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两千多年来,它对我国民族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历代的唯物主义者,无不从《老子》的“道论”吸取其精华,以发展唯物主义。“所以老子是中国唯物主义的始祖,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第一枝鲜艳的花朵。”(第490页)詹剑峯教授的遗著《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以巨大的篇幅系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代表他思想的有现存《老子》一书,通常又称《道德经》。《道德经》以“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由于老子的“道”对后世哲学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要位置。然而老子“道”的哲学性质是什么,历来就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坛。有的认为它属于唯物主义,有的则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更有的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即唯物唯心两者兼有的矛盾范畴。本文也来探求老子“道”的哲学性质,但笔者认为,研究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尊重历史,即不仅要从  相似文献   

3.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道家思想的哲学归属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理由是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道家思想认为派生万“有”的是“道”是“”。也有另一种观点,从审美式的认识角度对上述方法提出质疑,主张从思想的方法论的角度反观之,说明在道家思想中尤其在它的创始人老子那里所具有的唯物主义倾向。笔者赞成后者,特撰文以求教于理论界的方家和同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老子》并不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一元论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是“无”和“有”的统一,但“无”比“有”更根本;“道”既不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也不是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而是一个二元论的概念.《老子》从二元论的“道”出发,导向唯物主义,又中唯物中义倒向唯心主义,最终形成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这个充满矛盾、前后不一的哲学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对以后哲学的分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志良、杨耕同志在1989年5月15日的《光明日报》上载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二重化》(以下简称“陈文”)。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般的一体化哲学,……这是一个理论‘误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经内在地二重化了”,这就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实践唯物主义”和以恩格斯为代表的“现代唯物主义”的二重化。那  相似文献   

7.
关于老子其人、《老子》其书,中国哲学史界展开过长期争论。争论的问题诸如其人、其书的时代:老子代表了哪个阶级;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等等。争论的结果,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尽管如此,但论者均承认老子及《老子》一书对后世哲学家的巨大影响,并从不同角度给以极高的评价。侯外庐、赵纪彬等说:“战国以来,韩非、司马迁和王充是从《老子》书中‘自然主义’,即从其天地‘万物’和道德的‘德’这一形而下的方面吸取了唯物主义因素,来佐证他们的学说;汉代‘黄老之学’是从《老子》书中道德主义,即从其伦理道德方面,吸取了无为而治的因素,来佐证他们的学说;唐、宋以来的道学如程、朱是从《老子》书中吸取了唯心主义因素,来佐证他们‘理’的学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如王船山又是从《老子》书中批判地吸取了自然主义。佐证他们的自然生化论。”老子的思想为各家所借用。任继愈说:“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抨击剥削制度不合理并有较为系统的言论的第一个思想家。……老子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成为唯一可以与孔子学派相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由于老子有反剥削、平均主义思想,曾为早期道教所借用,成为农民革命的思想武器,与农民运  相似文献   

8.
<正>老庄哲学是以虚无为本的哲学。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家,老子和庄子都把“道”看作哲学的最高范畴.何谓“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在老子看来,“道”是生于天地万物之前的一种寂静无声,寥廓无形的东西,听之不可闻,视之不可见。它独立存在,运行不止,是天地万物之母。第四章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是古“盅”字,容物的器皿,中间是空的,虚的。这就是说,“道”是空虚的。  相似文献   

9.
“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范畴,老子正是通过这一范畴,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然而,老子创造出具有哲学形上意义的道的概念,并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有其客观的条件及其内在根据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的提出,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从字源上看,“道”有能够上升、抽象为哲学范畴的内在根据;其次从神话、宗教角度审视,“道”的观念取代“天”的观念有其必然性;最后从探求世界统一原理角度来看,作为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的“道”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老子》书中“名”的含义时,人们往往以正名、形名之说来解释老子的“非恒名”。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老子所讲的名,既不能以儒家的正名说来解释,也不能用法家、名家的形名之学来说明或取代,因为它们虽能说明老子所讲的名的一些现象,却不能反映老子所讲的非恒名的实质。 一 有人提出,老子的“道”化生万物而有名,立论乃由道而名。盖万物有实,则名以称之。这的确是老子说明“道可道”“名可名”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以儒家的正名说来解释老子的“道”与“名”的关系,却不能完全说明老子所讲的“道”与“名”的实质内容。道不同,名的内容也不同。例如《荀子·正名》中所说“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就不一定完全符合老子“名”的概念。因为老子还说过“道恒无名”。这就是  相似文献   

