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劳动不仅是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义务,同时也是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权利,当然也是一个人谋生的手段,是一个人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表现形式。因此,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必须强化“四结合”,努力提高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一、抓好劳动技能教育与劳动观念教育的结合其结合的内容、形式与方法因年级、学科、活动而异。低年级的劳动观念教育,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可以通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班队会及其班队活…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对学生品格形成和健康成长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劳动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智慧劳动教育已有兴起之势。为了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立足于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挑战,研究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切入,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从教学环境、立场、功能和形式四个方面对智慧劳动教育进行剖析,揭示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劳动教育环境从传统课堂到探究社区,劳动教育立场从“固本培元”到“融会贯通”,劳动教育功能从“生存工具”到“自我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从“单一学科”到“教育生态”。研究剖析了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能为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劳动是成功的关键途径,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劳动教育富含“让人成为人”的最根本、最深远的育人价值功能,能有效树德育美、增智强体。在劳动教育“独立成课”的当下,教师应积极遵循《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要求,深入解读分析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创新优化劳动校本课程内容载体的设计,强化对劳动教育实施渠道的开拓,充分丰富学生在劳动课程的过程体验,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的“劳动基因”,通过构建全面化、科学化、多元化的劳动课程评价机制,引领学生实现劳动感悟与价值观内化相融合,真正做到“五育并举”。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劳动者本质上是“真人”,即把劳动融于生命经验的人。《庄子》通过记述劳动者的劳动故事阐明了它的劳动教育哲学,主要论及了劳动与道德、劳动与知识、劳动与身体、劳动与审美等几个基本范畴。《庄子》的劳动观为解读劳动思想史的流变提供了历史镜像。透过这种镜像,可以反观我国近70年劳动教育的变迁。《庄子》的劳动教育哲学的当代价值在于:劳动教育需要复归劳动本身、尊重儿童的劳动本性,才能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享有“自由意志”与“精神解放”,最终达成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5.
黄小妍 《班主任》2024,(3):16-17
<正>回顾个人带班经历,我虽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活动,但大家仍没有劳动热情;每当与学习时间冲突时,家务劳动就会在家长有意无意的安排下让位,成了闲时可有、忙时可无的“鸡肋”;每当提及“劳动”,不论哪个年级的学生,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打扫卫生,劳动似乎等同于干体力活。如何改变“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使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引导家长重视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6.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或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因而应当与日常教育生活建立全面的联系。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命题的确立,不仅对纠正“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践偏颇,而且对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认识和有效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防止“反劳动教育”错误思维、依据学段与类型实际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安排,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制度性举措。“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所设定的驱动性问题、核心概念等,展开系统深入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十分适宜于劳动教育课程这种主体性活动的实践探索。在“项目化”学习理念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各种劳动实践来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获得心智等多方面的成长,是一种有效的综合育人途径。本文基于“项目化”学习的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进行初步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王信义 《知识文库》2023,(10):186-188
<正>劳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但仅仅通过开设一门“劳动技术”课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的人了吗?事实未必如此。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平日过的是少爷小姐的生活,便念尽了汗牛充栋的劳动书,也不算是劳动教育。”我们必须找到劳动教育的新支点,做到课内与课外、知识与实践、学习与劳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让学生过上劳动的生活,方能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真正发挥它的综合育人价值。为此,我们进行了“二十四项常能”的课程开发。劳动教育需要支点,而与此相关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是最好的支点。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某高校对80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关于劳动问题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36%的人认为“没有必要”,34%的人认为“是一种额外负担,能免就免”,22%的人“根本不想参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的深思和重视。一、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建国后,我们确立了“使受?..  相似文献   

10.
傅建华 《天津教育》2022,(17):111-113
<正>生态课堂是教育的“仿生”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成长为中心,强调教育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反对“生拉硬扯”“强制灌输”式教育。在生态课堂理念下,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教师更关注自然和谐、自主生成、开放选择、多元评价等策略。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书是这样,劳动教育亦是如此。劳动教育是“五育”之一,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只有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隔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学校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学校特点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体系,紧紧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在出力流汗中发展自理自立能力;打开由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组成的全方位劳动教育时空,提高劳动教育实效,让每个生命都闪光。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与管理》2009,(12):F0002-F0002
赣马镇第二中心小学位于苏北古城赣马镇,地处苏北鲁南交界处,是一所农村小学,在校师生3051人。为了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身边的“现代农耕”知识,近年来,该校活用地方资源,以学校2008年创建的省“农科教示范基地”和市“劳动实践基地”为平台,在校园中,开展了“快乐劳动”“现代农耕文化进课堂”系列活动,有效地探素出了一条立足地方环境、切合校情的“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色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3.
家庭、学校、社会要协同推动劳动教育,在社会中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将劳动教育列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三方要密切合作,家庭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自我生活能力,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掌握劳动知识,社会要为学生提供运用劳动的场所,发挥支持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基地。下面,我从“一、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二、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三、家庭、学校、社会推动劳动教育的意义”“四、家庭、学校、社会推动劳动教育的举措”四个方面入手,就“三方协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育劳动新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教育活动是课程的生动演绎。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从“幸福+”教育理念出发,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创新形式开辟出多元“节仪育人”活动,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基本技能。学校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实现“五育”在新时代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缺失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也需要学生具备新的劳动素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途径全面建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探索“多课堂互动”的劳动教育机制;拓展各类培养平台,丰富劳动教育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邵爽 《辽宁教育》2023,(10):66-69
劳动教育是生命成长教育,是全人教育。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在“儒雅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引下,以“尊重友善、团结奋斗、求实创新”为学生行为标准,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三园一区”劳动育人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新的综合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郴州市第四十完全小学是一所新建的城区小学,地处闹市中心,共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人。围绕“建最美家园式学校,办最有爱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我们以“新时代劳动教育”为突破口,不断打造融合劳动思想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努力做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对少年儿童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一项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生产劳动;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现实生活。学校的劳动教育要延伸到家庭与社会的广阔空间去。一方面,我们注重劳动课教育,把十二本教材按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等内容分层系统化;另一方面,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校对其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进行阶段检查,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处于劳动的“被动、主动、经常、创造”这四种层次中的哪一层,要求学生把在校学会的劳动知识技能拿到家庭和社会实践,并把在家中学会的劳动技能拿到学校进行展示交流。 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劳动”对他们是一个模糊的概  相似文献   

19.
吕保桦 《天津教育》2024,(2):100-102
<正>“四园”劳动教育中的“四园”包含校园、家园、田园、社会实践园四个劳动教育的立体育人空间。多位面劳动空间的设立旨在响应《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政策,进一步丰富学生受教育空间,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平台。在“四园”空间的联动作用下,学生能磨炼意志、积累经验,深化体悟,形成正确、积极的劳动教育观念,逐步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因此,校方需重视“四园”教育空间建设,以实效促发展。一、构建“四园”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一)绵延的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20.
“双减”与劳动教育共同指向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育人目标。“双减”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外部支撑,劳动教育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内在动力。在现代教育中,劳动教育采取一切有益于劳动素养培育的教育载体,关注学生价值性、精神性劳动品质的生成,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对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具有重要作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精准定位劳动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探索“劳动+学科”的融合途径,促进政府、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多方联动,优化开展劳动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