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2009,(7):6-6
近日,河南省温县各中小学校纷纷举办“防灾减灾,珍爱生命”主题安全演练活动,加强学生的自救意识和应急意识,增长他们的安全自护知识。图为温县城内小学的学生在参加灾害逃生演练。  相似文献   

2.
<正>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教育,不仅让他们学到避险的知识,还能自救和互助,并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在灾害预防和缓解影响家庭和周围的人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小学和中学防灾减灾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到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危害。一、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孩子生活阅历和经验尚浅,"5.12"四川汶川地震留下了可怕的记忆,但它也提醒我们,尽快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我们应该通过音频和图形材料,电视,听故事,歌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和安全演练,丰富孩子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0,(12):J0008-J0008
在第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守护生命与家园,我们在行动”公益活动今天在北京大学举办,旨在唤起青年学子对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关注。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在活动中呼吁,应将防灾减灾课程纳入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4.
高校灾害防御意识教育是一个关乎生命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校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课程的现状,旨在探讨通过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各种灾害事件及其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救观念,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与技能。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迫切需要广泛开展灾害教育以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更好地开展。高校灾害通识教育是实现向社会公众传播和普及防灾知识、持久有效地提升社会公众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技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教育》2009,(19)
近日,河南省温县各中小学校纷纷举办"防灾减灾,珍爱生命"主题安全演练活动,加强学生的自救意识和应急意识,增  相似文献   

6.
活动内容:减灾自救,绝处求生。活动目的:通过队会,使学生认识三大自然灾害的特征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在危急时刻的自救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护和自救方法。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2.活动前在黑板上写主题,贴好“增强自救意识,提高生存质量“!”防灾于未患,减灾于险境!”等标语。活动过程:一、活动仪式: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奏乐,出旗,敬队礼——唱队歌——请坐下。二、中队长宣布: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是“减灾自救,绝处求生”。请辅导员批准并参加我们的活动(辅导员讲话)。请××同学和××同学为我们主持活动。三、…  相似文献   

7.
《教师博览》2008,(3):19-19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精神.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预测减灾司指导下.安徽省气象局于2007年11月向安徽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农村小学四或五年级中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由省政府支持.向每一名农村小学四年级或五年级学生发放专门教材.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气象防灾减灾有关知识.并通过他们将防御知识辐射到每一个农村家庭.最大限度地扩大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普及范围。  相似文献   

8.
在幼儿园里,我们每天都会做晨操,到了小学也是一样哦,不过名称变成"课间操"了.在几十年前,爷爷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第※套广播体操"(现在已经更新到第九套啦).去问问爷爷当年做的是第几套广播体操,然后请他教你做一做吧!  相似文献   

9.
田辉  李协京  秦琳  方勇 《辽宁教育》2013,(8X):92-94
<正>一次次灾害经历反复强化着日本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常态化的防灾训练使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准确、有序的紧急避难和自救措施——日本:坚持防灾教育和训练常态化田辉日本是世界上第五大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多发国。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是日本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一次。据日本2011年年度防灾白皮书统计,在总遇难人数超过18580人的地震海啸灾害中10至19岁学龄人口的遇难人数(女生171人,男生165人)是全部遇难人口年龄段中最少的,其中位于重灾区的岩手县大船渡市立绫里小学地震海啸发生时在校的所有学生,在校长的指挥下由老师带领撤离到高处避难。这得益于日本中小学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常态化的防灾教育。为了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和人身安全,减少教育设施财产损失,联合救助受灾人群,确保尽快恢复教育活动,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了"防灾实施计划",该计划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地方教育委员会制定灾害紧急对策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培养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至关重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自我保护能力。本文对防灾减灾教育进行分析,并为中学地理教学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培养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至关重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自我保护能力。本文对防灾减灾教育进行分析,并为中学地理教学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同学们参与最多的运动是什么?足球?篮球?答案是广播体操。曾经跳着同一套动作的广播体操在学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健身方式,从1951年至今,广播体操已经发展到第九套,成为很多同学共同的回忆。不过,如今,广播体操也不再像当年那样全国统一,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课间操,有根据流行音乐来改编的,有学生自创的,也有跳交谊舞等舞种的。总之,课间操已经成为一种学校的特色。同学们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做课间操也成了一种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13.
防灾减灾教育是我国新时期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新时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长期而有效的防灾减灾教育是防灾减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而当前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缺失是制约我国防灾减灾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本文结合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和实践,从防灾减灾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效果评估、志愿者队伍建设、科普基地运行、科研机构参与和城乡统筹发展等七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新时期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加强学校课程中灾害风险教育,提高学生避灾自救能力"是在国务院重视公共安全应急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提出的提高学校减灾能力的六大举措之一.本研究旨在心理活动课中设计一个适合小学阶段实施的"避灾自救"训练课程,希望籍此类课程的实施,帮助小学生增强面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获得必要的避灾自救技能.  相似文献   

15.
王超 《湖北教育》2010,(5):56-57
继2008年汶川地震后,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的7.1级地震再次震痛人们的神经。在灾害面前,中小学生如何自救,学校日常的防灾减灾教育如何落到实处?相关专家呼吁。灾害教育应早日进入课堂。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无锡市中学广播体操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校都能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每天安排课间广播体操练习.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重视广播体操工作:教师对广播体操健身作用的评价高于学生.由于学生完成广播体操的质量较差,致使广播体操的健身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对广播体操的态度不积极.有一半的男生认为第二套中学生广播体操更适合女生做.  相似文献   

17.
动态     
正校园安全教育刻不容缓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各地应通过编印科普读物、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要将防灾减灾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环节,构建专题宣传教育活动与日常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学校每学年至少组织学生参加一次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8,(8):6-6
7月11日,中国《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在北京发布,将于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实施。《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是在借鉴第一、二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的基础上,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制的。本套系列广播体操由“七彩阳光”、“希望风帆”、“舞动青春”、“放飞理想”等四部分组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健身性、科学性、适应性、艺术性和新颖性。  相似文献   

19.
“加强学校课程中灾害风险教育,提高学生避灾自救能力”是在国务院重视公共安全应急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提出的提高学校减灾能力的六大举措之一。本研究旨在心理活动课中设计一个适合小学阶段实施的“避灾自救”训练课程,希望籍此类课程的实施,帮助小学生增强面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获得必要的避灾自救技能。  相似文献   

20.
依托地学教育推动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薄弱突出表现在所培养的高等专业人才与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上。地学教育是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支撑,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防灾减灾事业的不断进步。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的本科高校,依托地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多个稳定和富有成果的防灾减灾学术研究团队,为促进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