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习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习语的来源,然后通过文化的视点去证明了习语的可译性,最后探讨了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於丹丹 《科教文汇》2009,(16):236-236,241
本文通过对英语习语文化因素的分析与比较,探讨了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异化问题,指出适度异化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但强调异化不是否认归化。异化和归化始终是翻译策略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适度运用才是解决英语习语翻译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经贸翻译实践中,会遇到许多习语.对此.我们可以运用多种翻译方法.但是.不管使用哪一种,都必须考虑到相关的文化因素的影响.离开了文化的大背景,对许多习语的理解和翻译就会无从谈起.本文拟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意象等四个方面来探究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造就了英语习语独特的文化内涵。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本文就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周建华 《科教文汇》2011,(8):140-141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习语.习语受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制约.习语翻译中译者要充分理解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既忠实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又保留习语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袁景丽 《科教文汇》2008,(31):243-243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习语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袁景丽 《科教文汇》2008,(11):243-243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习语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文章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作为英汉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习语鲜明地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了解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是正确运用英汉数字习语的重要基础.文章从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字入手,探讨其在英汉数字习语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内涵和一些恰当的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肖燕 《科教文汇》2008,(10):182-183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习语又是语言中的精华。本文将从结构、音韵和喻体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进行比较,并探讨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莹 《科教文汇》2014,(25):159-160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在所有语言要素中,与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词汇,而文化负载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篇文章立足于文化翻译的角度,对两部英译本中的典型示例进行比较评估及详尽分析。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应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采取多样的翻译策略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的特色,以便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等值翻译,这便要求译者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翻译文化因素时尽可能多地使用异化策略。必要时,适当地采用“中国英语”而非“中式英语”对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2.
兰洁 《科学.经济.社会》2011,29(3):165-169,174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文章常常因为典故的恰当使用而增色。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植于特有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这是因为典故的内涵并非显而易见,只有处于同一文化中的读者才能顺利地理解典故的隐含意义。典故的隐含意义,即典故的语用隐含,是指典故在具体的文本使用中所产生的比喻义﹑外延义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含义。因此向目的语读者传达文本中典故的语用隐含意义就成为典故翻译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从语用隐含的角度和文化传真的原则对英汉典故词语互译的各种可行性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转换。英语翻译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选择科学的方法避免文化差异方面的错误,译者能够提升翻译的准确性。鉴于此,该文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入手,梳理总结英语翻译技巧,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倩 《科教文汇》2011,(5):123-124
本文介绍了文化语境的含义和设置的意义,并从社会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阐述了社会文化语境对英语词语翻译所产生的影响。由此阐明在语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才能使翻译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相似文献   

15.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English phases, especially proper nouns and new words, frequently appear in Web pages written primarily in East Asian languages such as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Although such English terms and their equivalences in these East Asian languages refer to the same concept, they are often erroneously treated as independent index units in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IR).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problem arises in IR and proposes a novel technique to solve it. Our method first extracts English terms from native Web documents in an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then unifies the extracted terms and their equivalences in the native language as one index unit. For 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 (CLIR), one of the major hindrances to achieving retrieval performance at the level of Mono-Lingu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MLIR) is the translation of terms in search queries which can not be found in a bilingual dictionary. The Web mining approach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or concept unification of term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can also be applied to solve this well-known challenge in CLIR. Experimental results based on NTCIR and KT-Set test collections show that the high translation precision of our approach greatly improves performance of both Mono-Lingual and 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  相似文献   

16.
周罡 《科教文汇》2011,(25):130-130,134
英汉语言中存在着丰富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因语言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着各自的文化语义。本文对英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文化语义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它们的异同,旨在为翻译和英语学习及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孙琦 《科教文汇》2013,(19):112-115
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对语篇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英语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多于汉语语篇。这一现象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结构有关,同时也与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紧密。本文通过分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试图找到出现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提高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衔接手段的水平,并为英汉汉英翻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杨巳炜 《科教文汇》2011,(2):122-124
人们常用动物词来描写人物的特征,然而许多动物词在英汉语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生搬硬套。本文从文化重合、文化冲突、文化移植与归化及文化空缺四个方面对英汉动物名词文化内涵的异同进行比较,同时研究其翻译策略,这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误解和冲突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My paper starts from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to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cultural input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approaches to enforce the cultural input in language teaching.  相似文献   

20.
王青梅 《科教文汇》2013,(14):98-99
汉英文化距离导致这两种语言的酒店推介资料的表达规范和语篇组织相异,在此类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巧妙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跨过文化障碍,达到成功传输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