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教育田野研究具有情境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情境性与生成性的和谐统一是教育田野研究的必然走向,情境生成也成为教育田野研究的独特视角。田野研究中的情境生成主要包括问题情境化、方法生成化以及结果认同化三个方面。从学科传统上看,具有人类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的整体主义视角,注重与当今教育现象的整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相契合;而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对象的生存境遇,赋予其更多的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情境生成的视角有效规避了不同学科立场"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倾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注重多学科视角的合作与融合且"以问题为中心"。对教育田野研究成果的信度评估要基于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情境,更多地尊重研究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研究立场、经验事实和理论解释;对其效度评估则要以真实的情境为评判标准,直面研究情境中的具体对象,为读者提供理解与沟通的可能性,进而产生情境共鸣,以达成推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把理论的“彻底性”作为理论产生战斗力的前提。“彻底的”教育理论对研究者的价值选择、方法论与实践取向提出了要求。价值性要求研究者采取人民性的研究立场与公共性的价值取向:方法论要求研究者摈弃“科学主义”,坚持人文主义式的研究范式;实践性要求从国外教育理论的包围圈中突围,建构属于中国的教育问题群,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价值中立与教育研究的学术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晓阳 《教育科学》2003,19(4):16-20
教育研究是一种人文研究,而人文研究的最高目的就是显现存在的真理和人的意义,人文研究的这种目的性和价值性正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判断得到表现。任何教育研究都不能借故价值中立以躲避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判断。教育事实可以作为表达意义的手段,但事实本身不能自然地、直接地给出包含在事实中的意义和真理,而必须通过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和学术立场得到呈现。所谓价值中立实际绝不是不要价值,而是不要有偏见、带主观臆断性的价值。价值中立原则不是要削弱价值性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反它是要提高人们对价值判断和学术立场的关注。从价值中立原则中不仅不能推导出对价值的否定,相反却只能更加表现出价值问题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的立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四种不同的关系类型:主客关系、传译关系、启蒙关系与分享关系。本文以此为框架,分析了四种类型的教育研究者——“无立场”的抽象人,“在其外”的传译者,“在其上”的启蒙者,“在其中”的行动者。进而指出研究有无立场、选择什么立场,其后的学科理念、学术操作规则、学术旨趣截然有别。不同的研究立场因而也成为复数的教育学科群内不同研究取向分界的标识。  相似文献   

5.
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关怀人间、人事、人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学思想的对象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和选择的目的、原因,以及我们基于怎样的立场和价值做出真正合目的的价值选择的问题。教育学要为现实的教育选择提供关于更好教育的导向,就需要高于任何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思想。基于特殊立场的任何对教育需要的判断或选择都是在部分的利益立场选择教育的。教育选择的思想性判断必须超越这样的利益立场,这就是无立场的教育学,即对教育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共同问题和公共意义进行理解,超越简单或片面立场。教育学必须站在社会整体性的公共福祉的立场上把握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教育的规范性反思。无立场的教育思维在“天下”和“永恒”的背景下,试图解释文化和生活需要解决的涉及人间、人事和人心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育问题是研究主体与教育客体交互作用而建构、生成的。根据问题的不同维度,教育问题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教育研究中,除了要拒斥"假"问题、索解"新"问题外,其他类型的教育问题都难以进行价值区分,而要想提出有价值的教育问题,研究者则需要明确学术追求,守住学术良知;增强实践关怀,确立实践立场;加强学术交流,树立对话意识。  相似文献   

7.
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研究立场,关涉到研究到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而价值伦理取向,则涉及教育管理研究者对于研究所持有的态度、观念和假设。教育管理研究者在研究立场上,应广泛地反映和代表全体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价值伦理取向上,在坦承它对整个过程及研究结论产生影响的前提下,应有意识地将其用来规范和指导个人的研究行为。  相似文献   

8.
教育政策研究的第三立场: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问题不只关乎研究者和决策者,它也涉及各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流行于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两种文化”说虽有助于协调决策者与研究者的立场,却也忽略了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问题的合法性与可能性,隐含着政策研究只有直接指向教育决策者这一利用路径的判断。“两种文化”说依循的是一种实证论假设,其强调社会现实的客观性,认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有资格、有能力设计教育政策;而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建构论则否定了实证论假设,表达了与政策设计观相反的政策建构观。从政策利益相关者介入政策问题的权利和建构性的思维出发,教育政策研究需要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确立第三种立场。而要达致这一目的,既有赖于教育政策研究自身的调整,也需要外部因素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当前,教育领域对原生态价值取向产生了眷顾,原因在于它对教育研究能够产生独特的启发。具体来说,原生态价值取向的介入,教育研究的目的会更具本体感,教育研究的内容选择会更关注于原生态和非原生态状态下的任何教育形态,教育研究的方法会更强调研究者的参与性与现场感的增强。  相似文献   

