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合金理论”初探——试论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解释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时,目前广为流行的“木桶理论”过于机械与粗疏。本尝试提出的“合金理论”,意即人的运动能力的构成,不仅仅是基各项运动素质的简单叠加,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其总体性能由其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运动员生物运动能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耗散结构的基本理论,从运动员生物运动能力方面论述了“训练刺激- 机体应答”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并根据该理论对运动员生物运动能力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运用这种新理论去审视和探索生物运动能力训练的实质,以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3.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有序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宋会君 《体育与科学》2003,24(3):49-50,53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以耗散结构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在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存在于运动训练这一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和解释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可行的。增加竞技能力系统的“负熵”是实现竞技能力向有序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运动技能获得中的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及其实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方法对竞技能力结构“木桶理论”内涵、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认为在有关竞技能力结构的诸多理论中,“合金理论”对“木桶理论”的批判只是以“合金”替代了“桶片”,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异。积木、胶泥理论描述了竞技能力结构各要素的整合关系,但是没有能够对转移、补偿的可能性、有效性和积极性以揭示。木桶胶泥的“双子模型理论”集诸家理论之长,既强调了竞技能力结构中“短板”的制约作用,又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具有内部迁移和转移特性的自组织系统,所以仍然是运动训练学中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元”理论。  相似文献   

5.
论“复合素质”理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复合”素质理论以运动生理学中的快、慢肌纤维的分类机制为其理论依据,借鉴“合金理论”中关于金属单质构成合金时的启示,以教练员在运动实践过程中对素质训练的“试误”经验积累为基础,尝试性地提出了解释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结构时,素质间互相“复合”,形成“单元”复合结构的理论,“复合”结构分二个层次,一是素质间复合,二是素质与技术、智力、心理等素质的“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积极探索“体教融合”实践路径。方法:采用扎根理论,选择斯特劳斯编码程序,借助“Nvivo12.0Plus”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搭建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框架,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借助SPSS24.0和AMOS24.0软件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构建运动能力评价模型并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提取434个运动能力评价自由节点,抽绎33个子节点,归纳7个核心节点,彼此间相互关联和作用形成运动能力评价结构框架;指标优化得到30个观测指标,且通过项目分析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剔除3个观测指标,变异累积率趋于稳定,达63.411%;运动能力评价模型拟合指数(GFI=0.908,AGFI=0.890,CFI=0.894,RMSEA=0.056);项目信度大于0.25,组成信度大于0.65,收敛效度大于0.36;相关性权重法求得运动能力指标权重。结论: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适配度高,模型拟合理想,包括健康知识、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心理品质、体育品德、战术运用、体能状况7个维度,27个观测指标;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和健康知识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最大,其...  相似文献   

7.
不断从运动训练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运动训练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其目的是更科学地指导训练实践。以唯物辩证法回顾和评析我国颇受关注的若干运动训练理论,认为现有运动训练理论中的辩证法表现是竞技能力结构是普遍联系、系统与要素的耦合、三从一大原则是相对和绝对的辩证统一、夺标育人规律是现象和本质的同一;运动训练理论争鸣中,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是整体与部分之罪、训练周期理论与小周期、板块理论是具体问题不具体之惑、超量恢复与适应理论是永恒发展的超"度"扭曲之困。以启发运动训练理论建立与完善的科学思维,更为客观地探寻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8.
运动训练学基本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代运动训练学和运动训练理论的定位及其构建,以及运动训练学中几个基本概念存在的歧义进行了分析,并对竞技体育、竞技能力、竞技状态和运动负荷的概念与定义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回顾与总结了半个世纪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概括了我国运动训练学者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运动训练理论的精华,总结了我国世界级竞技运动员成功的训练经验,在项群训练理论、运动员科学选材、优势项目制胜规律、竞技能力结构理论及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发展五个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构成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流”。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学理论和运动训练学理论不是一个层次的理论问题,传统竞技体育学理论涵盖了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以及竞技体育管理学等4个子学科;从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运动选材学科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把“运动员选材学”发展成为“运动选材学”;并提出了新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构成的有序结构,使竞技体育专项系统层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为运动训练各个阶段训练工作的具体操作确定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关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概念、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体育能力是人们独立地、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的能力,学生体育能力的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系统中各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提出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的产物——知识分类学习论为指导,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的有关原理对体育能力的知识构成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提出了根据三类知识习得与转化规律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13名健将级女子铁饼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揭示了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大小,揭示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特征,提出了提高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竞技能力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在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方面具有强大教育和科研功能。为培养21世纪需求的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体育系统应教育与主体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建立起以高等体育教育院校为主体,高校办单项体育俱乐部、竞技体育专业等多元化形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体制。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专业研究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培养的脱节是我国体育高级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调查与文献分析,对体育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现实状况与期望值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研究生实践能力构成的弱势与优势,为提高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体能概念辩误与身体训练的内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能广义为人体活动时表现出来的所有活动能力,狭义的运动员的体能就是指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指人体的肢体发生运动可以感觉和观察到的各种运动表现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有项目特点。人体的机能能力是指人体不能感觉和观察到的全身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机能水平。运动能力取决于机能能力。身体素质的内容,力量是机能能力。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是运动能力,但都不完整。它把机能能力与运动能力等同并列,没有表明两者是从属关系。它们都是泛指概念,不能为专项运动应该发展哪些运动能力和取决于哪些组织的哪些机能能力提供确切的依据。体能或身体训练的内容是发展专项运动需要的运动能力和相应组织的相应机能能力。只有提高了运动能力才意味着提高了相应组织的相应机能的活动水平,但必须在组织没有发生损伤性适应的情况下,才意味着提高了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运用“健康第一”的思想探究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革的措施 ,即要充分挖掘体育竞赛的思想性 ,体育竞赛要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淡竞技、重能力、多参与--论高校运动会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平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165-166,169
高校传统运动会往往都以田径项目为主,随着教育走向国际化,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明确的目标,淡化竞技、培养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高校运动会也应改革过去“金牌第一、竞技第一”的传统思想,把精神和文化注入到运动会中去,从而使高校运动会成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盛会。  相似文献   

19.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体育理论认识能力,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身体锻炼的基本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监督与评价能力,一般损伤的防治能力,自学能力,体育社会活动能力,体育欣赏和评论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余暇体育与终身体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余暇体育是近几年在高校风行的一种休闲运动,它来自大学生的健身和娱乐需求,能够满足他们身心健康、愉悦的需要,它的兴起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阐述了高校余暇体育的特点及作用、终身体育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余暇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