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为导向,以入选人类“非遗”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太极拳为主线,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从特色引领和历史自觉视角对太极拳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渊薮、逻辑起点、学理内涵、价值意义、创新路径等进行论述。研究认为:课程思政为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时代启迪;中华文化和谐特质构成太极拳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太极拳课程思政是对体育课程思政学理起点的遵循与认同,也是对体育课程思政学理内涵的丰富与拓展;以太极拳课程思政为平台演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色案例,以太极拳课程思政为契机审视传统武术文化百年演进历史自觉,以“大历史观”为视域打造新时代太极拳课程思政特色品牌,须注重以青年学子为中心实现文化共情,以太极推手为载体培养“君子之争”,以社会实践促进健康与生命教育,以双语教学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以跨界融合实现团队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实修体悟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主旨及当代价值进行研究。首先指出太极拳文化研究过程中的逻辑裂隙:“空中楼阁”式文化论述严重,“西方式”文化研究范式充斥,“为论而论”式研究心态泛滥;其次阐述太极拳文化主旨:“反动与弱用”是太极拳文化的鲜明特点,“和谐自然”赋予太极拳文化的核心命脉,“术道融合”彰显太极拳文化的最高要义。并据此衍出太极拳文化的当代价值:“反动与弱用”作为时代精神的灯塔,对我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处理国家关系、实现和平崛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谐自然”的文化命脉则是缓解当代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紧张的最佳良药;“术道融合”的最高要义给当代武术研究发展提供了别样路径,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中国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禹  姜娟 《中华武术》2005,(10):40-43
本文研究的是太极拳的“健康文化”。我们认为太极拳运动的“健康”包含了“健身”“健心”“养生”三个层次。因此,我们对课题的把握,一是抓住“健康”,二是紧扣“文化”,三是建立“系统”。目前没有人以“健康文化”为研究的切人点,也没有人建立了“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我们的研究是奠基性的,它不仅可供有条件进行相当规模的科学测试做参考,而且它将同时给21世纪的太极拳运动带来有序的理性思考及对这份民族健康文化更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社区太极拳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构建社区太极拳网络平台的路径,助力实现我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战略目标。通过研究发现,构建社区太极拳网络平台在满足太极拳发展需求的同时也推进太极拳的规范化改革,促进了太极拳的内容质量提升。具体实施途径要从建立网络平台预约系统;建立网络平台指导系统;建立网络平台评价系统;建立网络平台监督系统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新发展阶段太极拳促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新发展阶段太极拳促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形式与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文化广场、健康产业园、“太极拳健康工程”、“太极拳+”多元发展模式是促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形式。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发展阶段太极拳促进全民健身的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加快建设城乡社区太极拳文化广场、规划太极拳健康产业生态圈、构建以“太极拳健康工程”为核心的太极拳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柳彤  贾瑾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1):134-134,147,150,156,161
作为源自生活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太极拳文化以其极具代表性、特殊性、全面性的特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大国形象。为了使大众对太极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文化进行了一定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文化既是中国的国粹,又是一项特殊的身体文化,还是一种全面性的文化;太极拳文化推崇“和谐之道”,并传播和谐思想;太极拳文化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建议: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借助新媒体和网络传播来大力宣扬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借助“孔子学院”平台宣扬太极拳文化,开设太极拳文化课程等。  相似文献   

7.
杨式太极拳整套拳架由三十七个可以互为衔接、各具用法 ,又可单独习练的招势编排而成。“云手”动作是杨式太极拳中的典型动作之一。因两手在腰背的带动下作上下交替的环形盘绕 ,就象天空中连绵不断的行云而释名。“云手”动作在太极拳中具有代表性 ,在各大流派中 ,均有以“云手”命名的动作 ,虽外形略有区别 ,但同样遵循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有独特的健体价值及技击功用。在杨式太极拳中 ,除单鞭外 ,共出现3次“云手”。因此 ,在教学中钻研“云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云手”动作要领剖析1 身法中正不偏、支撑八面、上下一条线“云手”有…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体育科学》2012,32(12):85-92
为研究太极拳的文化符号及结构,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圈”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认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圈”理论适合用来解释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太极拳文化符号是身体感知为主的运行图式,具有“中心”和谐、“边缘”活跃、“界限”规范的特点,并组成特有的符号空间体系;太极拳文化符号圈具有不匀质性,肢体文本是主要的物质载体,在外体现为拳势和套路,在内蕴含有伦理与思维方式;太极拳文化符号具有体势性、表意性、隐喻性、整体性特点;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决定了它“回到事物本身”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9.
赵永清 《体育世界》2008,(12):61-63
起源于道家文化且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太极拳,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传统文化孕育的上乘武学。它同时也是体育与医疗相结合的健身运动,是一种独特的“自我锻炼”方法。它不追求短期内身体的激烈运动,而是有意识地“意动身随”、“意到劲到”、“以意导气”的意识体操,慢慢地调整人体生理机能,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治病强身、保健、养生的目的;本文将从太极拳的保健养生作用、太极拳与养生的关系以及如何练习太极拳才能达到保健养生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习练太极拳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从而弘扬了中华文化,加强了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评述太极拳对大脑结构重塑与功能改善等方面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探索推进太极拳促进脑健康研究与普及的具体方案:从构建“太极拳+脑健康”理论体系引领相关实践、构建“太极拳+脑健康”阐释体系塑造社会认同、构建“太极拳+脑健康”知识体系凝聚公众共识等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相关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南;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太极拳+脑健康”研究高地、开展百万例真实世界研究、开展太极拳防治脑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等方面建设太极拳促进脑健康的研究网络,追踪、提炼、诠释实践中的新变化、新走向;从形成太极拳防治脑疾病的专家共识与实施指南、太极拳防治脑疾病的社区方案、打造“文化普及+体育锻炼+智力促进”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太极拳练习体系等方面形成太极拳“保护脑、开发脑”的中国方案,提升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运用NVivo 12.0 Plus处理软件对英国本土太极拳传播者即本土“桥联群体”的访谈文本进行扎根分析,经过3轮编码建构了本土“桥联群体”太极拳“深度纹理”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1)英国本土“桥联群体”的太极拳“深度纹理”主要由动作纹理、功能纹理与文化纹理3项主范畴构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并共同构成英国本土“桥联群体”对太极拳的阐释框架;2)太极拳动作纹理包含2个副范畴,分别是动作美观与易学易练;3)太极拳功能纹理主要有显功能与潜功能2部分构成;4)太极拳文化纹理主范畴主要由历史认知与哲学认知2个副范畴构成;探讨了英国本土“桥联群体”对太极拳的地方性阐释框架和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逻辑理路,从而提出了重视具身认知、开发多元功能、促进意识转变等我国未来太极拳跨文化“在地化”传播实践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太极的春天还未到来早在2019年,我就曾经说过:“太极拳的春天,还没有来到。”如果太极拳的春天真的来了,应该是像房地产高峰期时一样,看到万人空巷,一票难求,大家摇号疯抢,跑步来交费学习太极拳的盛况。我个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私人银行家,累积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另一个身份就是“国家智库世界太极拳蓝皮书专家委员”。20年多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普及并推广太极思维。我既是一名非遗太极拳传承人,也是教练员,同时还是拳馆的运营者。  相似文献   

