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执教了苏教版第十册的《三亚落日》一课。课中,在学生初读课、整体了解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深层领悟课所描绘的意境时出现了以下情境: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在本校上了一节“弧长及扇形的面积”的公开课(以下简称课例一),一年后,仍教初三,于是就有了一年后的同题课.正值学校提倡使用导学案之际,因此备课组老师重新进行了研讨,以课例一为基础,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以学案的形式呈现(以下简称课例二).  相似文献   

3.
一、课前思考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安排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之后。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在几何中运用化归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通过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那么,现在要学三角形面积了,按常理推想,  相似文献   

4.
张宏政老师按复习课的“五性”(重复性、概括性、系统性、综合性、反思性)特点,学习借鉴符永平老师的发现式复习课设计模式,展示了一节复习课教学,初看本课例,感觉不错,内容设计完整,学生活动充分,似乎就是一节“完美”的展示课.但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张宏政老师是借鉴符永平老师的复习课模式上的这节课,所以有必要对两人...  相似文献   

5.
单元的总括     
有一次北京市一所示范高中举办教学开放日,邀请学生家长、同行等到该校听课,我也去了,听了一节高一的历史课。课前,我问任课教师这节课讲什么,他说是单元的复习。我当时的直接反应是:从高一就开始复习啦,有必要吗?等到听完了这节课,我原先的疑虑完全消除了,并且认为这种单元的复习课非常有必要。那么,这节课是怎么上的呢?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教研组长,听过很多课,也评过很多课,心中却积存了越来越多的困惑与不解。究竟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很多时候,得到好评的课是热热闹闹的,画面优美,音乐舒缓,学生举手如林,老师激情飞扬,在热闹之余,总让人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感觉有时听课像是看一场演出,学生一个个粉墨登场,锣鼓齐响,老师略作点睛提示,师生配合默契,合作愉快,呈现出的便是一场视听的盛宴。好像很少去关心学生在这节课里究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教师》2015,(1):F0002-F0002
2014年9月29日,“辩课进校园”第十六站走进了河南省安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来自安阳市自由路小学的张洪菁老师和来自许昌市襄城县文昌小学的刘忠伟老师,就“认识周长”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展示了两位年轻老师(教研团队)对“关注知识本质,体验中发展概念”这一辩课主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讲读课教学中,有一种危机感,就是普遍存在着忽视读书的倾向。一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把讲读课上成了“讲听课”;二是教师的繁琐提问和学生欠思索的回答,把讲读课上成了“问答课”;三是脱离语言文字,讲故事情节,讲科学知识,把讲读课上成“评书课”、“常识课”。  相似文献   

10.
张艳 《吉林教育》2005,(4):36-36
前些天,参加了市里的一次赛课活动,听了一位教师上的《世纪宝鼎》一课,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1.
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习课、自主课,有个性化色彩,是网络中的一个点,是给学生上的。“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标准概括为五个方面:①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②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③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④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⑤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相似文献   

12.
为参加市里的赛课,历练出一堂其内样板课.我们采取磨课形式,几多磨砺,几多修炼,趣味良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务建议》中讲述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的故事,本次磨课过程使我们对大师所讲故事昭示的教育真谛有了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万皎 《中学教育》2006,(5):36-36
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语教师,平日里在处理常规课、研究课甚至展示课的时候得心应手。于是有点小聪明的我总觉得低年级的课应该不在话下,直到遭遇了这样一次尴尬……  相似文献   

14.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复习阶段中的一种常见课型,与其他课型相比,试卷讲评课具有更高的教学难度,其教学效果对复习质量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围绕如何提高讲评课质量这一问题,谈了作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王明祥 《江苏教育》2007,(14):110-11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释》一课,是属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一课,本课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处理这课关于“毛细现象”实验时,我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徐慧君 《陕西教育》2010,(3):26-26,29
笔者在杭州一所名校听了一堂名师的课,一堂课下来真是激动万分,这课上得真是精彩极了。回校后静心反复观摩课堂录像,认真研读专家点评,修改整理听课笔记,再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准备在自己的班上也来好好上一堂名师的课,  相似文献   

17.
1995年,刚刚被任命为副教导主任的我,在学区“校干领衔课”上执教了《黄继光》一课,引起了当时任教研室副主任的于永正老师的注意。不久,江苏省教委决定“江苏省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在徐州召开,市教育局准备安排一位年轻的教师上课。因为《黄继光》一课得到区教研室的好评,所以我被安排去参加市里的选拔赛。得知这一消息,我很兴奋,开始精心准备《繁星》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我特意上新华书店,  相似文献   

18.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笔者最近听了很多课,坐下来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课听完后印象不深,甚至留下一堆的遗憾,而有的课听完后会让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前几天有幸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历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听了1l节课,感触很深,其中《借生日》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明代门摊课是明朝政府向商铺经营者征收的一种定额营业税。门摊课自始至终通行于有明一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实行以门摊课为中心的税制改革,把按营业额比率而定的商税并入到定额营业税的门摊课中,实现了两税合征。这次税制改革,既减轻了商人负担,又确保了国家的营业税收入,是中国古代税制改革一次较为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