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现阶段,高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必然选择。高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活动形式,突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文化优越性。本文以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创建的"三合一"模式("三合一"模式是指"以党建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半军事管理相结合的学生工作模式")为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文化建设格局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更加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被提上日程。基于实践中的思考,结合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从重要价值、基本理念和具体路径3个方面分析和阐释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要从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发展的维度认识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双创"原则、要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核心目标、要以培育民族精神为深层目的、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最终追求。提出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以身体实践为根本手段、以学校体育为主阵地、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希冀为进一步增强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为推动新时代学校体育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首先论述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其次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原则,最后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在高校中建设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以蕴含其中的育人理念和时代价值培根铸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践行者。本文通过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高校中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分析当前面临的困境难点,从创建阶段、培育阶段、运行阶段、长效发展阶段出发,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高校中建设与发展的成效建言献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承载着中华儿女优秀的民族精神,本文基于上述问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点,通过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手段、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方法三种方式,为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与思政教育有着内在契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可以有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文化感染人心,资政育人。因此,文章具体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价值,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探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优化路径,提出在教学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责任意识培养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各种文化思潮波潮涌动,大学生能否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提升责任意识是高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以宿州学院95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及主要问题,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责任的内涵及特点,探究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完善大学生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健康践行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美育要求将学生艺术社团作为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更多关注。考察艺术社团转型发展,可把握立德树人这一立足点,深化人文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探索全方位融入第一课堂、建立完善艺术社团保障体系等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沉淀的精髓,不仅代表着民族发展,也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高校是教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也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的意义,其次分析了高校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创新实践路径。以期通过高校教学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璀璨辉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要建立优质的传承体系,完善优质的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而崇高的使命。本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去研究,分析了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与建议,体现了创新性,对于加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深远而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美育理论是以中国传统的美育思想作为其深厚的土壤,并借鉴西方美育思想而形成的。王国维倡导美育应有其独立的地位,在美育的领域内,美育的育德功能是第二位的,美育自身的价值才是第一位。这一思想是王国维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这一观点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2.
杜卫 《美育学刊》2020,11(2):1-7
对照新时代、新要求,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应该在总结和反思中努力探索转型升级之路,打造中国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升级版”。深化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立足本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抓住关键,推进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加快美育教师培养培训,使我国高校的美育事业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末,审美教育以"基本理念"的形式进入语文课程标准,但审美教育感性、愉悦和独创的特点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却无奈地遭遇尴尬。本文力图从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策略的角度进行探讨,让审美教育达到其应有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傅谨 《美育学刊》2021,(2):7-12
美育全面进入公共教育领域,是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重大跃迁,让教育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知识传播和技能传授的范畴。审美鉴赏和艺术实践是美育相辅相成又截然不同的两条途径,都应包括戏剧教育。戏剧教育侧重于培养合作精神、相互理解和自我控制,因而在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它主要不是为实现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目标,尤其是戏曲教育,更应重在通过审美鉴赏实现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从盖叫天的《粉墨春秋》看旧时科班的戏曲人才培养方式,对艺术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办学机制的完善,尤其是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启示颇多。科班教学,在艺术职业人的艺术技能、艺术素养、职业操守、人格情感的综合养成方面,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和做法。它注重“融合”式教学,符合现代美育特征。唯有德艺“双育”才能结出德艺“双馨”之果,融于情感,内化于心,心悦于理,才能诚服于业,这正是美育的方法。美育即以美化育,以美养德,它有别于“课程思政”,能促进艺术职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成效,并不能以艺术职业技能教育来取代。作为一种“无用”之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培养审美意情趣 ,丰富审美经验 ,提高审美能力 ,陶冶优美的个性 ,可以达到“以美引真 ,以美启善 ,以美导情 ,以美明理”的效能 ,为学生的成才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孔帅 《美育学刊》2020,11(1):63-68
"文字-印刷"媒介时代是一种机械文化,其分割化和同质化特征导致传统审美和美育具有鲜明的教化性。电子媒介带来的是一种非线性的有机文化,此时的审美更多的不是理性的深度思考,而是一种追求视听快感的身体模式,强调审美的深度参与和自由体验。一方面,审美的"自我-他者"的教化关系在后现代语境下被颠覆,强调对审美活动中"自我中心"的解构和他者的多元化体验;另一方面,告别了形而上的理性思辨传统,而密切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状态。因此今天的美育实践应该区别于传统美育,必须和新的媒介文化相适应,突出电子媒介时代审美的多元化和生活化特征,以培养审美主体的自由性体验和精神的超越性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著名的教育学术团体之一,从1922年至1925年的暑假期间共举办了四届全体大会。在每次大会期间,还会有各级、各类和各学科的分组会议,讨论有关教育方面议案。美育组的分组会议主要讨论有关美感教育方面议案。从美育组四次分组会议所提交的议案情况可以了解民国初期在倡导美感教育时所思考的各种问题,以及美育组的这些艺术教育家和学者们为美感教育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以“尚清”审美趣味的视角,观照永子审美价值,探寻永子“尚清”审美倾向.永子的“尚清”属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具体表现为自然、淡雅与含蓄;永子“尚清”的产生源于中华传统农业文明下的“天清”观念和“人清”追求;由永子“尚清”生发出的生态理念与和谐观念,不仅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今后保山关于永子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