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苏轼对外思想由青年时期的激进到中年、老年时期的现实、中庸而保守,他的对外思想有青年时期的"先发后罢",也有中年时期用实力争取有利地位的"引而不发";他的对外思想中充满了道德治国,以道德服四夷的观念。他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分析朝廷与高丽交往的利益得失,得出与高丽交往的有害无益论,却忽略了高丽在宋、辽三角关系中的战略地位,表现了他对外思想中狭隘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题画诗除了表达他有关艺术创造的思想之外,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他常在题画诗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人生的感慨,寄托归隐的思想。本文试就苏轼的题画诗分析此种复杂寓意。  相似文献   

3.
人们谈论苏轼时,多着眼于他的豪放旷达。本文从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入手,分析他被贬黄州时忧郁的心情,说明现实中的苏轼并不那么旷达。从他躬耕东坡、与黄州父老交往时思想得到解脱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赤诚”是他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他以后的人生路上无往而不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具有一种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其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苏轼对月情有独终,他既继承前人,又有所开拓.在他的诗词中,"月"的意象显示了他对现实、人生所进行的不懈的探索、对家乡亲友的怀念和在流离失所的沉痛中纠合着对人生的感慨.苏轼一生中升贬数次,仕途的坎坷,时局的黑暗,使其饱尝世间人情冷暖,月之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恰巧也对应了他聚散离合的人生经历,在一些作品中有体现对家乡亲友的怀念,有体现对生命流逝的沉痛.都纠结着他的深情而缠绵的人生感慨.  相似文献   

5.
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及文艺创作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其思想嬗变为儒道释相结合并以道释思想为主导思想特征。嬗变的原因主要是时代文化的熏染和个人仕宦经历的助推两个方面,嬗变的表现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袁征。这种嬗变使他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最高思想境界,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作家。他的思想在其一生经历的各个时期,通过他的作品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一般认为,苏轼的思想是杂家思想的矛盾统一,既有儒家的思想,又有佛老思想,还兼有道家思想。但是具体分析来看,可以发现苏轼在其经历的不同时期,其思想的发展变化有所不同。下面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南宋诗人刘克庄在桂林时期思想极其复杂。一方面心绪十分低落,现实令他痛苦、失望,人生空漠、虚幻。另外国运动荡边境不安又让他深为焦虑。但美丽的外在风光让他倍觉欣喜,并萌发了逍遥世外的冲动,一定程度冲淡了现实的痛苦,使他从悲哀失落中挣扎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9.
南宋诗人刘克庄在桂林时期思想极其复杂。一方面心绪十分低落,现实令他痛苦、失望,人生空漠、虚幻。另外国运动荡边境不安又让他深为焦虑。但美丽的外在风光让他倍觉欣喜,并萌发了逍遥世外的冲动,一定程度冲淡了现实的痛苦,使他从悲哀失落中挣扎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智慧是早熟的。他早年所受的教育使其形成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早年寄子由诗中已见出他稳定的价值观;乌台诗案后的黄州时期,达到理性的高峰。苏轼吸收儒、道、佛三家思想,又不以任何一家为宗,只遵循自我本性。这是应对个体命运的根基所在。而这种根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中。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被贬的路上,从黄州时期的摆脱功利态度,到惠州时期的身世永相忘,再到儋州时期的“寄我无穷境”,一路走来,一路顿悟。文章从他被贬三地所写的游记散文中,揭示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梳理他思想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词赋之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经历了挣扎和煎熬、苦闷和痛苦之后,苏轼最终在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了出路。"乌台诗案"把他推向了道家,道家思想使他得以到达最终的超脱和旷达,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苏珊·布什的专著《中国文人论画:从苏轼到董其昌》在第二章"苏轼"一节在对苏轼画论的研究中引用、鉴赏了苏轼的题画诗、文共21种。作为一位儒家学者,苏轼关注的主要是艺术家的性格。在他看来,只有像文与可那样的高人才能将自己的本性与竹之本性相融,并能得到足够的启发去识别万物应有之道。苏珊指出,苏轼观点中的任何显而易见的前后矛盾之处都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论画的诗和文都是为某些特定的画而作的,并且已经过去了一定的时期了。  相似文献   

15.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北宋词人对于人的存在与意义、人的生命与价值有着非常自觉的思考。在繁华盛景中,词人们却常常感慨时光流失和生命短暂,抒写人生的无奈。其作品中既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又有理想幻灭后的悲惨凄迷,更多的是摆脱不了现实烦恼和忧患所作的一种精神上的挣扎。北宋词人浓郁的生命意识和审美倾向是由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诗歌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件瑰宝。本文通过对苏轨杭、密时期诗歌的比较分析,着重论述苏轼和密州时期所作诗歌特点,认为他在密州时期的诗作,其思想深度超过了杭时期,风格也更加沉著厚重,具有更强的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他被贬黄州,人生转折时期,更是他精神的支柱,这种思想贯穿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了《谢郡人田贺二生献花》《惜花》《雨中花慢》《玉盘盂二首并引》等咏花诗。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当时密州的花事之盛,寺院数量之多、力量之大,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等等。虽然苏轼来时,密州是“旱蝗相继”的灾情,但他从黄老思想出发所实行的“贵清静而民自定”的理政思想很快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诗人才有灵感写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咏花诗。这些作品,体现了苏轼知密州时期的际遇以及他的思想状况,对苏轼一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