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1987年中国的深度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文本、报道思维等角度总结了当年深度报道的主要特征,进而考察作为内部因素的职业意识与作为外部因素的社会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复杂影响.文章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在对"深度报道年"特征及动因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职业意识、新闻生产与社会环境之间相瓦影响、复杂交错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用文本分析法,以视频类的参与式新闻——拍客新闻为样本来源,分析参与式新闻文本生产中所呈现的特征以及所涉及的伦理要素.研究发现参与式新闻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意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监督与批评意识,具有一定的责任理念和公共精神.从专业操作来看,参与式新闻在报道技巧上凸显不足,参与式新闻缺乏对新闻真相的深度挖掘,以及客观、...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从业者的职业意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大陆深度报道从业者为考察对象,以职业意识为问题切入点,采用深度访谈法,对36位深度报道记者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试图呈现当前深度报道从业者职业意识的差异特征,由此管窥大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现状.同时,兼对深度报道从业者所处的行业现状与生存境况进行整体描绘.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闻文体,中外深度报道的生产实践已经有近百年历史,深度报道始终是职业记者最重视的报道文体与写作手法。任何新闻的生产总存在“把关”,研究“把关”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社会化 生产的内在机制和复杂过程。一般而言,常规报道(如消息)的把关可以遵循一套明确的制度和规范,而深度报道的把关则更需要从业者根据不断变化的新闻环境、缺乏明文规定的政策风险、瞬息万变的舆论动向等来“临场发挥”。  相似文献   

5.
一本近距离接触驻华外国记者,揭示其职业意识、报道方式和生产特征的访谈录<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这是作者以中外深度报道实践为对象、进行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的又一成果,也为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贡献了鲜活素材,同时又给国内记者借鉴外媒报道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电视深度报道是以电视手段把新闻事实置于时代或历史的大背景中,将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原因、过程、结果、社会影响、社会意义等方面深入、细致地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报道形式。相对于一般动态性新闻,它更侧重于新闻内涵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对重大事件及有影响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度剖析、对事件穷尽其理之特征使其文本内部,文本和他文本之间以及文本与非文本之间形成互文关系,本文拟从互文性来分析,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电视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7.
韩笑  恽嘉欣  王爱玲 《今传媒》2016,(12):57-58
本文关注的是国内主流网站新闻文本中"网红"报道的新闻框架,以2016年第一"网红"papi酱为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网站中papi酱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分析其报道框架.研究发现papi酱相关新闻的在标题、议题、报道结构等方面存在框架.框架的形成加强了新闻内在的冲突性和娱乐性,同时也意味着一些新闻细节的牺牲,使其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者是新闻传播的主体,是新闻传播的“把关人”.新闻传播者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具有责任重大、工作辛苦、环境复杂和工作风险性大等特征.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特殊的部分,他们享有其他公民享有的一切权利,也行使由于其职业特征决定的某些特定的权利,这一特定权利包括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等,就其义务而言,它必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应维护司法独立和法律尊严.新闻传播者的上述职业特征和职业权利与义务,要求新闻传播者具有特殊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0,(1):46-51
新闻文本的意义生产模式制约新闻的传播力,新闻文本的意义生产研究容易仅局限于新闻文本本身,却忽视不同伴随文本之间的关联性,而伴随文本决定着文本意义的生成与解读。本研究以中美女主播"越洋对话"为例,分析其伴随文本对于新闻文本意义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其显性伴随文本预设新闻文本的表意角度,生成性伴随文本拓展新闻文本的表意深度,解释性伴随文本延伸新闻文本的表意广度,突破单一新闻文本表意不足的缺点,最终形成新闻报道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提升着媒体的品牌效应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是对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进一步深入报道的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我国民国初年名记者黄远生"北京通信"中的一些作品,如<闷葫之政局>、<张振武案之研究>,被认为是我国深度报道的开端和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在新闻写作教程中提及的.述评性新闻","研究性工作通信"一类,也属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1.
张秋 《今传媒》2016,(2):56-57
随着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媒体关系活动成为连接媒体与企业的重要桥梁.作为兼具社会性和组织性双重本质的新闻,在媒体关系活动的影响下其生产过程受到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媒介组织内部,"把关人"的职业素养和新闻工作常规影响新闻的选择与信息的传播.在外部社会机构,经济因素、关系因素是影响新闻生产的两个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陶阳谷 《今传媒》2016,(2):52-53
霍尔提出了三种解码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对抗立场作为网络时代受众的一种突出表现,影响着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网易新闻"APP 中的用户跟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网民的对抗式解读表现极其特征进行概括:对权威的对抗性心理强烈;对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深表怀疑;对煽情式报道的麻木不仁.遭遇抵抗式解读的原因有:媒介技术提供的平台是基础;大众在对抗性解读中产生的快感是动力;新闻文本固有的问题是诱因.  相似文献   

