阐释者和再创作者。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翻译文本根据其具体的内容、题材、体裁以及译入语受众群等等的不同,对于翻译的忠诚度要求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不能只是简单地分为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本质也决定了它与非文学翻译或专业翻译的区别。以文学翻译为对象,探究译者在翻译中如何把握、平衡和抉择并实践对原文本的"忠诚",有助于揭开长久以来蒙在译者脸上不公的"背叛"的黑纱。  相似文献   

1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而传统译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已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日益关注和考察的问题。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陈亦南《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分析模式看,其翻译过程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的目的、翻译策略的确定到对作品的阐释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从译者主体意识的几个表现形式中选取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文化策略来讨论鲁迅的译作《鼻子》的主体意识在译文文本选择、译介、输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鲁迅在选择译文文本时主张“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一贯主张“直译”,尤其对于文中的汉字词汇,他都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语字形。鲁迅“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与他的另一文化主张‘‘拿来主义’’在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有关《红楼梦》译本的评论很多,但多侧重于化方面。这里试从语用角度对杨、霍译本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学作品中的对话语言同样受到语用原则的约束。在翻译时,译要考虑如何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翻译中,叙述视角承载着作品匠心独运的艺术与修辞魅力。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由于忽视叙述视角特点而引起"假象等值"问题,从而形成了译文与原作在艺术效果上的鸿沟。所以,在翻译之前,译者有必要对原作的话语层特色进行深入的分析,进入叙述者的视角之中,体味语言形式与作品主题意义的关系,再现原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外翻译界一直视庞德为"叛逆者",认为其译文存在太多误译或创造性翻译,违背了翻译的首要标准忠实。然细观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有其忠实标准。在其诗歌翻译实践中,庞德努力寻求与原作诗人的心灵契合,强调诗歌语言的能量与细节来再现原作诗人的诗性体验与诗性情感。庞德的这一忠实标准与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有所出入,属于另类忠实,却不失为对诗歌本质的追求,不乏真知灼见。在此意义上,庞德努力寻求诗歌精髓的忠实再现,堪称诗歌翻译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不同译者因受自身学识、文化修养等的制约,对文学作品理解会有不同。因此,文学翻译不存在定本,任何译本都只能接近原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尽善尽美地再现原作全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