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一、“自我教育”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有可能实现。能否把我们的教育变成学生自觉的、自主的、自由的教育,这是我们教育成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 真正的教育”,并从实践出发,对自我教育的外部条件(如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 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着重强调教师在儿童自我教育能力 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如教会儿童正确利用自由支配时间,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 惯、对儿童丰富的智力生活进行必要的指导等。  相似文献   

3.
自由具有正当性,但自由是有限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自由也是有限的。其伦理学依据表现为:自由原则不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原则,人类社会中的一些制度对自由起着限制的作用,自由会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恐惧自由”心理的作用,自由原则的应用有特定的范围。就学生而言,义务教育的强迫性表明儿童自由是有限的,学校对教学秩序的需求,控制了的教育环境,学生一些要求的“无理性”,以及教师布置的作业和组织的活动决定了学生自由的有限性;就教师自由而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殊性.教育考试制度和教师特殊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自由的有限性;就家长而言,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家长没有选择的自由,在子女就学的学校选择中不少家长的自由会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对教育领域中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自由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弄清楚在哪些地方允许自由,在哪些地方则应当对自由作适当的限制,不能将自由的概念用错地方,“在不应当给予自由的地方给予了自由,而在应当给予自由的地方又往往不给予自由”。  相似文献   

4.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赋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那么,学生就能真正掌握知识.为此,教师必须转换教学视角,真正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从儿童视角进行教学.儿童视角决定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儿童视角的建立,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使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位,为学生逐渐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林鹭 《早期教育》2021,(4):30-33
幼儿自主游戏的水平高低与教师专业引领有着紧密的关系,教师的职责绝不仅在于给予儿童“消极的自由”,而应站在儿童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教育的终极意义和目标,在审慎思考与选择的基础上,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本文基于当前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寻找基于幼儿自主游戏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衔接点,并从内生发展和园本发展的视角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以期为幼儿教师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任常梅 《文教资料》2006,(9):136-137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对学生管理的人性化。“以人为本”就是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阐明了  相似文献   

8.
关注、强调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倡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家庭教育,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自我教育、孩子的自身教育。父母要通过自我教育,学会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孩子的自身教育。合格的父母需要学习。要教育家长做职业父母,专业父母,真正有能力养育孩子的父母。要教育父亲学会做"人"父,教育母亲做好孩子的第一位教师。要让家长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对教师“自我教育”的认识 1.何为教师的“自我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的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活动。而教师的自我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科知识和各种教育教学技能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过程,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相似文献   

10.
“儿童幸福”是古今中外教育者一直谈论的话题,也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以“儿童为本”,指出了儿童幸福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关注和研究儿童幸福感,追求教育的“儿童化”境界,为儿童提供生理、心理和伦理层面的幸福体验,让教育真正成为儿童幸福的来源,是教育者们责无旁贷的职责与使命。笔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谈一下“三大视角”对儿童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多元化,多渠道化。幼儿园、教师己经不是幼儿信息的唯一和主要来源,与教育一致和不一致的信息对幼儿发生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因此,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有利于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为家长提供更多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的机会,有利于帮助家长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服务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与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德育,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这是现代教育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外部条件,它只有通过学生的心理内化,即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反省、自我约束才能起作用.而爱圣洁的师爱,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牛自我教育的动力.班主任必须不吝师爱,全身心地哺育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一、以家长俱乐部为载体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倡导“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学习”的今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幼儿园需要跟进的问题。从本园对家长志愿者的调查统计来看,家长资源丰富多样,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热情也有增无减。从“课程是教师、儿童、家长全体卷入者共同创造的教育生活”这一理念出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真实问题的"父亲在场"项目化共育实践,构建了家校成长共同体的新关系和新空间,聚焦儿童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积极促进儿童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父亲在场"项目化共育实践,为家校双方提供了教育与自我教育、支持与互相支持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6.
儿童学习困难的问题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本研究在系统地分析学习困难儿童的概念、成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干预策略,为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打通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隔断墙”,实现“共育共生共长”的育人目标,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本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数据联通、可见的共育平台,通过评价这一媒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将儿童化的评价外显形式融入评价中,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体现了教育评价的诊断性、证据性和档案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人自己对自己进行的教育,即自己把自己一分为二,既当教育的主体,又当教育的对象,自己做自己的老师。2006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国中小学开展的自我教育实验,其实质是激发学生的内在要求和潜力,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法。自我教育实验既使参与实验的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显著提高,也使参与实验的教师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还推动了实验校的整体发展。自我教育实验需要教师、家长的积极配合方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理念 儿童主体发展课程基于“儿童为本”的理念,教学中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强调孩子主动学习,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倡“教”与“学”的互动,儿童和成人的共进共长。 教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儿童好奇、好动、主动探索的天性,教师与幼儿处于同一视线,理解他们的思想,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肯定他们的认知结果,承认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不亚于我们成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切机会,满足幼儿内心的真正需要。 二、树立全新的环境观  相似文献   

20.
马圆圆 《考试周刊》2012,(31):145-146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逆反心理的消极作用,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各种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并从倡导自我教育、赢得家长支持、改善教育机制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四个方面着手,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深入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