10.
教育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研究方法的选择不仅取决于问题的属性,而且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偏好密不可分。研究方法的运用不是方法规则的执行过程,而是问题、方法与研究者自身三者相融合的过程,涵养科学精神是研究者运用研究方法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受到中国教师的广泛推崇和爱戴。改革开放以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为了顺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和教育环境,新时期对苏氏教育思想的研究与践行,应该以体现时代感和创新性为前提,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2.
自然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自然事物的实然秩序,教育研究的目标是探寻应然的教育行为。教育研究的逻辑是通过观测到的“或然映像”推断实然的教育事实,发现某种实然教育行为与受教育者随之发生的实然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对实然教育事实的价值判断,设计更加合理的教育行为,最终形成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教育实证研究离不开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教育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提供事实支撑。教育研究应该保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张力,既要以教育目的与理念为指导开展实证研究,也要开展关注本土现实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从而实现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是对教育研究存在自身的思寻,是对教育研究自身作为一项有生命活动的思寻。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为教育研究者自身生命之意识,是教育研究者之个性的自我意识;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在于以整个生命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要求以对生命的敏感性和理性关切来进行教育研究,让感官和人心都活跃起来;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表现为对生命和教育研究的一种精神担当,是对生命和教育的不断追问和困惑,而非给生命和教育提供技术方案,在于对教育和生命之赤子情怀和真性情;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蕴含于对生命和教育的宽恕,在于对教育研究的一种多元追求和关注。  相似文献   

14.
Ethics committe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ensuring ethical standards (e.g. BERA, ESRC, RCUK recommendations) are met by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Balancing obligations to participants, society, institutions and the researchers themselves is not, however, easy. Researchers often experience the ethics committee as unsympathetic to their research endeavour, whilst ethics committees find some research approaches do not make ethical implications sufficiently explicit. This potential for misunderstanding is evident in the literature, but studies investigating how participants perceive this relationship are missing. This research comprises a novel empirical study which explores researcher perceptions of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s. Fifty-five participants in higher education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responded to an online survey. Open and closed-ended question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on roles, methodological stance, experiences of the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perceived tensions and examples of good practi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regard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s as friends when researcher and reviewer are transparently engaged in a shared endeavour. When this shared endeavour breaks down,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including apparently unreasonable demands or mutual misunderstanding—the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s can become fo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oe and friend lies in the quality of communication, clear systems and a culture of respectful mutu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this study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ways that education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s relate to one another within university settings, both to alleviate areas of tension and to arrive at a shared understanding which will enable best ethical research practice.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探索和建立该课程网络环境下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协作学习教学模式。获得第一手试验资料,为深入研究相关问题积累素材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教育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教育研究者的参与。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教育研究者推到了一个显著的位置,同时也对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立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教育研究者怎样在利益分化的时代里,用自己的研究为社会服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在概念上,教育研究和教育的科学研究是有区别的。就教育的科学研究而言,国际教育界已经形成了一套通行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形成研究假设、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并形成研究结果。我国教育研究与世界教育研究相比,存在很大差别,具有群众性参与、行政参与和以思辨为主等特点。一方面,可以说,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体系,另一方面,在中国加入世界的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下,我们不得不遵从教育研究的通行规则和方法。提倡基于科学的教育研究,规范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应该成为我们的选择,从而使教育的科学研究真正地科学化,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制订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先进的教育科研价值取向是实现一流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价值取向决定价值选择并通过价值选择体现出来。以国内外9所一流大学的教育学院为案例,对他们的科研愿景进行分析,并通过运用Citespace 5.3R4和Nvivo 11.0软件,从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所在时空--教育主客体、教育影响、教育阶段和教育空间四个维度,对近10年一流大学的教育学院科研成果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科研立项的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国内倾向于以教育学科与国家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科研工具价值取向;国外倾向于以"人"本身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科研本体价值取向。在加快推进教育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新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应努力实现工具价值取向与本体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并在教育研究相关方面做出适切调整。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教育惩罚问题已有较多研究。但教育惩罚是什么、教育惩罚为什么、教育惩罚向何处去等核心命题仍待进一步厘清,因此需要进一步澄清教育惩罚的概念、追问教育惩罚的目的、重构教育惩罚的可能性空间。教育惩罚的教育意义不容否定,但需要厘清合理的教育惩罚是什么。教育惩罚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使儿童行为合于规范,而在于为儿童走向幸福生活引领道路。教育惩罚的发展空间应是无限广阔的,具有丰富而灵活的多样化可能。  相似文献   

20.
胡克英先生执着于教育理想 ,对人的发展极为关注 ,提倡以人为本 ,鼓励个性与创造的教育观和教学观 ;他重视和引领教育改革实验 ,倡导教育科学研究 ;热心引介和借鉴国外教育思想流派。教育科研人员要向他学习 ,敏于当代教育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捕捉真正的研究课题 ,将哲学思考、科学实验、行动参与集于一身 ,锲而不舍、笔耕不已 ,做一个有理想而脚踏实地的教育科研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