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印刷史上,金属活字是活字印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活字以铜活字为主,时至近代,金属活字是世界印刷发展的起点,因此应该重视对金属活字印刷史的研究。中国在发明雕版印刷之后,发明了活字印刷,同时也发明了铜版印刷和铜活字印刷。朝鲜在毕鼻活字的基础上继续研制铜活字,并利用铜活字印刷图书,取得了成果。中、朝两国在不同时期对铜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论文通过发现太平天国印书的活字印本,廓清了中国印刷史上的模糊认识.并就发现太平天国活字印本的意义进行阐述,给太平天国研究者提供新的版本依据.  相似文献   

3.
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土的西夏木活字版印本实物《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不久前已通过文化部鉴定,被确认为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它把中国使用木活字印刷的历史比旧说早了100多年,比世界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品——韩国出土的《直指心体要节》早了200年。而韩国此印本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取得了“证书”,完成了金属活字术发明权的“法律手续”。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通过文化部正积极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要求对西夏木活字印本实物的世界之最身份给予确认,予以国际注册。这难道是多此一举吗?  相似文献   

4.
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无锡华氏、安氏用铜活字印刷了不少书籍,这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事件.但近二三十年来,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华氏、安氏印书使用的不是铜活字,是锡活字.这一论点在学术界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认为明代铜活字印书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不容质疑.华氏、安氏使用的是铜铅锡合金的活字;明代人表述华氏、安氏铜活字印书时所采用的词语明显受到了长期以来所熟悉的雕版印刷术语的影响,我们对记载明代铜活字印书的这些基本资料,不能孤立地解释,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容易背离事实.如果将相关资料联系起来考察,并且避免以后人的表述习惯来理解明代人的表述,就不会得出明代中期不存在铜活字印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西文善本中的印刷纹章与版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菲 《图书馆杂志》2004,23(7):70-72,66
中国的雕版印刷以及泥活字、木活字技术由丝绸之路西传欧洲,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金属铅活字机械化印刷技术。金属活字印刷使图书得以大量印刷发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引发了出版商的版权保护意识。早期西文善本中最能反映这一意识的是书中的“书末题属”和“印刷纹章”。本文试对早期西文善本的印刷纹章与版权意识做一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没有像古代朝鲜和中世纪末期欧洲那样成为文献复制方式的主流,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环境相关。活字技术适合一次性印刷大批量书籍,不如雕版技术适合长线印刷。中国地域广袤,除中央机构刻印书籍外,地方印书业也比较发达,官府、书院、私人等都刻印或覆刻书籍,一次性印量有限,多采用雕版技术长线印刷。古代朝鲜在学习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之后,与其社会特点与需要相结合,得到了广泛应用。古代朝鲜中央设立书籍院,铸造活字,统一负责图书印刷并发放至地方,活字技术正好适合大批量图书的印刷。与同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环境不同的是,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腾堡发明铅合金活字时,正值欧洲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前夜,活字印刷适应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文献印刷和传播的需要,社会结构、工商业环境、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出版企业化等因素,推动了活字印刷在欧洲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活字印刷术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未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但它仍在传播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雕版印刷术一道,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英国黑水城文献实物的现场考察,提供了流失英国、法国的古代西夏文木活字印本和泥活字印本及从未发现的装帧形式,以及元代松江僧正管主八为沙州捐施佛经的新材料。对于活字印本的历史、书籍装帧史和元代初期沿海佛教和敦煌佛教的交流,进行了个案的分析,以新的视角对未经开掘的西夏文献搜集整理进行了追寻和探讨,为今后西夏文献的研究做了一定的基础工作,有利于促进国内对西夏文献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杨菁 《浙江档案》2007,(12):27-28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活字印刷发明后,先后有泥活字、木活字及金属活字。目前文字上只有沈  相似文献   

9.
朝鲜早期(约1393-1622年)是韩国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继承高丽印刷术的基础上,无论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雕版印刷分官刻本、书院刻本、寺院刻本、私家刻本、坊刻本五种;活字印刷主要有铜活字本和木活字本两种。  相似文献   