13.
董茜 《今传媒》2016,(2):40-41
网络传播的发展与新媒体的崛起使得受众地位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出现的职业伦理失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长江之星"沉船事件报道这一典型案例所出现的新闻失实与缺少人文关怀职业伦理失范问题,反省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在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同时还应该确保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同时,在灾难事故报道中,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还应当重视人文关怀与发挥社会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闻文体,中外深度报道的生产实践已经有近百年历史,深度报道始终是职业记者最重视的报道文体与写作手法。任何新闻的生产总存在“把关“,研究“把关“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吴飞  黄超 《当代传播》2012,(3):49-52
2011年英国骚乱作为一种政治、经济、种族等社会关系交织的复杂议题,其突发性、破坏性深刻影响了本土公民新闻网站的新闻生产节奏和结构。以"让每一位公民都能报道新闻"为创办宗旨的Blottr.com在反映此次骚乱的本土公民新闻网站中大放异彩,在传播技术、传播机制方面大有突破。它在表现形式上抓住"内容互动"这个重点,在生产模式上把握"移动终端"这个关键,并在实践策略方面以"新闻交易"为核心,形成了自己对类似社会骚乱等复杂议题的新闻生产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24):25-3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民情与舆情的融合传播,而热线新闻的形态也伴随舆论传播的新形势转向一种回应民情问询的舆情调查,这也构成新时期我国党报舆论引导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四川日报》群众工作部开设的《民情热线》专版,既是对热线新闻实施舆论监督的党报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针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舆情开展主动调查和深度解读的能动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党报舆情调查报道在其"民生调查"的探索与实践中应运而生。本文对一年来《民情热线》专版中的"民生调查"专栏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民情热线的来源及内容将影响党报舆情调查报道的选题取向和呈现形态;党报新闻生产的转化形式将影响民情与舆情融合互动的调查报道模式及质量。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接受美学"文本未定性"及"期待视野"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新华社近5年来"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发展变化.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议题设置以读者为着眼点的校正,确保了对外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对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分析国内地方媒体如何建构与呈现"留守儿童"相关议题,分析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重庆日报》"留守儿童"议题的新闻内容与呈现方式.分析资料显示,《重庆日报》"留守儿童"的报道以在要闻/综合版面为主;新闻呈现方式上,主要是以消息为主、通讯/特稿/深度报道为辅,其后是评论;消息来源上仰赖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教师与学校领导、留守儿童及其家人;报道的语气以正面为主,中性次之,负面最次;在报道主题呈现上,以改善留守儿童教育及管理为主题的报道最多,其次是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与重视,再其次是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在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呈现上,中性形象报道最多,正面形象次之,负面形象最少.  相似文献   

19.
新闻组照是由若干幅相互联系的新闻图片组成的作品,它通过记录新闻事件、讲述新闻故事、展现社会现象来表达新闻主题。①有人称新闻组照为深度摄影报道,因其真实直观、生动形象,在全媒体时代深受用户青睐。②与单幅照片相比,新闻组照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增强讲故事的意识,充分挖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体现深度报道的特征。要讲好新闻故事,需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相似文献   

20.
卞清  时伟 《新闻知识》2022,(2):24-30
媒体的扶贫报道在中国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13年至2020年国内报纸关于"扶贫"议题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内容进行文本挖掘,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法进行基于情绪类型划分和基于时序演化的新闻主题以及语义建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情感类型的扶贫报道利用了不同的情感叙事方法,在主题构成与语义建构上有明显差别;随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