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目前竞技能力结构理论主要包括:木桶理论、积木理论、双子模型、胶泥理论、皮球理论等。从当前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角度审视选材,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选材有待改进,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依据竞技能力结构理论对未来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选材进行构想。  相似文献   

2.
运动能力的系统结构——再论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讨论“木桶理论”和“合金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入手,用系统论深刻地揭示了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进一步划分了运动能力这一复杂系统的形式结构、空间结构、具体内容结构,为运动训练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合金理论”初探——试论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解释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时,目前广为流行的“木桶理论”过于机械与粗疏。本尝试提出的“合金理论”,意即人的运动能力的构成,不仅仅是基各项运动素质的简单叠加,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其总体性能由其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是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通过加强训练理论的研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实施模式训练:构建800m跑专项主导竞速能力,高度重视多种竞速能力的协调发展和互补作用;提高个体乳酸阈水平,利用血乳酸控制专项速度能力训练,提高血乳酸的产生能力和耐受能力;建立运动员全程速度结构和适宜节奏的概念,充分发挥现有的专项速度竞技能力,建立起合理的全程速度训练新理念;在有氧耐力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混氧、无氧代谢供能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章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从“木桶理论”的内涵着手,对“木桶理论”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木桶理论”应当和项目特点动态结合,实现运动训练中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合金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系的李凯 ,在试论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时 ,认为目前广为流行的“木桶理论”过于机械与粗疏 ,尝试性地提出了“合金理论”,即人的运动能力的构成 ,不仅仅是其各项运动素质的简单叠加 ,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 ,其总体性能由其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在不同类型的竞技运动中 ,五大运动素质对于形成综合运动能力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并且在各运动素质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运动员的综合运动能力的过程中 ,的确存在不可控因素 ,如人的智力水平、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力求减少、降低这些不可控因素的不可控性 ,使之转化为可控性因素。“合金理论”初探  相似文献   

7.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有序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宋会君 《体育与科学》2003,24(3):49-50,53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以耗散结构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在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存在于运动训练这一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和解释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可行的。增加竞技能力系统的“负熵”是实现竞技能力向有序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论“复合素质”理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复合”素质理论以运动生理学中的快、慢肌纤维的分类机制为其理论依据,借鉴“合金理论”中关于金属单质构成合金时的启示,以教练员在运动实践过程中对素质训练的“试误”经验积累为基础,尝试性地提出了解释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结构时,素质间互相“复合”,形成“单元”复合结构的理论,“复合”结构分二个层次,一是素质间复合,二是素质与技术、智力、心理等素质的“复合”。  相似文献   

9.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其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等要素所组成。由“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组合而成的“双子模型”,全面而形象地诠释了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展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竞技能力结构研究一直是训练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其运行机制,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众多难以梳理的问题和解释困惑。基于历史与逻辑方法,运用系统理论,从整体性、要素与层次、研究方法、涌现机制四个方面,梳理了竞技能力理论研究视角的演变过程;从结构模型实践中运用失真、解释性研究动力不足、系统环境对竞技能力结构的塑造力研究不足、结构涌现机制缺少科学论述四个方面,讨论了竞技能力结构理论在实践运用中的困惑;希冀从方法创新研究、实践研究、生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三个方面突破竞技能力结构研究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
运动训练理论中几个基本问题甄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对竞技体育、竞技能力、竞技状态和运动负荷的概念与定义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对现代运动训练学和运动训练理论的定位及其构建也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木桶理论"在中国老年人开展体育养生过程中的启示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受"木桶理论"启示,中老年人在体育养生时要树立整体观,做到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在讲求科学养生的同时注重因人而异,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些启示对中国老年人实现强体质、增精神、祛病疾和益寿延年的养生目标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木桶理论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借鉴和应用。体育教学中也有一些将木桶理论迁移到体育教学的文章以及对木桶理论迁移到体育教学进行反思的探讨。总结这些理论,结合现代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代化理念,本人认为将高校体育教学与木桶理论有机结合对完成新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竞技体育博弈论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介绍了一般博弈论和体育博弈现象的情况,提出了竞技体育博弈论是研究现代竞技体育竞争中如何去战胜对手、提高胜算、获取优胜的科学理论,并对这项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学科基础进行了论证。这项理论由博弈现象、博弈系统、博弈制胜规律、博弈决策、博弈战略、博弈策略、博弈创新、博弈方法、博弈实践、博弈实战等等构成它的基本概念体系。进一步分析了竞技体育博弈系统的构成、特点和层次,规划了竞技体育博弈论研究的具体内容,为展开这项理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竞技状态及其特征剖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熊焰 《体育学刊》2004,11(3):128-130
对竞技状态的概念及其定义进行了讨论,指出竞技状态是运动员训练和参赛的准备状态,是竞技能力在时空上的变化。竞技状态具有时相性、相对性与可控性的特征,不同项群的竞技状态有不同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竞技体育的向前发展,体育竞赛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而是促使竞技体育项目向着精细化发展,其中板块周期理论成为体育竞技项目的热点,进而促进竞技体育项目训练的多样化和可变性。本文通过板块周期理论的具体定义,进而阐述其在足球体能训练中的改进优势和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竞技体育学理论和运动训练学理论不是一个层次的理论问题,传统竞技体育学理论涵盖了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以及竞技体育管理学等4个子学科;从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运动选材学科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把“运动员选材学”发展成为“运动选材学”;并提出了新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构成的有序结构,使竞技体育专项系统层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为运动训练各个阶段训练工作的具体操作确定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竞技运动的发展历史悠久,然而学界关于竞技运动的概念界说却并未统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身体活动论"、"竞赛活动论"和"社会活动论"。本研究在对以上三个"活动论"进行解读和辨析的基础上,结合竞技运动发展的时代特征,对其概念进行重塑,将竞技运动定义为: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手段合理挖掘人体生理、心理和智能等方面的潜能,以体育竞赛为主要表现形式来展示人类生命力量和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社会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9.
The discourse of competitive sport is, and has been, a defining feature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many years. Given the privileged and dominant position competition hold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a, it is concerning that competi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mains steeped in traditional pedagogies and that these pedagogies are constrained by teachers' everyday philosophies rather than any explicit understanding of pedagogy or the needs of pupils. This in turn affects pupils' experienc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ecifically the type and form of activities that are offered to pupil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iographies generally show a profound attachment to sport, and in particular competitive sport, and the value of competitive sport is significant in the lives and identiti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uits. However, there is a paucity of research specifically in relation to in-service and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eliefs about competition and its pla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It is well documented that the implicit theories that pre-service, beginning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hold influence their reactions to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ir beliefs acting as a filter through which a host of instructional judgements and decisions are made.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STs') beliefs about competition. Thirty five (16 men, 15 women, 4 unknown) PSTs completed a reflective journal alongsid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a University-based module focused on models-based practice. The data generated were analysed using the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of grounded theory which revealed five major themes grouped in the discussion under the sub-categories of: (1) defining competition; (2) learning through competition; (3) competitiv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sporting pathway; (4) competition needs to be got out of children; and (5) a little competition. The discussion challenges how we transform traditional views of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etitive practices that alienate some young people from physic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