13.
云手的奥秘     
谢千里 《精武》2007,(3):29-29
在现有的各家太极拳势中,云手演练的风格是多样的。但各家太极拳均称云手为“母式”,可见其在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非凡位置。本篇就云手的典型问题作剖析,以期给同道们一点有益的启示。一、云手的名称关于云手的名称由来,洪均生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的考证中认为,“云手”的式名是象形而来的。中国画习惯以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旋转,而此式两手交互旋转有似画云笔法,故取此名。另外,舞蹈的经典动作里也有非常飘逸的“云手”组合,或许是它启发了拳术中划圈动势名称的命名。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初步探析。结果认为,太极拳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满足当今人类的健康需求;满足人们的娱乐、欣赏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构;传承民族文化、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5,(11):19-19
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海口市人民政府、海南省文化广播电视出版体育厅主办,海口市文化体育局、海南世锦文化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旨在“团结、友谊、健康、和平”为主题的“中华龙”第二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将于2005年12月18日至20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这是继2001年3月在海南省三亚市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之后,又一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世界性太极拳综合活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与太极拳在英国传播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以及网站等介质的文本内容,结合实地调研对太极拳在英国的传播历程以及传播与变迁的动力学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太极拳在英国的传播过程可划分为“道教文化”启蒙阶段、“杨式太极”主导阶段、“多家流派”发展阶段;其传播变迁的动力学因素主要包括太极拳的健康和技击动力因素、中国香港的交流枢纽因素、“功夫热潮”的宣传动力因素、海外华人移民的传播动力因素、“改革开放”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政治动力因素等。  相似文献   

17.
解读太极拳中的“和合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不但流派众多,而且哲理深奥,通过分析太极拳的运动特征,挖掘太极拳中的“和合文化”,阐述太极拳“和”“合”要义。  相似文献   

18.
杨义龙 《精武》2008,(12):8-8
作为一位廉洁奉公、业绩突出的公务员,一位“仁以为己任”、践行“文化第一”原则的太极拳家,杨义龙先生认为:“文化太极拳”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应是武术文化精英履行他们对武术爱好者的道义责任,并用自身有原则而非自利的言行,在武术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和效仿。通过武术文化的普及、推广,不同层次之间的互动、互惠,来共同维护传统武术的规范和道德,进而构建和谐、健康的武术环境。杨先生任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会长以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广太极拳更广泛的应用性,他一直致力于完成太极拳文化由精英向大众的飞跃。他倡议的在政府公务员、社会大众、大中院校、中小学生中全面普及太极拳的推广形式,已得到了哈市社会各方面的认同与赞扬,在他与协会全体人员的精诚合作下,哈尔滨市太极拳的文化创造力再一次焕发了青春。该会“文化太极,与时俱进”的理念使更多的传习者切实收益,一如该会副会长战华亭先生所说:“文化太极是老少皆宜,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的国际传播进程既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体现了自身不同传播阶段的特点。从以技艺学习为主的国际推广到以文化交流为主的交互传播,再到以健康服务为主的整合传播,太极拳的国际传播已具备多元一体的传播主体、理念传递的传播内容、多维立体的传播途径、具身化的传播过程阐释、精准分层的传播对象、提升话语权的传播效果以及多极化扁平化的传播环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太极拳国际传播成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国际交流环境开放多元,以及坚持以传播对象为中心。在新时代,太极拳的国际传播应秉承“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识与“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构建太极拳全球传播的新格局;以“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打造太极拳品牌文化的新高地;以“天人合一”的理念认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社会促进太极拳全球化发展的文化动力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推动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来阐述,物质层次文化因素是太极拳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和物质前提;制度层次文化因素构成太极拳当代广泛发展的政策保降和外部推动力;精神层次文化因素则是太极拳空前发展的内在文化动力.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文化动力,促进了太极拳的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