11.
哲学形态学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自哲学产生之日起到17世纪,哲学之所以主要是本体论形态,以及人们之所以主要运用的是单纯客体性思维,归根结底是由他们的生存、实践状况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直接性,自信性,终极性,还原性,以及整体性、具体性,群体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象性思维是一种通过对主客体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将思维者和思维对象一分为二,也就是将被思考者完全对象化、概念化来进行逻辑分析和理性认知的一种思维方法。近代以来,人类的思维方法朝着对象性思维的方向片面地发展了。这一方面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对象性思维把一切事物甚至人自身都当作对象来把握和占有,所以最终形成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性丧失的境况,这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扭曲,也违逆了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现当代哲学的众多流派中,我们似乎总能谛听到一个共同的主旋律,那就是:消解对象性思维,使哲学真正服从于自己的天命。而要消解对象性思维,人类就必须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所写的那样:“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以艺术性的思维方式来维护人类生存的根基,以美的创造来丰富我们的世界,以礼赞讴歌的态度使大地和生命得到不断的繁荣。而这一观点与唐诗的文化精神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把哲学的理路划分为理论哲学理路和实践哲学理路,那么,原本的马克思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的主体性哲学之超越的现代实践哲学。正是马克思的现代实践哲学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实践哲学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也不能简单地将一方还原或归结为另一方,但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的。理论认识归根结底是派生于生活认识,从而依赖于生活认识的,因而,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的东西,即便那些不实在的或根本不可能变为实在的东西,它们也源于生活。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基本的经验,而且为理论认识对自身困难的克服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参照。理论认识有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之分,科学认识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的客观知识,哲学认识是人们的一种生活范导或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存问题是尼采哲学的主题。尼采将自己的哲学看作是某种本真生存状态的表达,将写作看成是实现生存的一种方式,主张要在一种与前人不同的写作方式之中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实现出来;尼采的批判哲学建基在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上,作为一位批判者,他独特的言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构成了其批判哲学的基本内容。尼采最终将生存的本性归结为生命体对自己发出的一种"去创造"的命令,并将这种命令称作"生成意志"。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从最一般的哲学角度分析,任何存在形态都表现为一定的结构层次,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存在形态,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同生共在、相互影响.而生态文明不是"孤立"的文明形态,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依存,但是,生态文明又具有自身的基本特性,以此与其它文明形态相区分.因此,全面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结构及其基本特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适用于全部哲学 ,但同时应看到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具体的哲学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只有考察了具体哲学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特殊表现方式 ,才能具体地把握具体的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同时 ,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有特殊的表现方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表现方式是人们的意识和人们的存在或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问题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指导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其体大恢宏的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基础之上,建构了他的美学体系。而雕刻美学正是其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认为,雕刻是古典型艺术的典型代表。雕刻艺术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普遍的人性与特殊的神性的统一。在雕刻里所看到的,正是精神离开有体积的物质而回到精神本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的目的是划分"全新的存在领域",即物质(如月亮)是"直接存在","客观信息"(如水中月)是"间接存在",两者没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接存在不等于间接存在,强调这是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的"元哲学"。但是,邬先生"信息进化论"居然违背"信息本体论"的规定,声称"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体现了"亦此亦彼的思想",即物质与"客观信息"两者的演化,"亦此亦彼",间接存在(如水中的月亮)等于直接存在(如天上的月亮)。由于传统哲学里的物质没有可被认知的任何信息(规律和属性),"客观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物质演化"则名存实亡,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摆设。所谓"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只是"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在演化。然而,"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既不能进化或退化,也不能同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独特的人生之路,造就了海德格尔独特的哲学之路,造就了海德格尔独特的艺术之路。海德格尔追寻人生之路、哲学之路、艺术之路,都只为追寻“存在”之路。  相似文献   

20.
试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哲学对人的理解与把握存在着严重缺陷 ,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从实践证明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人 ,对人加以实践地理解和把握。指出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人的品格 ,是人之为人的规定。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