10.
明至清代木活字技术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广泛使用,就在于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康、雍、乾至清末,官府与私坊印书普遍采用大刻活字,木活字印本从数量、种类、以及质量上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形成了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它反映出木活字版本古籍于明中叶至清末四百年间的重要发展,以及对当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印刷术主要分雕板印刷和活字印刷两种。雕板印刷始于唐朝初年,至五代时已非常成熟,在近代印刷术传入前,一直为我国印刷术之主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两宋文化的辉煌与印刷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活字印刷就出现在这一时期。同雕板印刷相比,应该说活字印刷更适合于书籍的多种类、大批量复制,但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背景,未能得到广泛推广。 最早关于活字印刷活动的记载见于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一八“技艺门”,书中详细记述了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布衣毕昇用泥活字印刷书籍的全过程,包括泥活字的制作方法、印刷的技术和程序等。沈括与毕昇时代接近,且记述完整合理,其可靠性不容怀疑,可惜的是未记述毕昇印过哪些书籍。这是关于活字印刷的最早的文献,在毕昇之前是否还有人做过类似尝  相似文献   

12.
丁红 《图书馆杂志》2008,27(2):76-80
通过存世浙江家谱的调查,分析了明代以来木活字本浙江家谱的数量变化与地区迁移特征,指出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和万历元年(1573)金华地区纂修的木活字本家谱与同时期刊印的有书名可考的一百余种木活字本古籍一样,具有开启木活字印刷时代的意义.而现代温州地区在纂修家谱过程中的辑谱、印刷、造纸等社会化系列服务,对木活字印刷文化具有传承与发展的作用.文章从家谱这个连续刊印出版的纸质载体的特殊角度,讨论了浙江家谱在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认为当代木活字印刷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家谱纂修过程中市场机制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推断说:“如果印刷术由东方传到西方的过程中有过那么一个中间环节的话,既熟悉雕版印刷又熟悉活字印刷的维吾尔人,极有机会在这种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现在这一论断由于西夏活字印刷品和回鹘(维吾尔)文活字的大量发现而得到证实。完成《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这一力作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史金波和雅森·吾守尔(维吾尔族)两位研究员。 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一样,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和世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泥活字印刷技术;描绘出泥活字印刷从泥活字板到活字泥板的技术演进过程;揭示出促使泥活字印刷变化的原因;以此为基础,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做出了明确的类型揭示和阶段划分。  相似文献   

15.
1995年5月27日,社团法人韩国出版学会,在韩国文化体育部及清州市古印刷博物馆的赞助之下,在忠清北道清州市举行第一次国际印刷出版文化学术会议,主题是“在世界中的韩国印刷出版文化”。其目的在于再次认识韩国、中国、日本在世界印刷文化史上所起的作用,尤其是要弄清韩国的金属活字发明对印刷文化的意义,概述金属活字印刷的源流,对国际印刷出版文化发展史做出的贡献。参加国为中国、日本、韩国等。我国人民出版社编审、第一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戴文葆同志应邀前往参加讨论。这里发表的是他为这次国际学术会议而写的论文。与此同时,为了乘此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本刊编辑部与黄冈地区博物馆,通过他将近年新发现的活字创始人毕昇的墓碑、墓地照片,与该馆绘制的毕昇故里示意图,以及本刊主编蔡学俭撰写的《我国研究毕昇情况和观点综述》一文,和本刊各期发表的关于毕昇乡里的研究论文,赠送给清州市古印刷博物馆与韩国出版学会,以促进国际间的注意与研讨。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中期在帝国主义入侵后,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西方文化随之传入。清代前期、中期,仍是以雕版印刷为主,并在试验采用各种活字来印书。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印刷术发明的故乡,不仅发明了雕版印刷,而且还于11世纪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遗憾的是留存下来的活字印本实物太少了。有人曾做过专门统计: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共著录历代书箱7748种,约计不同版本2万部,其中活字印本只有220部,约占总数的1.1%。解放后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共著录历代善本书11000多部,其中活字印本也只有150余部。仍不到2%(参见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第143页)。可喜的是,近年来,在考古工作者和图书馆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中期在帝国主义入侵后,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西方文化随之传入。清代前期、中期,仍是以雕版印刷为主,并在试验采用各种活字来印书。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对铜活字的产生和发展状况的阐述,揭示了中国印刷史上的活字印刷,特别是铜活字印刷的真实情况,从而进一步论述了活字印刷作为走向现代印刷的先进印刷术,在中国走不到头的关键原因,是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有着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在铜活字发展的最后阶段,清朝雍正年间内府刻印的最大规模的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是铜活字刻印史上的一次壮举。其珍贵性和重要性,为陕西省图书馆在辗转多变中珍藏这部典籍,增加了许多传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在银川市贺兰县发现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简称《本续》),最近经文化部科技司鉴定,确认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它对研究中国印刷史,特别是活字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艺具有重大价值。 《本续》是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1年9月在银川贺兰县拜寺沟西夏方塔中发现的,共9册,约10万字,皆为蝴蝶装印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